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为本号友人“老巫”,现授权本号全文刊发。 近日笔者围观一些网帖,发现清军骑兵的训练和作战方式有一定热度,但争论又有点空对空之感。笔者能力有限,手头凑了一些碎片化的料拼成短文一篇,略供读者参考。 鸦片战争导致内外冲击加剧之前,清军骑兵的训练和作战方式无实质变化。会战中基本都是以射箭开路,后来又加入了鸟枪。他们先组成包抄的队形发起冲锋,进入到枪箭射程便以射击扰乱敌阵,打开缺口,然后继续深入展开近距离混战。大部分情况下,清军骑兵没有纯粹手执长矛或马刀,直接进行大规模正面“冷钢冲锋”的习惯。 先列举训练方面: 《塞外行军指掌》(1755年之前),此兵书系准部被平定前的边将(佚名)所作,内容主要是对准作战的设想和操练。
弓箭手和鸟枪手的主武器自然是弓箭和鸟枪,同时配备长枪、挑刀等近战武器。
此书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训练枪箭骑射的方式,但没有提及如何练习近战兵器。不过,根据笔者翻过的清代前中期档案,文武官员汇报日常军情,重点是枪箭的射击训练水平,其他内容均一笔带过。 《兵技指掌图说》(1843年),这本书名气较大,也很容易从网上搜索到资源。
交代了马箭与马枪的不同射击距离,箭为3米出头,枪可达50米,且都是要在冲击过程中完成,而非停顿后作出。 《钦定武场条例》,选拔武举的制度文件。 卷四
武举作为基层军官储备人员,选拔亦靠骑射,考生必须展示跑马抵近射箭的能力。 ![]() ![]() 至于马上刀、矛的训练,笔者搜罗到的材料极少。 ![]() 不过,《兵技指掌图说》中的专门介绍在清代原创兵书中很罕见,而且内容不涉及列队执矛冲锋,主要讲述单兵如何使用长矛进行混战刺击 《宣宗实录》卷之三百九道光十八年戊戌闰四月丁丑(1838年5月29日)提到:
此条提到,马兵需要练习马上长枪。 下为战例列举,不详细摘录,只截取关键词句 努尔哈赤时代 《重译满文老档》(一) 天命四年(1619年)
皇太极时代 《清太宗实录》卷九 天聪五年(1631年)
明档《兵部为清兵三面攻击锦州事题行稿》 崇祯十三年七月初九日(1640年8月25日)
顺治时代 《明清史料》丁编 顺治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652年1月6日)
《从征实录》 永历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657年2月11日)
康熙时代 《清三藩史料》 康熙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674年11月17日)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康熙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1718年8月25日)
雍正时代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 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九日(1723年11月26日)
雍正九年七月十六日(1723年8月18日)
乾隆时代 《钦定平定准噶尔方略》 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十六日(1758年7月20日)
乾隆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1759年9月19日)
嘉庆时代 《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 嘉庆三年三月初五日(1798年4月20日)
嘉庆四年二月十四日(1799年3月19日)
道光时代 《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 道光七年二月二十三日(1827年3月20日)
道光七年二月二十六日(1827年3月23日)
咸丰时代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 咸丰四年正月初八日(1854年2月5日)
咸丰四年四月初四日(1854年4月30日)
再集中看一批画作 1826年,那彦成论及马队战法:……满洲队伍最为长胜,平原旷野用之尤为得力。其法以中军枪炮步兵为骁骑兵两辅,马兵为协翼队。两翼马兵为翼,两梢马兵为翼翕张而进,相近贼队则两梢、两翼、两辅左右穿截抄杀,贼匪三面受敌…… 按笔者理解,大意是“骁骑兵”在中军枪炮步兵的两侧部署,“骁骑兵”的侧方靠前位置是“两翼马兵”,“两翼马兵”的侧方靠前位置是“两梢马兵”。两辅、两翼、两梢马兵如鸟张翼般不断延伸展开,对敌形成包围并冲击。 ![]() 以下四张图片为乾隆朝的西域战图,弓骑兵都在进攻最前沿。 ![]() ![]() ![]() ![]() 以下二图为道光朝西域战图,冲在最前方主导攻势的都是鸟枪、弓箭骑兵。 ![]() ![]() 以下诸图亦为道光朝西域战图,可以看到无论作战还是行军,执矛骑兵都处于弓箭、鸟枪骑兵后方,因为他们的最佳机会来自于射手的初步战果。 ![]() ![]() ![]() ![]() ![]() ![]() 下图为道光朝西域战图中较为特殊的局部,执矛骑兵占据了主要的进攻位置。因为此战是营地遭到偷袭,营内士兵最直接的应对方式就是抄起长矛冲锋。 ![]() 总而言之,从努尔哈赤到咸丰的后金·清军马队作战方式没有根本差异。弓箭、鸟枪一直是马队进攻中的主导武器,冲锋抵近射击既是训练的重点,也是实战中的首选,而配备的刀和长矛主要用于突入敌阵后的混战。当然,前提是枪箭能射乱敌阵,而不是己方先被敌军枪炮动摇(后者中的典型便是八里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