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李河君携公司上市,一路飙升到3000亿市值。 李河君自身的财富也是水涨船高达到1655亿,一举超过许家印、王健林,荣登为中国首富。 此时的李河君可谓是意气风发,大刀阔斧搞扩张。 然而距离李河君成为首富仅仅过去两个月,他的公司便急转直下,在20分钟内蒸发1000亿,几度濒临破产。 李河君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会导致公司市值急转直下呢? 如今七年过去了,李河君又怎么样了? ![]() 1、 李河君,客家人,1967年出生在广东河源。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佗城,就是在河源市,佗城这不仅是南岭地区最早的城镇,也是客家人在南岭最早的开发的地区。 所以河源一直以来便有“客家古邑”的称呼。 而出生在这里的李河君是客家人,也显得那么合情合理。 ![]() 就如同“客家”这个名字一样,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是从祖上便迁移过来,经过历代发展才定居下来。 许多客家大族甚至至今还保留着将祖籍命名堂口的习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客家人对于当地并没有传统的乡土情怀,经常会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选择外出去打工、经商。 而李河君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 ![]() 在早先的时候,李河君的父亲也是当地有名的小贩,经常游走于各个乡镇之间。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时候的李河君过得还算是不错,至少也算是丰衣足食。 但后来父亲做生意亏了本,李河君的日子这才变得有些清苦。 不过凭借这些年攒下来的积蓄,供李河君继续读书倒也不成问题。 幸好李河君也算是争气,在校成绩一直很优异。 到了1984年,李河君更是杀出高考重围,考入到北京交通大学,学得是铁道车辆专业。 ![]() 这个杀出重围可一点也没有夸张的成分,在那个年代,高考真的称得上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以李河君参加高考的1984年为例,全国参加高考学子共有164万人,最后的录取人数却仅仅48万人,录取率只有29%出头,连三成都不到。 看上去竞争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激烈,但是要知道,这个年代可是有高考预选的,已经在高考前提前筛选下去一批学生。 也就是说实际考生要比这个数字要多得多。 ![]() 而在没有实施高考预选的1978年、1979年,两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分别为610万、468万。 所以1984年的考生即便往少了说,哪怕只有500万,按照最后的录取人数来看,那也是不超过一成。 真正意义上的十里挑一。 这还是在光计算能够安稳读完高中的学子,如果算上那些甚至没有读到高中,便早早辍学的学生,那就称得上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了。 而成功考入名校的李河君,也算是不大不小的学霸。 如果这么下去,李河君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 但是在大二那年,却发生了一件改变李河君一生的事情。 ![]() 2、 那是在1986年,正在读大二的李河君突发奇想,想要做点小买卖,挣点生活费。 当时李河君联络了30多个同学,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入一批胶卷,然后按照市场价卖出去。 忙前忙后三天时间,一共就赚到12块钱。 虽然这对于还是学生的李河君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这可是整整30个人,平分到没人手里就不剩什么钱了。 最后李河君就这点钱,请同学们吃了一顿大餐,就花得干干净净。 ![]() 这件事情让李河君意识到赚钱不易,辛辛苦苦三天时间,一顿饭就吃完了,这谁能受得了。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李河君就萌生了做生意挣钱的想法。 也正是抱着这个想法,所以在毕业之后,李河君便向自己的大学老师借了5万块钱,创立了“汉能”公司。 5万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即便大学教授的工资稍微高些,那也是好几年才能积攒下来的存款。 可见老师对于李河君是非常信任的。 ![]() 而李河君,也没有辜负老师的这一份信任。 在1989年,李河君手持这5万块钱,带着17人开始倒卖电子产品。 当时正是电器最为流行的时候。 大到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必备家电,小到收音机、风扇、小太阳、电熨斗等常用电器,这些都是备受追捧的新鲜玩意。 李河君就是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在一次次市场变化中抢到先机,赚取了第一笔资金。 ![]() 之后李河君再次敏锐察觉到市场正在从“成人”向“儿童”发生转变,第一时间将目光投入儿童市场。 当时李河君利用自己的第一桶金,对一批儿童玩具进行了升级与改造,设计出一批贴合儿童喜好的玩具。 