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当归四逆汤——脉管炎,神经炎,腹胀,胃痛

 谷山居士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Image

46脉管炎——门纯德医案

任某,男,48岁。患者右足趾发冷,疼痛,趾背红紫青肿,已四月之久,医院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与当归四逆汤,令服五剂,疼痛减轻,下肢渐温,再与服四剂,疼痛基本消失,跌阳脉已触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多见患指(趾)红紫、麻木、冷痛等症。与当归四逆汤治之,既增强气化功能,促进循环,又通经活血,驱寒止痛,故此症用之,收效很好。余治此案病例甚多,兹不赘述。《名方广用》

47脉管炎

《上海中医杂志》19658期介绍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十例,年龄在2540岁之间,其中有三例病期在二年以上,溃疡较为严重,分别服用当归四逆汤加减六十五、一百二十、一百八十剂,均获痊愈。其余七例,病期约在两个月到三年之间,症见下肢厥冷,剧烈疼痛,患处色紫赤,尚未溃破,其中六例分别服上方二十至一百剂痊愈;另一例已作交感神经切除,服药二十余剂,疼痛基本消失,厥冷已转温,因其他原因停药,以后情况不明。

如郭姓,男,32岁。左足趾,次趾疼痛,其色由赤而紫,且延伸至小腿内侧,经某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期已逾二年。症见患肢厥冷,足趾紫黑,其势欲溃,疼痛剧烈,以致彻夜不寐,步履艰楚,而容憔悴,寸口脉弦细,跌阳脉不应。初服此方后疼痛加剧,过半小时许则痛势大减,再服则反应亦减,以至消失。十数天后,溃破出脓,又过十余天,脓尽肉生,患趾可弯曲,其色转为淡红,厥冷转温,跌阳脉已可按得,行走较为方便。共治疗三个月,完全恢复正常,续服二十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已将三年,健康如常。《经方应用》

48脉管炎脱疽——米子良医案

安某,男,22岁,1988121日初诊。右下肢发凉、麻木、疼痛3年余,周身浮肿1年。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肾炎。多方医治无效,现有脚部出现高处摄路面:cm<m20m×2cm,色紫红,溃破流脓,伴四肢酸软,心慌气短,畏寒,全身浮肿,腰酸,患肢冰凉,特别怕冷。脉弦缓,舌淡,苔薄白。

中医诊断:脱疽(脾肾虚寒,寒湿内侵,寒凝血脉经络阻塞)。治则:散寒除湿,温经通脉。处方:当归12g,通草6g,细辛3g,炮附子10g(先煎),干姜6g,炙甘草8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2g18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1221日二诊:药后皮肤温度自觉略增高,浮肿略减,余无变化。处方:当归12g,通草6g,细辛3g,炮附子10g(先煎),干姜6g,炙甘草8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2g,党参12g,麻黄6g,金银花12g18剂,水煎,日1剂,早晚分服。

198916日三诊:药后自觉右足温度升高,溃口缩小,腰酸、浮肿减轻,脉弦有力,舌淡,苔薄白。上方附子改为15g,加丹参12g,毛冬青10g,泽泻10g。水煎服,日1剂,继服。外敷生肌散。

324日四诊:药后病情减轻,下肢温度升高,溃口缩小变浅,最大为1cm×lcm,脉弦有力,舌淡,苔薄白。患者信心大增。上方加黄芪15g,继服。外敷生肌散。调理月余而安。《经方实践论》

49脉管炎脱疽——杜雨茂医案

张某,女,17岁。住三原县。初诊(19681220日):右下肢足及胫部发冷及麻木一月余。一月多以前,患者自觉右下肢及小腿部发冷及麻木,伴有疼痛,夜间尤甚,并呈逐渐加重趋势。近来发展至右下肢间歇跛行,且由于麻木增重,有几次走路时鞋掉了也不自知。在当地用过维生素B1等治疗无效,近经西安某医院诊为右下肢动脉栓塞性脉管炎,转来我院治疗。查右下肢小腿下五分之二及脚部发凉,皮色暗红,自觉麻木,行走时疼痛,夜间尤甚,行明显。右足背动脉搏动微弱,左足背动脉搏动正常。肢体位置试验阳性。寸口脉弦略数,舌红,苔白润。符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初期表现。辨证:属脱疽。因寒湿之邪袭于下肢,日久蕴郁生毒,凝滞脉络,痹塞不通,气血运行受阻所致。治拟温散寒湿,活血解毒,并辅以针灸,疏通脉络。宗当归四逆汤化裁。处方:

当归尾9克桂枝6克甘草6克丹参12克红花6克桃仁12克川牛膝9克附片6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金银花18克地丁草18克蒲公英18克十剂水煎服,每日服一剂。

