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共王:爷爷和爹打仗把国库钱花光了,我要想办法搞钱再说武王,分封诸侯完毕以后,功成名就,想回周人发迹的地方豳(bīn)城去考察考察,感受一下当年先祖创业艰难。一天武王登上豳(bīn)城附近一座小山上,远远地眺望朝歌方向,感触万千,心事重重。一天晚上武王晚上又睡不着 ,弟弟姬旦正巧来到,见哥哥还没休息,便问道:“王兄为何还不睡?”武王说道:“弟弟啊,为兄想到一件事,从天帝不认可殷商为天子,不享受殷商的祭品,已经六十多年了,现在野外,怪兽成群,害虫遍野。因为天帝放弃了商朝败家子,我们现在才获得了伐纣的成就。 上天建立殷朝,曾经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虽然说不上政绩光著,但也不至于灭亡,才使殷朝维持至今。 我还不能使上天赐给周朝的国运永葆不变,哪里顾得上睡觉呢? 我现在要白天工作,晚上加班,来确保我们西周的大本营的稳固,我要办好各种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 从洛水湾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没有险阻,是从前夏朝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涂,北望岳北,观察黄河,仔细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区,这里离天帝的居室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兄弟啊,我还要把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让百姓可以安心的在桃林里放牛,田地里耕作,让天下百姓永不受战乱之苦,过上安稳日子,这就是我姬发想做的事。”这段话简单的说就是当时周国都城远离中原,难以统治中原殷商旧地,武王就想营造洛阳,洛阳是天下中心,可以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唐朝李世民总结隋朝灭亡原因,写成了《贞观政要》,其实周武王也这样搞了,在灭商第二年,周武王向箕子问道:“你们商朝为什么灭亡呢?” 箕子很为难,毕竟自己也是商朝宗室,商朝再不好,别人可以随便骂,自己不能骂呀。
就避开这个话题说:“大王,我们还是讲讲国家存亡的道理” 看到箕子神情不自然,武王才意识到自己问错了话,武王毕竟是西北汉子,直率坦诚。 就改问箕子一些高级哲学问题,宇宙运行规律等等。 周武王还是虚心请教的,毕竟处于中原的商文明程度还是高于周文明,周朝打败了商朝,也吸收商朝先进的值得肯定的地方。 在灭商后的几年里,武王励精图治,克己勤勉,决心治理好天下。
然而天下还未统一,武王却驾崩了。 太子年少即位,是为周成王,武王驾崩前把大周天下托付给了弟弟周公旦,由周公旦辅佐少主。 “兄弟,大周天下就拜托你了,替我看好周天下啊” 周公旦,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我们俗称周公。一直不明白这句诗的意思,查了资料原来是这样,当时成王还是小孩子,国家大事基本周公负责,本来国家初建,要面试很多人才,周公在洗头发洗到一半的时候,听到贤才登门拜访,赶紧把头发绾起来,不洗了,接待人才重要。周公中午正吃饭,面试的人来了,赶紧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先不吃了,接待人才重要。《史记》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司马迁在《史记》通过笔墨表达对周公的敬仰之情,看了《史记》鲁周公世家以后,被周公的事迹所感动,一个贤德仁厚忠勇的周公跃然纸上。周公先是在伐纣战争中,辅佐其兄周武王做出了巨大贡献。 伐商结束以后,周公封于鲁国,他安排自己儿子伯禽就国,自己则依旧于丰镐辅佐武王。 儿子就国,他殷殷教导伯禽,我是文王儿子,武王弟弟,成王叔父,也算是尊贵了,但也不敢轻慢于人,你小子在鲁国,不能骄傲。 后来武王生病,周公亲自向祖先祈祷:“先祖啊,我哥姬发肩负着天下重担,不能让他生病啊,我愿意牺牲自己,以求我哥姬发健康啊。”武王驾崩以后,周公就承担起了辅佐侄子,肩负起大周天下的重任。 说是辅佐,成王太小,什么事,还是周公做决定。反正各种各样的政务全部要管。但周公摄政的行为,很快引起了两个兄弟管叔,蔡叔不满。管叔和蔡叔本来是在殷商旧地监视着纣王儿子武庚,看着周公这么威风,管叔就告诉其他兄弟们说:“周公这样搞将对成王不利。”