此时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万分疼爱,也对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尽可能满足。 再加上李河君的玩具确实受欢迎,所以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 前后两个正确的举措,不仅让李河君赚得盆满钵满,也让他的团队变得更有凝聚力。 大家都相信“汉能”在李河君的带领下,会变得越来越好。 李河君就趁着这股气势,又将“汉能”的领域扩张到矿泉水、矿业开采等行业。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河君却感受到什么叫做幸福的烦恼。 ![]() 由于此时“汉能”设计的领域已经非常广泛,而且各个领域都八竿子打不着关系,销售渠道跟根本无法互通。 这导致“汉能”各个领域对于运输的要求也是天差地别。 就像是矿业开采的销售渠道,一般都是位于矿业本身周边,距离根本就没有多远。 而矿产本身不是在深山就是在密林,往往处于那种偏僻、交通不方便的地方。 所以在运输的时候,往往选择那些适应力强、载货量大的大型卡车。 ![]() 但是这种卡车,却不适用家电运输。 家电那可是金贵玩意,一不小心磕着碰着就当场报废。 所以在运输选择上,往往需要首先考虑的便是安全、稳妥。 而且大多数时候,李河君为了换取更高的利润,往往需要将家电运往必要远的地方卖。 所以运输工具往往还需要持久。 ![]() 各个领域所需要的运输方式都不一样,自然需要找的公司也不尽相同。 而且这些运输公司还并非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好不容易生产出来一批货物,结果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公司来运输。 白白错过了最好的机会。 到最后李河君实在忍无可忍,干脆自己来运输,自产自运,自己扩展销售渠道。 正是这个举措,一下子就将“汉能”各个领域给盘活了。 ![]() 短短6年的时间内,李河君便已经积攒了整整8000万财富,是当初的那5万元的1600倍。 可以说李河君无论气魄还是能力,都是一个合格的“汉能”掌舵人。 不过对于李河君来说,目前的这些还都是小打小闹。 真正让李河君声名远扬的,是他在之后做出的一个决定。 也正是这个决定,才让“汉能”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 3、 就在李河君意气风发的时候,当年的一起合伙的同学找上门来。 同学告诉李河君,现在“汉能”的产业太过分散,根本不利于资金分配。 实际上产业太过分散的这个问题,“汉能”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存在。 只不过因为公司规模还小,再加上李河君以一种相对取巧的方式,避免了这个问题的爆发。 但是随着“汉能”如今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不是一般常规办法能够解决得了的。 ![]() 李河君得到提醒之后,显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有意识地收缩自己的产业。 但这显然也不是容易下定的决心。 毕竟没收缩一份产业,便意味着“汉能”能够获得的营收就减少一分。 看着每天入账的钱一点点变少,这比挣不到钱还要难受。 毕竟挣不到钱也不会有太多的念想,而现在“汉能”所减少的那部分入账,可都是曾经切切实实得到过的。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就是李河君心里最好的写照。 ![]() 而想要改变这个局面也很简单,那就是统筹自己的产业,将自己手底下的产业形成一个稳定、关联的产业结构。 但这对于李河君来说就更加困难了。 别看“汉能”的产业涉及领域广,挣钱的产业也不少,但是整整能够担当支柱产业却是一个也没有。 所以李河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期之后,果断选择放弃自己固有产业,从外在不曾涉及的领域,走出最合适“汉能”的道路。 还别说,这还真的让李河君找到一个。 ![]() 当时李河君的家乡正在招商引资,李河君得到消息之后,便千里迢迢赶回来看一眼。 本以为只是走个过场,结果没想到家乡的魄力竟然这么大,准备扩建东江边上游的水电站。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李河君先是吃了一惊,但仔细想想,似乎确实有些搞头。 水电站一直以来都是以“利国利民”的标签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实际上,水电站从某种意义上,也称得上是一本万利。 只需要早期投入一笔钱,之后只需要定期维护,就能够换取持久盈利。 ![]() 只不过,早期投入的这笔钱是在太过巨大,动辄几亿几百亿,一般企业根本没有这么多钱投资。 外加水电站的盈利周期是在是太长了,光是水电站盖好就需要好几年的时间,之后回本又得好几年是时间。 前前后后十年时间,最后到底能够换取多少利润还不得而知。 而且这还是比较小的水电站,若是那种大型的,动作十几、二十年也有可能。 所以在大多数的投资者眼里,水电站根本就不会作为企业的投资首选。 ![]() 但李河君却动心了,直接掏出1000万元,用以水电站的改造建设。 事实证明,李河君的眼光是独到。 这座东河水电站改造完成之后,年收入能够达到230万,即便刨除维护成本,那么在五年内也能够完成回本。 一两年的时间建造,五年的时间回本,前前后后加起来得六七年的时间,看上去似乎也不是特别赚。 