分享

应县木塔-中国木构的脊梁

 易页析 2022-06-19 发布于湖北

图片

本文模型来源于原乡马磊,文末可获取相关内容.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于游跑跑720云VR截图.


东方文明,也是木构的文明,“木材”在我们的文明史中举足轻重。

而应县木塔的存在,让我们实实在在能看见木构能达到的高度。

图片

木材的质地常常让人认为,它不具备支撑高大建筑的可能。许多人说西方的建筑向高处延伸,而东方的建筑则横向铺展。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木构真的不能走向高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汉魏洛阳城的永宁寺塔,隋唐洛阳城的万象神宫,元上都的大安阁,南京大报恩寺的琉璃塔等等。

图片

这些叫的上名字的建筑,都是木构产物,也都是同时代的地标。但可惜的是,它们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没能走到现在。

为数不多的留存中,楼阁便更少了。

图片

大同善化寺现存普贤阁,同为往“高空”发展的金代阁楼。

而这些史书中所载誉的建筑,常常让我们向往“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登临之感,一直萦绕在中国人的盛世梦中。

图片

历代登临者都对木塔有着极高的评价。

中国人为什么会喜欢应县木塔?

或许因为它身上,能看见华夏古文明可以到达的辉煌。



匠心宏愿


我们常说中国现存“八大辽构”,应县木塔为其中之一。

辽构的意义是什么?

相比宋金而言,辽更接近大唐。技术的继承,北方建筑风格大体的延续性,都保证了辽代建筑有可溯源的历史脉络。

图片

大同华严寺大殿,金代木构,承袭了辽代以来的建筑风格。

而“辽”还有一个含义,即并非中原王朝。

图片

锦州义县奉国寺大殿,为现存唯一九开间辽代木构。

应县木塔所在的时间,也是宋辽并立,诸军混战的时候。

应县距离雁门关近,这样一个兵戎之地能修造这样的大型工程,也就说明当时中原王朝已不在雁门边界处了,应县也成为辽代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

图片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若都是自家人,历史也如云烟一般赋予笑谈中。而木塔便诞生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民族融合的一个见证。

图片

后世为应县木塔添加的塔前牌楼,历代都为木塔融入过建筑风格。

如今的应县为辽代城池缩建所得,所以木塔这样的高等级建筑,在缩建后的明清应州城西北,不得不说在这样一座小城市中显得过于突出。

图片

我们大概可以从夯土中看出辽代应州有多大,而木塔在这样一座城市中才显得较为合理。

当然,城市缩减后,应县也可以称得上是五脏俱全。

图片

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为金代大殿。

诸如文庙,城隍庙,四牌楼,玄帝庙,净土庙等等建筑也是一应俱全,只可惜留存下的较少。

图片

应县净土寺大雄宝殿天花藻井,奢华美观。

且城中各大建筑相对于木塔来说,体量都不大。而今应县县城中除了木塔,也就只有一处净土寺,称得上还不错的金代遗存。

图片

所以环顾了应县城,还是得讲回木塔。辽构的存在太过于抢眼,木塔自然便成为了古城的中心。

佛宫寺保留了古老的以塔为中心的布局模式:

图片

塔前有山门、钟鼓二楼、东西配殿。

图片
图片

塔后有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钟亭、鼓亭,形成一个位居高台之上的独立院落。

图片

可惜除了木塔,其余附属建筑均为清代遗存或近世重建。

图片

释迦塔塔院,在原址新修的山门。

文献记载塔后原有九间大殿,塔后的高台即原本九间大殿的台基,原大雄宝殿的规模应接近义县奉国寺大殿。

图片

而这样一座塔院依然以木塔为中心进行营造。

塔身主体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田和尚奉敕募建。

图片

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期间断断续续的修造近140年,也可以算是辽兴宗倡建的重要工程了。

图片

即使唐代大明宫所载的主要修造时间,也不过几年,而一座木塔的修造却需要断续至百年之久,可见匠人贫乏,但其恒心却令人敬佩。

图片

在人力和国力都有限的情况下,木塔却在修造理念上达到了现存古建筑中的高峰。

那么这样一座木塔,如何挺立千年?

天柱地轴


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高层建筑,都有其承重逻辑,混凝土也好,钢筋也罢,现代土木工程有着自身的高楼方案。

但回到古代,这套现代逻辑则不能解释很多问题。

首先,应县木塔其高可达67.31米,接近如今近二十层楼的高度。在不具备钢筋混凝土这一类硬性材料的辽代,匠人造塔,则倚靠对成熟木结构工艺的把控。

图片

佛宫寺释迦塔,自下而上分为四个部分:

底部为砖石垒砌的阶基,高4.40米(塔基下方还探有近两米的地下夯土)

塔身自阶基上至塔顶砖刹座下,主要构架为木结构,高51.14米。

塔顶为砖砌刹座,高1.86米。

图片

顶层覆以八角攒尖屋顶,最顶为铁制塔刹,高9.91米。刹顶有八道铁索与各屋角相连,防止塔刹被大风吹倒。

图片

塔平面为八角形,每面三开间,首层带副阶一周,塔身主体结构中,又分为五层塔身,四层平坐,(内含四层暗层),和一层塔顶构架。

图片

六十多米高的木塔,已将木构的可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梁思成先生曾言:

