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推文 3 促使元稹抛弃崔莺莺的,是因为他在长安有了“新欢”——一个名叫韦丛的官家女子。对元稹来说,韦丛父亲韦夏卿,对他的前程很重要。 韦夏卿出生于742年,京兆万年(今西安)人,先后担任刑部员外郎、京兆尹、太子少保等官职,为人豁达,唯才是举,是唐代著名藏书家。他和孟郊是好友,孟郊曾为他的藏书题诗一首,诗名是《题韦少保静恭宅藏书洞》,其藏书之多、藏书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802年,元稹第二次参加贡举,名列“书判拔萃科”第四等,得以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 巧的是,比元稹年长八岁的白居易,也同登“书判拔萃科”。从此,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好友。 很快,元稹潇洒的谈吐、不俗的文采,引起了京兆尹韦夏卿的注意。韦夏卿本就热心提携青年才俊,便邀请元稹到他府上做客。一来二去,元稹成了韦家的常客。 或许,元稹本来是打算到河东蒲州迎娶崔莺莺的,但当他得知韦夏卿爱女韦丛尚待字闺中时,便再也坐不住了。 韦丛出生于783年,是韦夏卿最小的女儿,生母是唐代宰相裴耀卿的孙女裴氏。韦夏卿和裴氏夫妻恩爱,感情甚好。只可惜,裴氏生下韦丛不到一个月就病逝了。韦夏卿很是悲痛,从此就将对亡妻的思念转化为对韦丛的疼惜,对她格外宠爱。在父亲和庶母段氏的精心抚养下,韦丛出落为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 韦夏卿想为韦丛挑选一个十全十美的如意郎君,但一直没有遇见合适人选,不知不觉间,韦丛的婚事被耽搁了下来。这一年,韦丛已经19岁了,在唐代算是大龄姑娘。 随着元稹频繁出入韦家,韦夏卿突然发现,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元稹,今后必成大器,不正是韦丛值得托付终生的良人么? 于是,802年,在韦夏卿做主下,元稹顺利迎娶了韦丛。当然,在迎娶韦丛之前,元稹给远在河东蒲州的崔莺莺写了一封绝情信,让崔莺莺忘了他。 或许,元稹写这封绝情信时,内心也是不忍的,但他太清楚韦家对他意味着什么了。他自幼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那种势单力薄、世态炎凉的滋味,他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娶了韦丛,成为韦夏卿的贤婿,那么,一切都不一样了。 于是,在爱情和前途面前,元稹最终选择了前途。 4 婚后,让元稹大为惊喜的是,韦丛和他想象中的官家千金完全不同,她身上没有丝毫娇蛮之气,对他温柔体贴,让他如沐春风。 803年十月,韦夏卿不再担任京兆尹,改任东都洛阳留守,要赴洛阳上任。韦夏卿宠爱韦丛,割舍不下爱女,于是,元稹和韦丛一同跟随韦夏卿赴洛阳,并一起住在洛阳履信坊的韦宅。 804年初,元稹返回长安,从元稹这一时期的诗文看,韦丛则久居洛阳。元稹在长安任职,一有空就回洛阳陪伴家人,频繁往返于长安和洛阳之间。 韦丛婚后很快就有了身孕,生下长子后,很快又再次怀孕。 804年九月,当韦丛在洛阳幸福地抚育子女时,元稹将他和崔莺莺的故事,写成了《莺莺传》。当然,他在书中隐去了自己,将男主写成张生。 写完《莺莺传》后,元稹还将这个故事讲给友人李绅听。李绅有感而发,谱了一曲《莺莺歌》,在长安、洛阳广为流传。 我们无法判断韦丛是否知道元稹写了《莺莺传》,也无法判断韦丛是否知道元稹就是《莺莺传》中的张生,或许,对此时的韦丛来说,元稹是否是张生,元稹是否和莺莺有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她的丈夫,是她孩子的父亲。 从嫁给他的那天起,她就只想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好妻子,陪他共度此生。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白居易曾如此评价韦丛:“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俱美,可谓冠古今矣。” 5 806年四月,元稹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登第者十八人,元稹名列第一,授左拾遗,职位为从八品。 或许,元稹的才华被压抑太久,他一到新岗位,就接二连三上疏献表,先论“教本”(重视给皇子选择保傅),再论“谏职”(谏官之职责)、“迁庙”(迁移新崩天子神主入祀太庙),一直论到西北边事这样的大政,并旗帜鲜明地支持监察御史裴度对朝中权幸的抨击,从而引起了唐宪宗的注意,很快受到召见。 元稹以为会受到圣上鼓励,然而,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反而引起了群臣的不满。同年九月,元稹就被贬为河南县尉。 命运似乎存心考验元稹、韦丛夫妇,这一年,韦丛父亲、元稹母亲相继去世。元稹和韦丛悲痛不已,在家守孝三年。 这三年,元稹和韦丛的生活十分拮据。用元稹的话说,就是“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寒冷的冬夜,元稹伏案写稿,瑟瑟发抖,韦丛将衣柜里所有能御寒的衣服都找了出来,披在他身上; 元稹写诗时喜欢喝点小酒,但手头紧张,只好作罢。不料,韦丛却像变戏法般,将一坛美酒放在了他面前。他正想问她美酒从何而来时,一眼看到她头上的金钗不见了,他什么都明白了; 最窘迫时,元稹和韦丛还吃过野菜,但韦丛从不抱怨,心甘情愿地和他一起慢慢品尝野菜的滋味…… 看着从小娇生惯养的妻子,陪自己过这样家徒四壁的苦日子,不知元稹心里会是怎样的滋味? 我想,任何一个有上进心的男人,此刻都会发誓,一定要奋发图强,让妻儿过上好日子。 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 809年,元稹终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同年春,元稹奉命出使剑南东川,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冤假错案。 正当元稹全身心地埋头公务时,让他万万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这年七月九日,韦丛分娩时大出血,来不及抢救,不幸身亡。 噩耗传来时,元稹正在外地办案,顿时如五雷轰顶,把他的心撕裂得粉粹。(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