尤其是和此时火热的、动辄营收上亿的房地产相比,那就更是一点可比性也没有了。 ![]() 但实际上,账却不是这么算的。 水电站虽然营收周期长,但好歹也算是固有资产,是能够抵押给银行换取贷款的。 拿到这笔贷款之后,李河君就可以投资新的水电站。 水电站的营收,又可以用来还贷款利息,简直是一举两得。 而有了新的水电站之后,李河君就又可以抵押换取贷款。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 实际上,李河君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2002年,李河君投资260亿人民币,在云南金沙江上,盖起来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私营水电站——金安桥水力发电站。 这座水电站前前后后盖了足足九年之久,到了2011年水电站建成之后,总装机高达300万千瓦,光是每天的纯利润就超过1000万。 一年下来,光是这座水电站的纯利润就高达36亿,差不多需要七年的时间就能够回本。 ![]() 建这座水电站,共花了九年的时间,如果想要回本,却需要再花七年时间。 这前前后后加起来却需要16年了。 而李河君当年为了建造这座水电站,可是足足投入了260亿,其中好包括很大一部分是属于银行贷款,需要不停给银行还利息。 由此可见,水电站绝对是属于“重本重利”的典范,还是属于那种高投入,回报慢的产业。 这样的模式,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必定还是有隐患的。 只可惜现在的李河君已经被外界的赞誉所迷住了眼睛,根本没有察觉到危机悄然来临。 ![]() 4、 金安桥水力发电站除了给李河君带来巨大的声誉之外,也给他带来足够用的资金。 凭借这笔资金支持,李河君开始立足于传统水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 只不过,无论是李河君还是“汉能”,对于新能源这一块儿都完全没有涉猎。 商业圈一直流行着一个说法:“因为你不了解别人为什么挣钱,所以你挣不到别人的这份钱。” 一般情况下,贸然涉足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必然会亏惨。 但这件事情也并非绝对,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收购该领域的其他公司。 ![]() 我可以不懂,但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其他人懂,只要将这些懂的人买过来,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 正是因为这种策略,李河君从2010年就开始谋划,足足花费500亿人民币,先手先后收购世界上四家新能源公司,顺利将其技术产业一股脑带回国内。 这也让“汉能”一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最全、技术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也让李河君成为世界薄膜太阳能的先驱者与标杆。 而这个过程,李河君足足花了8年时间。 ![]() 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2015年李河君携企业上市的时候,公司市值一路飙升,直接突破3000亿市值。 李河君自己的财富也是水涨船高,直接飙升到1655亿,成为2015年当之无愧的是中国首富。 “春风得意马蹄疾”,此时的李河君意气风发,立志于新能源的技术推动,让行业进入移动新能源时代。 但李河君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最辉煌的时候,也是他最危险的时候。 ![]() 距离李河君成为首富仅仅过去两个月,李河君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雪崩式的下跌,短短不到20分钟,跌幅就超过47%,李河君的身价更是一路狂跌1000亿。 而做空机构给出的理由也很直白,李河君虽然是薄膜太阳能最大的厂商,但是也是消耗最大的厂商,根本没有这个高的估值。 或者再直白点,做空机构只是单纯的不愿意相信李河君,和他有多少资产,有多少成就无关。 其实这个时候,李河君并非没有自救的机会,只要他想办法填补上市公司的窟窿,那么他依旧是薄膜太阳能的领军者。 但遗憾的是,这个时候的银行集体收声,没人愿意再贷给李河君一分钱。 ![]() 走投无论的李河君只能变卖自己的家产抵债,原本投资260亿的金安桥水力发电站,贱卖27.46亿,却依旧没人愿意接手。 不得不说,让人感到唏嘘。 如今,李河君已经被彻底踢出“汉能”董事会,并且在8年之内也无法再担当上市公司的高管。 一代新能源领头人,沦落到如今地步,不免让人感到唏嘘。 ![]() 李河君能够从当年的清苦之家,达到之后身价1655亿的新能源巨头,离不开他一次次敏锐的嗅觉。 从倒卖电器、玩具开发,到水电站建设,再到最后的新能源开发,都是凭借着李河君一次次正确的判断,以及自己不计回报的果断出手。 但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成功,让李河君开始盲目自信,忽略了商业除了“选择正确”之外,还暗藏竞争与危机。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越是在事业巅峰之际,就越应该小心谨慎。 ![]() |
|
来自: LYs4hj0gj1z9ba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