“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 基座稳定 -

首先,与常规楼阁式塔不同,应县木塔的基座可以达到长宽52米左右,且两级塔基总高4.4米,下层为方形,台基四面出月台,上层为八角形,按下层月台方位,也向四面出四个月台。

图片

塔身直接建于二层八角形大台上,厚重平稳的大台基,成为木塔强有力的支撑,这使得整座塔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变得更大。

- 柱网匀称 -

木塔的柱网大致可分为内外两层,内外层间有连接上下层的回转楼梯,内槽柱用以支撑佛像上方的穹顶与上层梁架,绕中心分布8根;

图片

而外檐柱环绕木塔则分别有24根,用以支撑塔身屋檐,连接楼层。

木塔全部重量均由各层的32根立柱承担,并自上而下依次传递至地基。

图片

一层较为特殊,即在外檐柱外圈还绕塔分布有24根柱子,作为一层塔身副阶。

图片

一层的内槽与外檐柱均被厚达两米多的实墙包裹,而内壁佛坛的八角形空间则显得更为庄严。

- 斗拱(铺作)的大面积使用 -

在木塔中,斗拱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斗拱的存在,赋予了木塔结构上的“弹性”。

图片

斗拱在纵向上承接屋檐传导至柱头的力,而横向上又牵拉左右两边的梁枋,横纵交织的斗拱部件让来自两个方向的力都有了承托。

图片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


由于斗栱系统本身是由若干小木料榫接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小型的悬臂梁,它们对于调整倾角、平衡弯矩起着重要的作用。

图片

因此在受到地震、炮击后,它们成为一种阻尼装置,通过斗栱榫卯间的摩擦、错位,可以消耗掉外来的巨大能量,使整个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抗冲击性能。

图片

据资料统计,木塔所使用的斗拱多达480朵,按样式划分则有54种。

而按木塔斗拱所在的位置功能,则分为:

外檐柱头铺作,外檐补间铺作,外檐转角铺作,内槽补间铺作,内槽转角铺作。

图片

平座柱头铺作,平座转角铺作,平座补间铺作,层副阶转角铺作,一层副阶柱头铺作,一层副阶补间铺作。

图片

这些不同部位不同楼层所选用的斗拱均有样式差异,人站在木塔脚下,一眼望去,全是各种斗拱的交替铺陈。

图片

而且这些选用的斗拱之中,也有相应的排列规律,铺作等级副阶用五铺作,第一、二层檐用七铺作,第三、四、五层檐分别用六、五、四铺作,越往上铺作层数越少。

图片

而在这些排布的斗拱中,斜拱也有了大规模的铺用。相对于传统样式而言,则更突显了工匠的“炫技”心理,不但增加了斗拱的美观程度,又让建筑更富于变化。

一座木塔就堪称斗拱博物馆”。

- 刚柔相济 -

平稳的基座上方,即为木质塔身主体了。

如果我们将屋檐与平座(即木塔朝外远眺的环廊)称为明层;

将外部看不见的斜撑与梁架称为暗层;

那大致可以将木塔分为“五明四暗”。

图片

其中,明层有空间,用以陈列佛像,供人行走,也可以给人提供走出塔外的游览需求。

而暗层除了安放上下楼梯以外,则没有人的活动空间,主要布置大木梁架与斜撑。

明与暗相互叠加出现,在构造上则出现了“柔,刚,柔,刚”交替的特征。

图片

明层空余空间大,受力柔和,斗拱的大面积铺用,可以为木塔提供缓冲。

暗层空余空间小,结构牵拉,构造紧实,为刚性结构,不易改变。

- 刚性斜撑 -

普拍枋、阑额、地袱,将外檐柱和内槽柱结合成两个大小相套的八角形柱圈。

这个八角形柱圈也包含了隐藏在墙内的斜撑。柱圈内构成了暗层,同时加强柱圈的强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刚性层”。

图片

暗层就夹在了每一层的屋檐与平座之间,内槽与外檐柱之间,与上下相互交叉,又是独立的结构。

需要承重的结构,如吊起天花藻井,承载塑像佛坛与地面,都交给了暗层;

而需要为木塔提供缓冲的部分,被安排为平座,装点阑槛门窗,布置内饰与斗拱。

图片

与我们所熟知的钢筋贯穿不同,木塔各层结构自成体系,每一层是一个整体构造。

小到每一个部件,在各方向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易变形。

大到层与层的关系,各层整体结构只是相互重叠,因此,不需用通连的长柱,且十分稳定。

整个木塔内四外五的木构架,构成刚柔相济结构体系。

- 游览路线 -

保证了木塔承重结构的稳妥,就需要保证游览的流畅性了。

木塔始终是以礼佛为主要功能安排建设的,所以木塔的游览路线也在修造时被设计。

木塔中供人行走的部分主要即楼梯和各层平座。

图片

平座作为佛坛的主要安置层,自然要保证它的空间和通透性;而上下楼梯作为纵向通道,则更侧重功能。

楼梯被安排在斜撑刚性层,即保证了上下稳定性,又不别置其他游览内容,保证了人流的快速通过。

“直登顶层,扶栏俯瞰,全城在望,城北一片平原,桑干逶迤;城南为翠微、雁门诸山,长城及雁门关所在,气象至为雄伟。”

