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碾庄是淮海战役主战场

 莫为天下先 2022-06-19 发布于湖南

碾庄是淮海战役主战场

一、历史选择碾庄

      毛主席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这是说,淮海战役事先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计划,而是在实战中一步步完善的计划。纵观淮海战役全过程,每个阶段的作战区域和作战方案,都是在边打边调整中日臻完善的。
      碾庄,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也不是国共任何一方战前的选择,战役打响时,双方将帅甚至可能还没注意到这个小镇子在什么地方,是历史选择了这里。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尚未结束,粟裕便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他的战役计划分为两步:先夺取淮安、淮阴,而后进占海州、连云港。第二天,中央军委就批准了他的建议,但提出修正意见,要求“第一个作战目标,应以歼灭黄(伯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然后再去攻占淮安、淮阴、海州、连云港等地区,这就是淮海战役最初的构想。
      根据中央军委的意见,华东野战军于10月5日至24日在山东曲阜召开了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研究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案。在这个方案和11月4日下达的《淮海战役攻击命令》中所确定的攻击目标中是找不到碾庄字样的。华野的锋芒所指只有一个,那就是新安镇一带的黄伯韬兵团。
      淮海战役开始之前,解放军一直在营造要攻打徐州的假象,以掩蔽真正的作战目的。这让国民党方面确实感到了紧张。11月5日,蒋介石委派参谋总长顾祝同到徐州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各部队立即向徐州及徐蚌线上收缩,以防解放军攻打徐州及南下。
      黄伯韬是粟裕的老对手,他的兵团下辖第二十五、六十三、六十四和一百军,分驻在新安镇、阿湖、瓦窑与高流一带。他最早向“剿总”提出向徐州收缩要求。徐州会议的部署当然正合他的心思。会议结束的当天,他即赶回新安镇部署西撤。可就在这时,事情开始发生了转折。

二、黄伯韬滞留碾庄

      黄伯韬正忙于部署西撤,突然收到了徐州“剿总”司令刘峙的指令:海州原定从海上撤退的第四十四军,改为从地面向徐州撤退,并划归他的兵团管辖,命令他推迟西撤。于是,他不得不在新安镇坐等四十四军的到来。
     11月7日凌晨,黄伯韬兵团西撤开始,而此时,华野已在郯城打响了。
      黄伯韬兵团的西撤让粟裕吃惊不小,因为黄伯韬一旦撤到徐州,整个战役的发展将无法预测。在黄伯韬急着组织部队西撤的同时,粟裕也不得不改变作战计划,命令几十万人马全力进行追堵,淮海战役就这样在双方匆忙的运动之中展开……
      黄伯韬离开了新安镇,可由于西撤推迟,他的部队还是让匆匆赶来的华野抓到了尾巴。其侧翼部队第六十三军没有能够突过运河,就在窑湾一带被围歼。充当后卫的一百军也被打得很惨。而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撤退中,这位兵团司令居然没有在必经的运河上架些浮桥,追兵在后,十几万人却只能挤在唯一一座铁路大桥上通过运河,情况极度混乱。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大大延迟了西撤时间,让他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碾庄,是一个普通的小镇,而它却正处在新安镇和徐州的中间点上。黄伯韬在事先制定的西撤计划中就把这一带确定为各路部队行军途中的第一个集结点。此处位于运河以西,距离徐州不足六十公里,距离“剿总”指定给他的驻扎地潘塘一带就更近了。黄伯韬肯定认为,路虽然是走了一半,但只要是过了运河,西撤可以说是基本完成了。而这时,11月8日下午,何基沣、张克侠将军在贾汪至台儿庄一带率部起义,使华野大军得以迅速向南插入。这时黄伯韬兵团如果趁华野立足未稳,组织部队拼力突进,还是有可能到达徐州的。当时,也有人劝黄伯韬不要在碾庄停留,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连日行军且损兵折将,黄伯韬决定在碾庄驻扎下来整顿部队。

