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出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认为:古今咏梅词,苏轼这首第一

 老街味道 2022-06-20 发布于山东

前言

读杨慎《词品》,在“梅词”一节,杨慎录入了张翥的一首《东风第一枝》,并称之为魁选。不过,在介绍了张翥这首词咏梅词以后,杨慎又指出:

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么凤”为第一。

很多人熟悉明朝才子杨慎,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何杨慎如此推崇苏轼的“绿毛么凤”呢?

一、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1093年~1096年,屡受打击的苏轼谪居惠州,在这里留下了200多首诗词作品。其中有一首作于1096年的咏梅词,《西江月 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诗咏梅词,用了咏物词常见的比兴寄托之法。咏的是梅花,但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似乎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子。

这个女子不是别人,就是一直陪伴她四处飘零的侍妾朝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梅花在瘴雾中风姿卓约,并没有受到当时南方恶劣条件的影响。冰姿,是风度、是外貌、是神韵,玉骨,是一种不屈而又恬淡的精神。

这两句,令人想起十年以前,苏轼曾经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写道: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种风韵与精神,吸引了海中仙子的注意,于是长着绿色羽毛的幺凤鸟受命前来探望。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

二、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上片前两句写梅花的风姿与神韵,下片的前两句更细致,写梅花的面貌。

绿毛么凤探芳丛,看到的是什么呢?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苏轼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天生丽质、不屑涂脂抹粉的梅花。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这份爱惜梅花的情感,却随着晓云而去,不再出现在自己的梦中。

苏轼说,这两句化用了王昌龄有《梅诗》的残句:

落落寞寞路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

据《耆旧续闻》、《冷斋夜话》、《野客丛书》的记载,这首梅花词,是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朝云而作。

王朝云(1063~1096) 12岁时遇到苏轼,被其收留。朝云18岁时成为苏轼的侍妾,还为苏轼生了一个孩子,可惜不幸夭折。

苏轼遭贬岭南时,其他的姬妾被遣散,只有朝云执意相随,没想到在病逝于惠州。

三、咏物词的特点,人物交融

这首《西江月》咏物词梅中有人、人中有梅。喜欢宋词的人,一定会想起苏轼的杨花词,从中可以看出优秀咏物词的特点: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如何写好咏物词呢?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一中提到:

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为佳,且易脱稿。

描摹景物也一定要逼真,这个真未必一定像拍照一样,而是允许艺术的发挥。

另一个真,感情一定要真挚。咏物哪里来的感情呢?况周颐还说到:

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己。

填词一定要有寄托,最好是情感自然流露,甚至作者自己都没有感觉就已经触发了。

词的寄托,就是通过咏物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很多优秀的咏物词,不仅是写物,也是在写人、写事。

结束语

苏轼的这首咏梅词,很多人认为是为了悼念朝云,所以也是一首悼亡词。

但是这首悼亡词,和苏轼另一首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不同。十年生死两茫茫,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而《西江月· 梅花》寓情于物,是一首充满了情感的咏物词。写悼亡词,却用咏物的方式,很明显是把朝云比做了冰清玉洁的梅花。赞许梅花,也是赞许和怀念人物。

至于这首词是不是咏梅第一,当然杨慎说了不算。您觉得,哪一首词称得上是咏梅第一呢?

@老街味道

何谓句中韵?古人说: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