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你聊聊寒湿型痛风的中药调理话题。 记得在四月初帝都疫情还不是进展,能正常上下班,周末还能和好友小聚一下。 周末,和大学同学叙旧,其中一个男同学年仅50,多年痛风,但他的痛风和大部分痛风患者不同,身体从小消瘦,就是到了四月份也会紧缩着身子... 他知道我一直在做痛风相关的科普,就说,博士同学,我看你天天科普的都是湿热型痛风的中药调理,我这痛风服用四妙丸效果不咋地呢。 我问他,你疼痛时是不是关节冷痛,喜欢热的环境比较舒服? 他大为赞同。 寒湿浊毒型痛风,都有什么典型症状?寒湿浊毒型痛风也多发生在痛风初期的那一段日子,属于痛风早期的表现。 就像《素问》中这样的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气盛者为痛痹也。” 也就是说,寒湿浊毒型痛风,就是与痹症中的痛痹,主要临床症状有病患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严重,得热则舒,遇寒更剧,局部关节冷痛,发凉,关节功能受限活动不利。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寒湿浊毒型痛风,千年经方乌头汤,散寒、止痛、除湿、通络,一身舒畅对于寒湿浊毒型痛风,就是通过温阳散寒的方剂来调理,其中的一个方剂就是乌头汤。 依据清代名医尤怡在《金匮翼》中的记载:“府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 从尤怡的记载中,可以知道,痛风根据患者身体不同体质,可分为寒湿痹或热痹,进而中医在治疗寒湿痹与热痹的思路和方法上也有差别。 乌头汤,是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一首著名方剂,为治疗气虚寒湿骨节痹症的代表方剂,是临床辩治有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症类疾病有显著疗效。 经方原文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原方有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乌头五味药剂组成,主要针对风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肿大为主症的治疗方剂。 乌头汤,对应的气虚寒湿骨节痹症的基本病理病症,是气虚不得固摄,寒湿肆虐关节经脉,筋脉阻滞不通所致,所以用乌头汤治疗寒湿浊毒型痛风,体现了下面五个原则。 1.对证用温阳散寒蠲痹的乌头: 因为寒湿浊毒,寒侵袭营卫,导致筋脉拘急,可见关节疼痛、难以屈伸,所以治疗当以温阳散寒,这样寒邪得温而去,营卫得以调和,筋脉关节得利,这正是方中乌头的妙用。 乌头,性辛温,疏通经络能力强,擅长调理寒湿痹证,兼有温中散寒功效,所以在乌头汤中作为君药均有除寒散湿、止痛、通气机、通血脉的功效。 2.散寒温经之外配伍益气类药物黄芪、甘草 因为寒湿浊毒型痛风患者,素体气虚,这是机体不能抵御寒邪侵袭肌肤营卫关节,才形成寒湿痹证,所以常见症状还有气短乏力,倦怠懒言。 所以乌头汤在乌头君药之外,配以中药中的补药之长黄芪,以及甘草。 乌头汤中,黄芪益气固表,补益营卫,和乌头并用,益气以驱逐风寒湿邪。甘草,善于纠正诸药偏性,常为使药,调和诸药降低方剂毒性,除此之外,甘草还能益气补中,和黄芪合用,使益气固表和营卫的功效增倍,振奋营卫全力抗邪。 3.散寒益气之外,辅以疏通气机、经络之麻黄 寒湿浊毒型痛风,寒主收引凝涩,寒邪侵袭容易导致气机经络凝涩而不同,所以治疗寒湿浊毒型痛风时,还要加上宣达腠理、疏通气机经络的药物,才能很好的让寒气有通道而去,经期经络得以调和,这就是乌头汤中麻黄的功效了。 麻黄,味辛性温为主,以苦为辅,归肺、膀胱经,有止痛、发散、通经络、祛痹等功效。其药性辛以宣散,苦以降泄,具有升清降浊的功效,一味药能够辛苦温协同,让经脉距凝涩的邪气得以宣散,这在中药中比较少见。 4.乌头汤中的芍药,柔筋益血以调理筋脉拘急 治疗寒湿浊毒痹症,温阳散寒是为了治疗风寒湿,而揉筋益血可以治疗寒湿浊毒型痛风的筋脉拘急。 但是中药中,散寒和通络的药物,多温辛而燥,这些药物容易灼津耗血,所以乌头汤中又配伍了养血的芍药,用以柔筋合脉,如此可以标本兼治。 芍药,药性收敛,还有止痛、除痹、活血等功效,可以养血补血,因为血能生气,可以活血益营,缓急止痛,这也是治疗痛风是经常配伍芍药的原因。 总之,治疗寒湿浊毒型发,用乌头汤,用的是制乌头、麻黄的祛寒湿功效,而且病在筋脉骨节,这不是皮毛之邪用发汗而散,所以再加用黄芪、芍药行表里气血,引麻黄。制川乌通达而治之。 乌头汤中诸药都有通经络的作用,其中麻黄、芍药、制川乌、甘草兼有止痛功效;麻黄、黄芪、制川乌兼有散寒祛湿功效;芍药、黄芪、甘草,兼有补益气血功效。诸药合用以通络散寒止痛、补气祛湿除痹,共奏散风寒、补气血、止痹痛功效,频获良效。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痛风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