三、包围黄伯韬在碾庄

      至于黄伯韬为什么在部队整顿完成之后仍然没有及时西撤,还有不同的说法。据第七兵团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后来回忆,黄伯韬在碾庄召集各军军长开会,商讨继续西撤的方案,刘镇湘提出就地坚守,黄伯韬有些犹豫不定,就打电话向“剿总”司令刘峙请示,而刘峙让他自己决定。刘镇湘的六十四军是黄伯韬的主力,且在这次西撤中基本没受损失。对他的意见,黄伯韬考虑再三,最后同意了就地坚守的方案。
      实际上,最终要第七兵团就地固守待援的决定是蒋介石主持的11月10日军事会议上做出的。当时,华野对黄伯韬兵团的包围并未最后完全形成。黄伯韬也明白“固守待援”的这个“援”是根本靠不住的。但此时,虽然并不情愿,但是由于西撤的延误,更由于无法抗拒的命令,最终,他和他的部队还是被钉在了碾庄。
      此时的华野各路大军已不顾一切地全力向碾庄一带扑来。11月11日下午,华野第十三纵队攻占碾庄西面的曹八集,最终完成了对黄伯韬兵团的包围,这才让粟裕稍稍松了口气。

四、调整部署先打弱敌

      其实,粟裕也不情愿在碾庄一带打这个歼灭战。因为,同原计划在新安镇一带打围歼战相比,这里要复杂很多。其一,黄伯韬的部队在碾庄一带过于集中,龟缩在一起,成为一个压缩体。华野几十万大军无法展开,更难以施展分割穿插的作战特长;其二,原先就估计徐州的国民党军会东援,作战计划把阻击线设定在京杭运河一线,依仗运河天堑,阻击条件十分优越。而此时,这条阻击线不得不设置在徐州以东,距离徐州很近,且多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无险可守,十分不适合阻击作战,因而不得不拿出大半兵力打援;其三,战场位置变化后,随着作战计划改变,不少部队的作战任务也相应发生变化,作战准备不够充分。此外,与原先不同的是,开战之前,黄伯韬兵团突然多了一个四十四军,一下子变成了五个军。粟裕虽身经百战,可面对如此众多之敌,也是第一次。
      碾庄一带的战斗之艰苦与惨烈,是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一开始,华野许多部队都没有把黄伯韬兵团放在眼里,许多重武器还没有到位就匆忙开始了进攻。可几天打下来,收效不大,且造成很大的伤亡。同时,由于前几天忙于追击,一些辎重和粮食没有跟上来,部队粮弹紧缺,以至于一些指挥员对能否打下去产生了疑虑。
      当然,最为焦虑的还应该是粟裕了,他在很早以前就“斗胆直陈”向中央提出应该在这一带打一场大仗,后又直接提出了打淮海战役的方案。中央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作了切实的部署。这种信任,对粟裕来讲无疑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压力。那些日子,他一连几个晚上都无法入眠。他调整攻击部署,调整指挥体系,提出了“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作战方针,各纵队也调整战法相互配合全力搏杀,终于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五、全歼碾庄之敌

      遮天蔽日的硝烟在碾庄一带整整弥漫了11天,双方数十万人马在南北长三公里,东西宽六公里的狭小区域里日夜厮杀,其惨烈程度十分罕见。11月22日晚,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全部被歼,邱清采和李弥的十几万东援大军也被华野的阻击部队死死堵在大许家以西。黄伯韬死了,死在了离碾庄不远的一片芦苇塘边。
      为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解放军也付出了伤亡27300多人的代价。其中,华野九纵一个纵队就伤亡了7000多人。
      黄伯韬兵团是徐州“剿总”参战部队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兵团。它的被歼,使国民党军在这场大决战中开始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战后,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过,第7兵团的覆没,就已决定了这场战役的胜负。这句话是有些道理的。
      碾庄,在1948年11月,就成为淮海战役主战场,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浓抹重彩的篇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