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战事系列(三)吊民伐罪,纳顺招降

 金色年华554 2022-06-20 发布于江西
       大同 科翔软装·米兰  故事会
          吊民伐罪,纳顺招降
                 文/吴天有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夺取南京后,以南京为江南行中书省,开始了他的通向帝王之路。
     这个时候,可谓是天下攘攘,各自为王。在北方,韩林儿已于至正十五年在濠州称帝,为了具有合法性和号召力,定国号为宋,意即大宋王朝的复辟。在南方,早在韩林儿称帝前,同样打着“红巾军”旗号起义的徐寿辉,已于至正十一年(1351)十月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国号天完。至正十六年(1356),又迁都汉阳。其属下有野心勃勃的倪文俊、陈友谅,还有明玉珍等。他们分别据有南京以西长江中上游的广大地区。除“红巾军”外,在南京以东,船工出身的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泰州白驹场起义,并攻占高邮。第二年,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国号大周,年号天佑。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攻占平江(今苏州),并在此建都。而海盗出生的方国珍,则占据东南沿海的航海通道。此外,在上述地区,除起义军割据的区域外,还有一些区域为元朝地方势力所统治。如处州的石抹宜孙,延平的陈友定等。
    起初,朱元璋所控制的地区,以南京为中心,东起镇江至溧阳,西起滁州至芜湖。地盘虽小,但此时元军已不再对他构成威胁。实质性的威胁来自他的东西两面,他的东面是张士诚,西面是陈友谅。此时,陈友谅正忙着收拾江楚地区,无暇东顾。而东面的张士诚正有觊觎之心。
    在取得南京后,六月,朱元璋修书一份,派使臣向张士诚表达睦邻通好之意。但张士诚看后不高兴,不仅没有回书,还把使臣扣留。七月,张士诚派兵攻镇江,被徐达率军击败。朱元璋断定“其交已变”,命徐达“速出军攻毘陵(今常州),先机进取,阻其诈谋。”常州之战打得比较艰难,一直到第二年三月才攻克。期间,耿炳文帅师攻下长兴。紧接着,朱元璋部又攻占江阴、常熟、宜兴、扬州等地。特别是江阴、长兴两地的获得,阻断了张士诚从水路和陆路西侵南京的通道。至此,张士诚暂不敢对朱元璋轻举妄动,虽有小寇,但已不足为患。
    在遏制了张士诚西寇的图谋后,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安徽南部和浙江,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先后占领了宁国、徽州、池州、严州、金华、衢州、处州等地,这些地方原来大多由元朝地方势力统治着。这样,朱元璋完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中间分割。这时,位于长江上游的陈友谅也完成了内部吞并和地盘扩 张。这样,至三峡以下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已被陈友谅、朱元璋和张士诚所分段切分。
    陈友谅对朱元璋发难是从兵寇池州开始的。池州处于朱元璋与陈友谅地盘的交界地带,陈友谅图谋已久。元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派兵攻占池州,被徐达和常遇春共同击败。事后,陈友谅派使臣来说:“此战不是我的意图,是巡边将领偶然做出的。”但之后的闰五月,陈友谅又派兵攻占了朱元璋所占据的太平(现位于黄山市)。接着,又攻占采石(采石矶,在现马鞍山市)。在行往采石的船中,陈友谅杀掉徐寿辉。又急忙忙在采石的五通庙匆匆登基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汉。当时正值大雨,臣下在泥泞中跪拜,头冠衣服全湿,好不狼狈。
     陈友谅称帝后,便派使臣联络东面的张士诚,以共同夹击南京。
    面对两面受敌的局势,朱元璋断定:张士诚胸无大志只图自固,此时不敢也不愿伙同陈友谅来对付他。所以,现在需要集中精力对付的是陈友谅。而此时,陈友谅新做汉帝,踌躇满志。仗着强大的水军优势,试图一举消灭朱元璋。于是,朱元璋便迎合陈友谅的胃口,派人诈降,把陈友谅诱入南京,引入埋伏圈,一举将他打垮。此战,俘获二万余人,陈友谅的手下将领张志雄、梁铉、俞国兴、刘世衍等投降,俘获巨舰百余艘,小船数百条。混乱中,陈友谅乘小船逃走。可怜陈友谅称帝后没出十天,便被朱元璋击败。朱元璋乘势收复采石、太平,并攻取安庆、信州(今江西上饶)、袁州等地(今江西宜春)。
    南京之战给了陈友谅迎头重重一击,同时,也打开了朱元璋收复江西的大门。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十二日,朱元璋率徐达、常遇春等从龙湾出发,逆流而上,征伐陈友谅。朱元璋所乘龙骧巨舰的大旗上书:“吊民伐罪,纳顺招降”。陈友谅望风奔逃,从九江逃往武昌。朱元璋先后收复江州、九江、龙兴(今南昌)等地,改龙兴路为洪都府。一路上,江西等地州县纷纷归顺,到至正二十二年(1362)初,江西大部及湖北的部分地区,已归顺朱元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