图片

每一次攀登,都可以看见不同佛坛带来视觉变化,而平座在塔外侧安置的回廊,又保证了登高的风景可以尽收眼底,设计精巧,又别具一格。

- 得塑金身 -

虽然木塔主要因建筑构造享誉海内外,但也不得不提塔身内的塑像,五级塔身,也同时布置了不同的佛像。

一层中央高约十一米的坐佛,而坐佛前的门廊两壁各绘四天王,为金元间遗物。

图片

图片来源于  游跑跑720云VR截图 

二层中央佛坛为方形,佛坛上为一佛、二协侍菩萨及文殊、普贤坐像。

图片

图片来源于  游跑跑720云VR截图

三层佛坛与二层不同,改变为八角形,坛上为四方佛,塑像朝向分别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图片

图片来源于  游跑跑720云VR截图

四层佛坛又与下两级不同,改为长方形,上设一佛、二弟子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各骑狮、象,而坐骑又单一角迈出,非常具有气势与动感。

图片

图片来源于  游跑跑720云VR截图

五层佛坛又变为方形,上设一佛八菩萨,菩萨按八角形布置环绕在佛像周围,而中央佛像上方设斗八藻井,一眼望去蔚为壮观。


图片

图片来源于  游跑跑720云VR截图

应县木塔保留的佛像基本都经过了后世修补,缺少了许多辽代的原状。但其大致格局基本与辽相仿。

我们还能从各层的佛像布置上,看出匠人对木塔朝奉空间布置的巧思。

- 历代赞誉 -

塔身修造完成后,历代造访者也非常多,塔各层挂有匾额共六十余块。

图片

明成祖朱棣在造访时,便题写匾额“峻极神工”,并悬挂于木塔顶层当中。

图片

而第四层“天下奇观”匾额为明武宗书。

第三层南面正中竖匾书“释迦塔”三个大字,为全塔最古老匾额,乃金明昌六年(1195 年)旧物。

图片

由此可见,历代游历者都对这座木塔有着赞颂。

而或许也是自辽代始建以来,木塔始终都能给人以视觉震撼,所以历代也都有着对木塔的修缮。

可见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对这座塔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那时至今日,木塔又变得怎么样了呢?

岌岌可危


据历史记载,应县木塔九百余载经历多次强烈大地震。

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莫宗江等人对木塔进行了测绘,记录为“塔的现状尚不坏,虽略有朽裂处”。

图片

但在营造学社一行人离开应县后,塔便被“修”了。木塔二到五层的夹泥墙被人为拆除,拆改为格扇门。原因是宝塔不够“玲珑”,有损风水。

图片

如今的应县木塔仍为民国时期替换的格扇门

梁思成称其为“木塔八百余年以来最大的厄运”。

灰泥墙壁可避风雨,将墙壁拆除不仅毁坏了可贵的古壁画,而且改变了古建筑的承重构造,在将来,必须完成修缮恢复。

木塔表现出的“病态”,证实了梁思成当年的忧虑。仅仅经过十四五年,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第二层内的各柱向东北倾斜最甚。

图片

木塔二层倾斜较严重的柱子,

图片

木塔二层西面屋檐明显下沉

二层屋檐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部分柱子倾斜严重,不少木构件出现开裂、劈裂、脱榫、被压碎等情形。
尽快制定保护方案,对应县木塔开展及时有效的保护加固势在必行。

图片塔身已可以看出歪向东北

也希望木塔在即将迎来一千岁生日的同时,可以继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挺直它“峻极”的躯干。

营造天工


如果说还有一处所在,可以让我们体会木构的高度,我想只有晋北的那座塔了。

因为有了它,我们才知道木建筑也可以直插云霄,也可以创造建筑传奇。

图片

它原本可以与其他同时代的建筑一样,走入历史,归回大地的怀抱,但它偏偏要在这晋北大地硬气的站着。

图片

即使同伴都消失在了历史的更迭之中,即使这中华大地上只留下了它一座孤品,即使站的歪扭,即使时间已经过了将近一千年。

它还是挺直了腰杆,来到了我们面前,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多少辉煌。

广厦万千

这一系列古建筑科普文章悉数华夏的古建珍馐,

我们将把你忽略的宝藏,呈现到你眼前。


模型


本文涉及模型来源于@原乡 马磊
模型开源,可以选购,
适用于学习研究,输出渲染,
可供古建筑研究爱好者交流。

(点击图片查看)
图片

也可按个人兴趣选购其他古建筑模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参考文献-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应县木塔》陈明达著

《应县木塔结构图解》俞正茂

《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梁思成

《应县木塔保护的世纪之争》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