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诏成立还是来源于唐朝的扶植,为了让洱海地区形成对抗吐蕃的势力,唐朝扶植南诏部落统一其余“六绍”成立南邵国。在此之后南邵一直帮助唐朝牵制吐蕃的兵力,然而到了阁罗凤这一代,唐玄宗李隆基晚年开始变得昏庸无能。 由于李隆基宠幸杨贵妃,朝中任用杨国忠等奸人,朝政开始败落。此时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加上云南郡太守张虔佗,都是宰相杨国忠的亲信,均是骄奢淫逸,腐败无能之辈。这两人认为大唐是天朝上国,对南邵肆意欺压。 据史料记载,张虔佗曾要求阁罗凤的妻妾侍奉自己,还对南邵索求金银珠宝,阁罗凤拒绝了大部分索求,张虔佗大骂阁罗凤不识抬举,上报朝廷奏报南邵想要造反。天宝9年(公元750年),阁罗凤觉得等大唐出兵就是坐以待毙,就提前发兵攻打大唐,结果不但攻陷姚州,连大唐羁縻的夷州都一起攻陷。 ![]() 网络图片,仅供示意 杨国忠得知消息后大怒,立刻派兵讨伐,天宝11年,鲜于仲通率兵6万出戎州、巂州,分三路进兵进攻南诏。唐军兵甲齐整,人数众多,南诏自然节节败退。阁罗凤于是遣使向唐朝谢罪,愿意归还掳掠所得,与唐朝和好,还表示如果唐朝再继续进攻就归顺吐蕃。 面对这种墙头草行为,唐朝自然拒绝,南诏于是归顺吐蕃,为了削弱大唐在云南的势力,所以吐蕃出兵援助,在南诏首都大和城附近,吐蕃南邵联军大败唐军。 吐蕃宣称和南诏结为兄弟之邦,阁罗凤被吐蕃赐封为赞普钟(赞普之弟的意思),并订为南诏首个年号。不过阁罗凤并不想彻底得罪大唐,于是对外宣传:「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 修筑「大唐天宝阵亡战士冢」(俗称万人冢),并在大和王都立大碑 (世称德化碑),刻石写上「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等字句,想以此示好大唐。 ![]() 南邵德化碑(网络图片,仅供示意) 然而这场大败动摇了杨国忠的地位,再加上南邵的背叛让吐蕃对大唐西南占有优势,所以天宝12年,杨国忠又派侍御史李宓率领10余万军队再攻南诏。本次战斗因为李宓不熟悉南方环境,造成唐军多死于瘴疠,再次败于大和城下,李宓本人也战死于此。 杨国忠之怒更甚,虽然通过谎报战报瞒过李隆基,但是不少人已经看出了大唐的虚弱,对朝廷命令阳奉阴违。杨国忠只好继续扩大征兵,准备再征南邵,不过士气低落,逃兵甚多,杨国忠命令属下用强制手段逮捕逃兵,以枷锁解送从军。这样做更是激起了民愤,大唐根基开始动摇。 ![]() 在杨国忠和李林甫的操作下,大唐变得虚弱无比,安禄山看准机会发动叛变,大唐由盛转衰,皇帝再无权威,杨国忠也死于马嵬坡的士兵哗变,最后皇帝逃入四川,连长安都丢了,大唐再也无力征讨南邵了。 天宝虽称盛世,但最强兵力都集中于各地节度使,而且不忌外族担任节度使。内卫禁军在太平盛世下太久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不过还有之前的架子在,所以安禄山一直不敢叛乱。结果在这几场征讨南邵之战的惨败,让安禄山看穿了大唐的虚弱本质,再加上杨国忠强征士兵,弄得天怒人怨,安禄山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自然起兵造反了。当然作为大唐衰落的导火索南诏也没什么好下场,终于还是被吐蕃残酷压迫,只能选择重返唐朝怀抱,当然这个时候的大唐早已不是疆域辽阔,万国来朝的盛世强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