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周灭商”真的象人们认为的那样是正义之战吗?也许你了解的历史是错的,史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权威,史记说这是一场正义之战,因为纣王暴虐,武王替天行道,我曾经解读过武王的《牧誓》,写了一篇关于商纣王的猜想,今天来讨论一下,到底兴周灭商在当时的人看来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 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 伯夷叔齐都是谁?为什么能够被拿出来单独说?据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因为继承国君的问题,纷纷逃出了国内。但你不要以为他们两个是为了争夺国君,原因恰恰相反,孤竹国君在临死前将君位传给了小儿子叔齐,结果他死后,叔齐说国君应该由哥哥伯夷继承,历来都是长子继承家业。但伯夷说我们必须按照父亲的遗愿,请叔齐尽快继位,甚至害怕叔齐后悔,他直接逃出了孤竹国。但叔齐说我没有资格继承君位,也逃出了孤竹国。于是,国君的位置幸运的降临到了孤竹国君的二儿子身上。因此可见,他们二人对自己的操守看得很重。  ![]() 后来,两人意外的在国外遇到了,于是一起搭伴儿周游列国。他们听说周国的伯侯姬昌贤明,他们慕名来见姬昌,之后果然满意而归,到处传颂西伯侯的贤能。到了武王姬发攻打商纣王时,他们听闻后急匆匆的赶到武王驾前,向武王发问“以臣子的身份攻伐君主,这个是贤明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吗?” ![]() 后来牧野之战后,商朝覆灭,他们认为武王发起的战争是不义的,因此发誓不吃周朝的粟米,但那时天下已经尽归周所有,于是他们只能相约去首阳山挖野菜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上。  ![]() 试想如果武王伐纣真的是像宣传的那样,是仁义之师战胜了凶暴的纣王,他们可能会为了纣王守节吗?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他们只不过是愚忠而已,又有什么值得人们称颂的呢? 二、武王病死后,天下流言四起,武王以臣伐君遭到了天帝处罚? ![]() 在牧野之战后的第三年,武王姬发病死了,当时社会上有很多流言蜚语,最重的话就是说武王以臣伐君受到了天帝处罚,大周是没有国运的,因为他建国不义。细心的朋友可能听过这样的话,从周代开始,最高的统治者自称是天子,之前都没有这种说法,这又反应了当时周朝统治者的什么心态呢? ![]() 先来看看他们怎么解释的兴周灭商吧!周人说,他们的祖先和商人的祖先是亲兄弟,只不过,周人是嫡长子,而商人是庶子,现在庶子的国家出现了问题,作为嫡长子的他们,理应帮忙解决,问题是你解决完你倒是离开啊,为什么还要替人家掌管天下呢?商人家里没有人了?人家的儿子武庚还在啊,所以从这上面来解释也就只能稍稍堵住天下人的嘴。  怎么样消除商汤江山对人们的影响呢?周公姬旦将目光投向了祭祀上。他宣称周人的国君是天子,代替天来掌管天下的,而周之前的国君信奉的都是天帝。商人的天帝是帝俊,这从现在出土的很多甲骨文中都能找到记录。天和天帝一字之差,但之前谣言中提到的天帝惩罚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周人是受到天保护的,他们可以说武王完成了天交给的使命,回去复命了。 试想如果真的是纣王不得民心,他们何须如此费尽周折,直接就来个纣王失民心,天下共逐之,不是更容易让人民接受? 三、武庚之乱,战斗进行了三年,是什么支持着商人不断抗争? ![]() 在商周时期,即使国家被灭国,也必须给别人保留宗祀,传承香火。因此,商朝灭亡后,武王按照惯例,将殷商的故土留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但为了防止武庚反叛,他将自己的三个弟弟封到了武庚周围,这三个人史称三监。周武王病死后,周内部推举了周公姬旦辅政,这就引起了三监的不满,因为按照商周惯例,兄终弟及,辅政的人应该是最年长的弟弟,三监之一的管叔才对。这件事让武庚看到了希望,于是,他联系了三监,告诉他们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父亲纣王洗清名声,他可以帮助三人重新回到中央,但三人在夺权后,必须为自己父亲正名。几人一拍即合,周朝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由此诞生了。当然,武庚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正名,更多的是夺回失去的权力。  ![]() 三监之乱其实很快就被平息了,为什么?因为三监的人都是周人,当周公带着大部队来围剿后,三监的战斗力可想而知。但为什么历史中的三监之乱又持续了三年之久呢?因为,一直抵抗的人,才是这件事的主谋,武庚。因此这次的叛乱也被说成是武庚之乱。 问题就是,如果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纣王残暴、民不聊生、不得人心,武王替天行道,那这个三年的抗战是否就有点不符合逻辑呢?试想如果商人不支持武庚复国,仅仅靠着武庚的手下商人士兵,即使再坚固的城墙,能够防守三年?所以答案呼之欲出,所有的商人都拼死支持武庚复国,那么所谓武王伐纣自然也就是不得人心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