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去世,儿子曹徽在服丧期间,饮酒作乐,四处游猎。老师高堂隆屡劝不听,大怒:不孝逆子!且看你兄长曹丕如何治你! 于是,高堂隆一纸奏疏上告朝廷,却石沉大海、渺无音信,高堂隆疑惑不已。数月后,曹丕称帝,突然下诏,任命高堂隆为堂阳县县长。 原来,曹丕收到高堂隆的的奏疏时,刚刚继承曹操的魏王之位,朝廷内外千头万绪,忙得不开交。曹丕对于历城侯曹徽这个弟弟的行为,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觉得有些庆幸。 曹徽是曹操与小妾宋姬之子,身份低微,又喜欢胡作非为,早早地就被曹操过继给曹玉为后(曹玉是曹操之弟,早夭无子)。 从礼法而言,曹徽算是他的堂弟,根本无力挑战曹丕的地位,如今又干出如此不忠不孝之事,更是毫无威胁。 所以,曹丕也懒得去对付一个不得人心的侯爷。反倒是上疏者高堂隆,引起了曹丕的注意。高堂隆的事迹,曹丕曾从尚书令薛悌那听过,的确是个难得一见的直臣。 高堂隆,复姓高堂,表字升平,乃是西汉经学大家高堂生的后代。年青时,就被时任泰山郡守的薛悌征辟为督邮。泰山督军与薛悌争权,直呼薛悌之名并大声辱骂他。 高堂隆怒不可遏,拔剑呵斥:“昔日,齐鲁夹谷会盟,鲁定公受辱,孔子登高阶迫齐王归还鲁地并谢罪;秦赵渑池之会,赵惠文王弹筝,蔺相如奉瓦缶让秦王演奏相应。如今,你在我面前直称我主公之名,理应受罚!” 言讫,就要斩了督军,督军大惊失色,薛悌连忙制止。为了避祸,高堂隆只能辞官逃走,隐遁乡里。 公元213年,曹操征召高堂隆为丞相军议掾,没多久又升迁他为担任历城侯文学、历城国国相,让他好好盯着曹徽这个纨绔子弟。数年间,高堂隆兢兢业业,悉心规劝,使得曹徽从未犯下大错。 只是,曹操一死,曹徽便开始无法无天了,全然不顾自己还在服丧期间。高堂隆多次劝阻无果,只能上报曹丕。结果,曹丕对曹徽的所作所为全不在意,反而有意栽培重用高堂隆。 曹丕称帝后,高堂隆被调去担任一县之长。高堂隆虽然觉得莫名其妙,却丝毫不敢懈怠。他白天认真处理公务,晚上研究星象及经学。2年后,高堂隆又被曹丕调任为平原王傅,即曹叡的老师。 半年前,曹叡因生母甄宓被曹丕赐死,由齐公之位贬为平原侯;此时,曹叡又被曹丕恢复爵位,晋封为平原王。 曹丕让高堂隆来教导曹叡,除了高堂隆本就是经学大家之外,还因为高堂隆直言敢谏。曹丕希望高堂隆能将曹叡引导上正途。 高堂隆也不负重托,曹叡在他和另一位大儒郑称的培养下,行事端正,再无过错,日益得到郭皇后和曹丕的宠信。曹丕在临终前一天,曹叡终于被册立为太子。 曹叡登基后,身为帝师的高堂隆自然也水涨船高,获封给事中、博士、驸马都尉等官职。但是,高堂隆并未骄傲自满。 他端正态度、摆正位置,自知与曹叡的关系已由“师徒”转变为“君臣”,对于曹叡的劝谏也不可再像之前那般刚硬直言。 曹叡准备大摆筳宴庆贺登上皇位,以及后来大兴土木、营造宫殿,高堂隆都会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进行劝谏。 曹叡很敬佩高堂隆这位老师,且他的进言总是委婉而顺耳、令人甘之如饴,曹叡往往都能予以采纳。 后来,高堂隆被转授为侍中,兼领太史令。侍中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而太史令执掌天文历法、吉瑞灾异,高堂隆身领此二职,足见曹叡之宠信。既然担任太史令一职,高堂隆就再次转变进言方式。 崇华殿遭遇火灾、陵霄阙有喜鹊筑巢、彗星在房心尾三宿间发光等祥瑞凶兆出现时,高堂隆除了应用原有的历史典故,还会加入易学天象的内容,劝谏曹叡应当躬身自责、崇尚节俭、广施德政。 这些上合天文、下合人心的长篇大论,每次都让曹叡心惊胆战,却不敢拿高堂隆怎么样,唯有愈发恭敬。 公元237年,曹叡听从蒋济之言,意欲封禅,正准备让高堂隆来撰写相关礼仪时,高堂隆却病逝了。高堂隆之死令曹叡大受打击,直呼:“天不欲成吾事,高堂生舍我亡也!” 高堂隆临终前,留下遗表给曹叡:“臣观黄初之际,天兆其戒,异类之鸟,育长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异也,宜防鹰扬之臣於萧墙之内。可选诸王,使君国典兵,往往棋跱,镇抚皇畿,翼亮帝室。” 大意便是:希望曹叡务必严防如猛鹰飞扬般的权臣,避免祸起萧墙;挑选部分忠心的诸侯王,允许他们组建部队,拱卫京畿。 这段话耐人寻味,高堂隆口中的权臣,应当是指四位辅政托孤大臣中硕果仅存的太尉司马懿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曹叡的确将老师的临终遗言听进去了。他开始重用培养曹爽、曹宇、秦朗、夏侯献、曹肇等曹氏宗亲,企图以之抗衡司马懿。 只是,曹叡没想到曹氏宗亲早已人才凋零、不堪大任,没想到司马懿老当益壮、成为朝廷不可或缺的柱石重臣;更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在2年内病倒去世,享年不过33岁。。。#三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