针灸:取患侧绝骨、三阴交、解溪。针刺后用艾条灸,间日1次。停针之日,令患者自灸一次。

二诊(1229日):患肢麻木感明显减轻,皮肤暗红退淡,走路稍快时患侧足胫疼痛,有时仍跛行。右足背动脉搏动较前明显。脉弦细数,左弱,舌尖红、苔白。药已中病,拟守前法加重活血温通之品。用一诊方,增赤芍5克,土鳖6克,去生地。针灸取穴同前。另加取患侧太白、太冲。

三诊(1969年元月7日):患肢麻木消退,已不跛行,唯休息后开始走动时右足底及大趾下疼痛,患处皮肤微凉。脉细弦,舌同前。拟二诊处方加防己12克,去丹参。针灸取穴:患肢昆仑透太溪、太白、阳陵泉。针刺后,用艾条灸,间日一次。

四诊(28日):服上药及针灸至元月24日患侧疼痛消失,皮肤颜色转常,行动自如。唯右足背动脉仍较左侧为细弱。乃用三诊处方去防己、桂枝,加黄芪15克、丹参12克以增补气活血之力。针灸同前。服5剂药及针灸3天后,停止治疗,嘱其回家调养。

19691215日随访,前病愈后未再复发,患肢无不适感,走路及劳动如常。

按:脱疽一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历代医家亦多论及。多发于足趾或手指,溃后严重时可能出现趾(指)节脱落,故名。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祖国医学在这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理论和治疗经验。此例病者由于发现较早,治疗及时,并据其脉证特点,从寒毒凝滞,脉络不通人手,以养血散寒通脉的当归四逆汤化裁为法,并配合针灸疗法,故收效较佳。《伤寒论阐释与经方实验》

Image

50静脉血栓证——顾兆农医案

段某某,男,57岁。西医诊断为血栓性腹壁浅静脉炎。自左上腹壁达左胸乳部静脉明显扩张,虽疼痛却无红肿,左季胁下可触及约6cm长的索状物,质硬而有压痛,舌苔薄白,脉象滑缓。此乃瘀血阻遏脉道,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处方:红花、桂枝各9g,当归、丹参、生薏苡仁各30g,花粉、鸡血藤各24g,川牛膝、赤芍、丝瓜络、桃仁、制乳香、制没药各12g。服上方4剂后疼痛减轻,服50余剂后扩张之静脉恢复正常,疼痛消失,但仍摸到约1cm长的索状物,而无压痛。摘自:席增业.顾兆农老中医临床运用温通法的经验。新中医,1987,(1):3.《经方治验心血管疾病》

51肢厥神经炎——万生友医案

姚某某,男,37岁。患周围神经炎已一年多。初因铁锤击伤右手中指,发生疼痛麻痹,经久不愈。至今年三月,渐觉两脚板如有物挤压,脚心冰冷,并逐渐向上发展,奇痒,手足麻木冰冷,尤以两足为甚,经治后上肢症消,上下肢麻木冰冷,尤以下肢脚心为甚,不知痛痒,饮食日益减少,体重明显下降,脉细弦而缓。拟以当归四逆汤:

当归15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细辛3克木通10克生姜10克红枣30克生黄芪30克鹿茸末1.5克冲服。

上方连服11剂,手足麻木明显减退,脚心由冷转热,胃纳仍差。

二诊守上方加党参、白术,茯苓各15克,又进5剂,病情更见好转。

三诊守上方加重白芍为60克,炙甘草为30克。再进3剂,手足知觉基本恢复,冷感全除,胃纳已开,饮食增进。用上方10剂蜜丸,巩固疗效,随访四年未复发。(万友生.桂枝汤及其加减法的临床体会.江西中医药.198126)《名医经方验案》《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52末梢血管痉挛——门纯德医案

李某,女,35岁。患者双手指冷痛麻木一年余,受凉、生气后痛麻加重,遇冷则手指变白。面色萎黄、神疲懒言、纳差、脉细弱,先以当归四逆汤加黄芪30克、鸡血藤20克,间断服用半个月而病愈。

此外,余临床治疗素日畏寒肢冷者,或由此而引起心悸、性冷淡诸症,服之数剂可愈。《名方广用》

Image

53腰腹冷痛——刘渡舟医案

白某,女,32岁。深秋季节,在田间劳动时,适值月经来潮,因在野外就厕,当时自觉寒风吹袭下体,冷冽非常。不久即出现少腹冷痛,腰痛如折,难以忍耐。舌苔白润,脉弦细。此属经期风寒入客厥阴,络脉瘀滞而为病。

当归12克桂枝12克赤芍9克细辛6克通草6克大枣7枚鸡血藤12克石楠藤12克服药仅二剂而痛止。

解说:当归四逆汤是治疗厥阴血虚寒证的主方。厥阴属肝,肝体阴而用阳,主藏血液,所以肝虚多以血虚为主。血虚则失其温煦之能,因而生寒,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以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或沉寒冷积,或中焦寒饮,则在方中加吴茱萸、生姜以温散沉寒。

