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字头鉴定机构出具的“籽料鉴定证书”就靠谱了?从全网权威到全网嘲讽仅一步之遥!

 和玉大叔 2022-06-20 发布于新疆

科学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证书,一般情况下是玉友们最后一道“保护伞”,但反过来说,鉴定的结果也是玉商们赖以生存的屏障。科学既可以让销售方合法合理报出价格;也可以让消费者拥有基础保障,和玉大叔发现有部分鉴定机构,其实是会提供籽料的“鉴定意见”,不是说和田玉的国标中不区分产状、产地吗,这种鉴定又是否合理呢?听听和玉大叔的看法。

我们翻开和田玉的鉴定标准不难发现,玉石的鉴定不仅仅建立在各种科学仪器的数据中,同样也有目视观察判断这一项。籽料虽然稀罕,原本也不是什么品质特别优异的奇特种类,只是因为它的产量少,获取难度大商业炒作价值比较高,所以在和田玉市场中稳坐高端宝座。国内对籽料鉴定最权威的机构应该属NGTC(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管理中心)由于挂着国字头的称号,拥有许多国家级研究项目的加持,软硬件水平都非常一流,往往会使用高价的进口显微镜观察籽料的表面,尤其是对毛孔碰撞坑底是否存在石英沉积等很细微的独门手段结合最终给出鉴定结论。

准不准?实话讲不是那么准,至少只能对一半,我们行业内有许多同行曾经拿着俄籽或者山流水非和田产地的料子,故意花天高价鉴定费送检判断鉴定水平。也有不少自媒体戏谑的起哄:这就是变个名目的骗钱行为,压根没有意义”。

公正的说,大叔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鉴定机构也是商业机构,为了赚钱必然需要推出一些特别的项目,实际上籽料和山料成分上本无什么特别的差异,籽料的判定无非也就是毛孔的天然形成条件,以及皮色颜色沉积的真实效果毕竟国家标准中,也没有对籽料有专业、详细的划分。比如在水中滚磨要达到多长时间,毛孔达到什么样的发育水平?或者山流水和籽料如何区分?这些疑问和争议,在标准上难以给出定量化尴尬,也同样困扰着鉴定机构。

归根结底,对籽料的追捧实际上还是源于市场选择的结果,随着全球大宗商品的暴涨,籽料也一样在涨,既然大家都是做生意逐利凭什么鉴定机构不能分一杯羹呢?

其实我们私下来想想,也有玉友曾经问过大叔,从目前掌握的科技水平来说,到底能不能区分和田玉的具体产地?答案还是比较肯定的,我们以白玉为例,区分新疆料和俄料完全可以做到,但这种鉴定的方法会对玉石本身造成一定损伤,比如NGTC就有非常先进的鉴定手段原本是用来分析矿物成分的——被测玉石样品的粉末气化后分析其中含有的细微成分,由于新疆昆仑山系的玉矿与俄罗斯成矿环境不同,玉石矿物含量也有差异,可惜这些操作主要内部应用,没有完全的公开资料,鉴别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且末料和青海料因为同属昆仑山矿源,就没有特别明确的成分区分,以目前的科学手段,要科技判定显然不太现实,技术的滞后性和不成熟,同样也桎梏着鉴定机构的步伐。

对于故意拿其他产地去送检这件事,和玉大叔也不建议玉友们故意去为难鉴定机构,钓鱼执法不可取,尝尝鲜也就可以了,具体判定还是交给市场经验相结合,我们想想看,就算是鉴定古物,考古学发展这么多年,也不能精确到具体文物是哪一天生产,您觉着对吗?

喜欢大叔的文章,请帮大叔点一下“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