心里话其实就是凭什么都是姬姓,你威风八面,我们就在这坐冷板凳。 这让武庚看到了机会,他觉得这是一个光复大商的机会,他要上演王子复国记。他找到管叔蔡叔说:“两位你听我说,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姬旦想自己当天子。我们家做了六百多年天子了,有经验了,姬旦那心思,我还不知道吗?现在不如起兵,反了,你们去辅佐天子,掌握大权,我全力支持。”于是乎管叔,蔡叔,武庚组成造反三人组,联合淮夷反了,叛军气势大盛,看样子是直接来收拾周公。周公奉成王之命,出师东征叛军,对于这场战争司马迁只记载了寥寥数语,叛军大败,造反三人组战斗力只有5,很轻松就被周公收拾了。收拢原来商朝遗民,把原来盘庚的封地赐给了微子,以奉殷祀。 两年平定了淮夷,武王第一次伐纣是灭掉了商朝的核心力量,但残余势力依然存在,经过周公的第二次征讨,才发商朝的残余势力彻底消灭,大周才算真正成为天下共主。周公就这样任劳任怨干了七年,觉的成王终于长大了,懂事了,可以处理政务了,于是还政于成王。 《史记》记载:成王长,能听政。於是周公乃还政於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後,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周公还亲自参加了营造洛邑的修建,有点类似于洛邑的规划师,毕竟这也是他哥武王的想法。
 洛邑修建好了,把象征王权的九鼎搬入洛阳,这样周朝能更好地维持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关于营造洛邑的时间,《史记》记载是成王七年,但《尚书》记载是周公执政第五年,这就很疑惑了,成王七年应该是周公执政第七年才对,怎么会是第五年呢?毕竟是三代的史料,确实有需要考证的地方,按照《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第五年12月,洛邑基本建成,但直到周公执政七年才总算彻底完成。 周公制礼乐,也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虽然现在看来周礼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的一种工具,但周礼在那个文明不发达的社会中,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对社会文明起到了进步作用。周公可以说是对这个侄子关爱备至,成王小时候生病了,周公就一个人跑到河边,把指甲丢到河里,向上天祈祷:“孩子还小,不懂事,如果有什么过错得罪了老天,都是姬旦的错,请惩罚我吧。”后来成王执政,有人进谗言,陷害周公,周公就跑到楚国去了。成王心里对这个叔叔也过意不去,毕竟是自己亲叔叔,就来到了周公府上,无意看到一个金丝缠束的柜子,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一卷册文,上面是为成为祈祷的内容。成王热泪盈眶,那个从小到大一直爱着自己的叔叔,自己却听信谗言怀疑他。于是从楚国请回了周公。 周公回来以后,担心成王放飞自我,于是又编写帝王教材,《多士》、《毋逸》,列举商周各明君,以此告诫成王敬畏天命,爱护百姓,节约物力,勤政,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君王之心,才能获得民心,获得天命。你爷爷文王,处理政务到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几代人心血,才有了江山,你要做个好王啊。周公死后,发生一系列超自然事件,秋收时节,庄稼还没收割,一场暴雨狂风,吹倒了庄稼,大树也被连根拔起。天子和大臣们都很害怕,打开了周公留下来的那个柜子,找到了以前周公为武王祈祷的册文。 天子问道看守柜子的人,看守柜子的人说道:“确有此事,但过去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成王手拿册文,热泪盈眶,说道:“今后不要在笃行占卜了”叔叔一直为王室为天下辛劳,是我年幼无知,不能理解他的辛苦。 周公虽然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他辅佐幼主,平定叛乱,给了百姓安定的生活。他德行深厚,仁义为本,善待百姓,为成康之治打下了基础,为周王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