本方在临床上可用来治疗妇女经期受寒的痛经;寒疝腹痛;寒痹关节疼痛;较严重的冻疮疼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雷诺综合征而见有肢端厥冷、麻木疼痛,以及头目牵引疼痛等。凡属血虚有寒,或厥或痛,皆可选用,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临证指南》《仲景病案学》《伤寒掣要》)《聂氏伤寒学》

54内脏下垂腰痛——王占玺医案

腰肌劳损伴内脏下垂,腰痛

余某,女性,34岁,1978415日初诊。因胃下垂于1968年手术后发现腰痛,因于门诊治疗不效,于19783月住江西×x医院。X线拍片:腰椎无器质性改变,胃、肾均下垂,并诊为“腰肌劳损,内脏下垂”。住院期间,经用理疗、中药、普鲁卡因封闭、服强的松等,均未效,转诊来京就医。月经正常,白带较多。既往无其他病史,目前仍腰痛怕冷,活动困难,劳则疼痛增剧。舌质稍暗,脉象沉细无力。证属血虚挟寒,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12.0克细辛3.0克通草3.0克桂枝10.0克白芍25.0克炙甘草6.0克狗12.0克川断12.0克制附片12.0克台乌药15.0克酒大黄3.0克生姜10.0克大枣4枚(去核)每日煎服1剂,服用12剂后,腰痛减轻,大便稀溏,舌质仍稍暗紫,脉象如前。惟右侧大腿有酸麻感。将上方附子加至15.0克、台乌药25.0克、酒大黄减至1.5克、加红花6.0克、钩藤30.0克。又服用12剂后,右腿酸痛发麻及腰痛消失。舌质接近正常。脉象右沉细,左脉有力,上方去红花,嘱再服12剂,隔日服1剂为之善后。

1979年春节患者来京探亲时云,腰痛自愈后未发。《伤寒论临床研究》

55腹胀——闫云科医案

古某,女,39岁,干部。胃脘胀满12年,胃镜检查:肥厚性胃炎。超声波提示:胆囊炎、胆囊息肉。中西药迭进而无效,唯理中丸症状可减。望其面色泛青,舌质淡,苔薄白。询知着凉、秋后憋胀尤甚,胀剧时吐净方止。饮食无味,泛酸,嗳逆,口不干苦,大便干秘不畅,日一行。头痛神疲,手、足、臀发冷,至晓不温。月经准,量少,经期腹痛,小腹下坠。诊其脉,沉弦细。触其腹,腹软,微膨隆,无压痛。

脉证观之,此中阳虚弱、阴血不足,陈寒凝滞中焦、血脉之证也。治当温中、温经,散寒除胀。理中丸可治中焦虚寒,血脉之寒非所宜也。拟:当归10g桂枝15g白芍10g细辛10g炙甘草6g通草6g吴茱萸10g厚朴18g生姜10片红枣25枚三剂

二诊:腹胀减,胃纳增,饥饿感甚显,大便畅。手足较前为温,臀仍冷。昨日因事进食太迟,食后恶心呕吐,至今仍不适。寒邪散,脾胃复,然“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忘也。拟:上方加半夏10g五剂

三诊:腹胀止,大便日一行,知饥思食,精神大好。手足、臀虽有改善,然仍需温煦。

守方十剂《经方躬行录》

论:本案胃脘胀满12年,此是厥逆证。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则腹胀满。因于厥阴脏寒,阴盛而发厥逆也。头痛、四逆,即为厥证,脉沉弦细,痛经,此为下寒证。阴阳不能交济,所以胀满。

Image

56胃脘痛呕吐——周德禄医案

张某某,男,32岁,19803月诊。面色㿠白,脘腹冷痛,嗳气泛酸,大便稀黑,X线摄片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日来呕吐频繁,初为清水涎沫,继则饮食俱出。肢凉,舌淡,苔薄,脉沉。投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半夏、生姜,2剂呕止,继用本方加白豆蔻、肉桂数剂,脘痛嗳气锐减。续服药3个月,19812月钡餐透视未见溃疡龛影。[浙江中医杂志1984,(2):69]

按语:此证本为血虚,标有寒饮,用药养血温中,降逆化饮,标本兼顾,溃疡自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呕吐频繁,清水涎沫,此是胃寒阴厥证,吴茱萸汤证。肢凉者,阴阳不交的厥逆证。脉沉为阴盛。本条为脏腑内有沉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本案也包括了吴茱萸汤证。因病皆因脏寒厥逆。吴茱萸汤,是胃寒而脏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脏腑俱寒,合经阳外伤,阴不化阳。只要见阴厥证,就从厥阴篇找方子。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