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的时候逛过几回旧书店,但买的并不多,因为孔夫子旧书网上更便宜、品相更好。毕业后重新收拾出那几本购于学校附近旧书店的书,不免充满了回忆。 那时还没有疫情,有位老人常骑三轮车来学校收购书籍,往往是旧课本,七毛钱一斤;同时也卖旧书。我看上了一本岳麓书社的《古文观止》,可惜只有上册。他说下册有,答应下回带来。我们便谈好价钱为十元,我将几册不再使用的课本卖给他,并且将《古文观止》的上册拿去。几天后他又来了,果然带了下册,但是比上册厚多了。我看了最前边《左传》和《战国策》的几篇选文,将这个注释本与《王力古代汉语》作了比较,发现了一些不同的地方,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中“蔓难图也”的句读和解释。可谓“文无达诠”也。
后来有了疫情,学校不允许闲杂人进入了。老人还在继续收书、卖书,只不过隔着围栏交易。疫情持续不断,毕业前那一年没有再见到过他。
老校区边上是附属小学,那里有一条小街。街头拐角处有一家小店,真是小得不能再小了。有一年冬天我去那儿,上了年纪的店主老太正蜷缩在椅子里打嗑睡,面前有一烤炉,上边穿有许多香肠,正慢悠悠地转着,等待着附小的同学们放学前来购买。小店的对门即是“新旧书店”,该店既售卖旧书,也卖新书,都是从学生手上收来的。新书按定价的一半出售,旧书则是由老板随口定价了。这家书店有年头了,堆了许多上世纪出版的课本和书籍,静静地躺在角落里。
我在那儿买过两次书。第一回购买了《神曲》和《萧三文集》,老板随口说出了价钱,我稍嫌贵,她忙向我解释,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所以贵点。我付了钱,便带回宿舍了。从那以后的好几天,我都在读着但丁的梦中呓语,听萧三同志讲他和王若飞在欧洲留学的故事。《神曲》中夹有一张旧的底片,原主人用以作书签的,算是意外收获。
第二回我看中了一套《中国文学史》,老板说已经好多年没有卖掉了。我决定买下来,因为我当年没能考入中文系,感到十分遗憾。我想系统地看看古代文学发展之历程。眼下中文系用的文学史是新版的,而这套是旧版,固然有不少局限性。然其概括性强、行文流畅、印刷精美,值得一读。可惜第三册被老鼠咬了一半,老板便四处搜罗,终于找到一本完整的,只是品相也不太好,书角卷得厉害,后来我用一大堆书压了它几个月也没有平整。
我一般不会在大书店里买新书,因为新书标多少价就多少钱,不大便宜,往往看准了再去网上购买。我在学校附近的新华书店只买过两本书,都是一时兴起花的钱。一是法国作家杜拉斯的《情人》,一是老作家柳青的《创业史》。虽是按原价,但不过二三十块钱,故而承担得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