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sis,NF) 1.要点(Key concepts) ■ 是一组有多发全身系统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分为I型和Ⅱ型神经纤维瘤病。前者可伴有颅内良恶性病灶,常发生于幼儿或儿童;后者常发生于成年人,相关神经鞘瘤WHO分级为I级。 ■ “一多两早”是NF的主要特点,即病灶多发、发病年龄早于散发特异肿瘤的平均发病年龄,亦早于一级亲属NF发病年龄。 ■ 30%~40%的NF1患者伴发视交叉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70%儿童视神经胶质瘤患者有NF1。双侧视神经胶质瘤对NF1有特异性诊断意义;33%以上的NF1患者有丛状神经纤维瘤,局灶性白质或深部灰质病变也可为NF1提供诊断依据;双侧听神经瘤于NF2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多发性脑膜瘤和胶质错构可为NF2提供诊断依据。 2.概述(Brief introduction) ■ NF1发病率在1:3000左右,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之一,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肿瘤综合征;NF2的发病率为1:4000~1:25000。 ■ NF1以阿拉伯-以色列人种发病率更高,伴有斑疹性色素沉着者病死率高;NF2好发于30岁左右成年人,无性别和种族差异,但女性患者妊娠时期可加重病情。 ■ 好发部位与特异病变: ① NF1 ·局灶性异常信号(Foci of abnormal signal intensity,FASI),好发部位为 苍白球、白质、丘脑、海马、脑干等深部白质和皮质。 ·视神经胶质瘤(Optic glioma)见于视神经。 ·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PNF),可见于任何颅内神经走行部位。 ② NF2 ·多发非中线脑神经鞘瘤、颅内脑膜瘤。 ·中线部位室管膜瘤,脑干多见。 ■ NF的发病机制: I型和Ⅱ型的突变位点分别为17q11.2和22q12。 ■ NF1诊断标准: 存在以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 ① ≥6个咖啡牛奶斑,青春期前直径>5mm,青春期后直径>15mm; ② ≥2个任何一种类型的神经纤维瘤或一个丛状神经纤维瘤; ③ 腋下和(或)腹股沟雀斑状色素沉着; ④ 视神经胶质瘤; ⑤ 明确的骨病变,如蝶骨翼发育不良、长骨皮质薄、伴或不伴假关节; ⑥ 一级亲属有NF1。 ■ NF2诊断标准: ① 双侧听神经瘤;或 ② 一级亲属有NF2;或 ·单侧有听神经瘤;或 ·脑膜瘤、神经鞘瘤、胶质瘤、眼球后包膜下浑浊,或大脑钙化;或上述病变中的两个 ③ 如下中的两个: ·单侧听神经瘤 ·多发性脑膜瘤 ·或者神经鞘瘤、胶质瘤、神经纤维瘤、眼球后包膜下混浊以及大脑钙化。 ■ NF1与NF2获得性突变各约占50%,NF2的母系基因遗传作用较强。 ■ NF2的临床分型:早期发作快速进展型和晚期发作趋于良性型,又分别称作Wishart型和Gardenner型。 3.影像表现(Imaging findings) ■ MRI平扫: ① 局灶性异常信号:病灶多位于苍白球、白质、丘脑、海马、脑干等深部白质和皮质;可呈多发散在小病灶,亦可呈大片状,边界锐利或模糊。 ② 视神经胶质瘤:早期可见视神经异常增厚,串珠样增长并纡曲,眶内“屈曲”,视神经鞘硬膜扩张,后期可由视束延伸至外侧膝状体和视放射。 ③ 丛状神经纤维瘤:眼眶、头皮或颅底神经呈蛇形或绳状增粗。 ④ 听神经鞘瘤:CPA区团块状病灶,与岩骨交角为锐角,尖端指向内听道,内听道内亦有病灶充填,多伴有内听道扩大。病灶较小时,肿块信号多均匀一致,总体来说比NF1更容易发生囊变和出血,且见于较大病灶或年龄较大的患者。 ⑤ 脑膜瘤: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缘清楚,宽基底起源于周围脑膜,病灶边缘切线与之呈钝角,具备脑外肿瘤征象。 ⑥ T1WI示FASI信号不一,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听神经鞘瘤和脑膜瘤多呈低或等信号影;T2WI示FASI呈高信号,PNF呈高信号,中心可见圆形胶原低信号——靶征(“target”sign);ONG和PNF信号存在阶段性改变;小的听神经鞘瘤在高分辨T2WI上方可清晰显示,多呈等高信号影;脑膜瘤周边可出现明显水肿带,呈明显高信号影环绕瘤周(图1,图2)。 ■ MRI增强:FASI病灶多无强化,进展可出现强化;PNF和ONG强化特点呈阶段性变化;听神经鞘瘤及其他神经鞘瘤强化明显,囊变、坏死和出血灶不强化,薄层脂抑制T1WI增强像对于发现内听道内的小听神经瘤病灶非常有帮助;脑膜瘤多呈均匀性显著强化,也可呈斑块状。 ■ FLAIR:为显示FASI的最佳序列。FASI可增大2~10年,20年之后缩小或消退。11%的病灶可出现进展表现,如病灶数目增多、出现瘤周占位效应、病灶累及脑干、胼胝体或小脑。 ■ DWI:FASI的ADC值可增高;脑膜瘤弥散受限,呈高信号灶。 ■ MRS:Cho升高,ONG和PNF升高更明显;另外ONG和PFN示NAA峰明显下降,而FASI趋于正常;听神经鞘瘤常缺少NAA峰和乳酸峰;脑膜瘤无NAA峰,乳酸峰可有可无。 4.鉴别诊断(Differential diagnosis) ■ 黑色素瘤:多发黑色素瘤,信号多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影,容易出血,明显强化,临床恶病质。 ■ 转移瘤:临床存在原发肿瘤病史,女性多为乳癌,男性多为肺癌。好发于皮髓质交界,圆形或类圆形,小病灶大水肿,环形明显强化。 ■ 多发脑膜瘤:常有脑放射治疗史或复发转移病史。 ■ 皮样囊肿:为神经沟闭合时外胚层组织包埋所致。内含皮肤全层成分,典型者含有脂肪成分,T1WI上呈高信号影,T2WI图像上多为低信号影,可多囊状,破裂者常可见化学位移伪影。 ■ 表皮样囊肿:是妊娠3—5周神经管闭合时神经系统从表皮外胚层不完全分裂所致,在神经沟内仍有异位的外胚层细胞存在。T1WI多为等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影。DWI见弥散受限,FLAIR示略高于脑脊液信号。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图1 轴位T1WI(a):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见斑片状不规则稍低信号。左侧眼球突出,左侧视神经异常增粗,串珠样增长并纡曲。左侧眼眶及左颞部头皮软组织增厚,其内见多发圆形低信号。轴位T2WI(b):双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病灶呈稍高信号,边界不清。左侧眼眶及左颞部头皮软组织内见圆形多发高信号,中央见等信号,呈“靶征”。轴位增强扫描(c):左侧视神经病灶、左侧眼眶及左颞部头皮软组织内均呈中度欠均匀强化。余病灶未见强化。CT(d、e):左侧蝶骨翼形态不规则,骨质变薄 图2 轴位T1WI(a、d):双侧CPA区见不规则稍低信号团块影,双侧内听道扩大。左侧蝶骨嵴旁、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左枕部上矢状窦旁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等信号团块影。左额叶及颞叶见不规则片状稍低信号影。轴位T2WI( b、e):双侧CPA区病灶呈不规则等信号。左侧蝶骨嵴旁、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左枕部上矢状窦旁病灶呈等、稍高信号,边界清晰。左额叶及颞叶见不规则片状稍高信号影,边界不清。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增强扫描(c、f、g、h):双侧CPA区病灶呈明显欠均匀强化。左侧蝶骨嵴旁、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左枕部上矢状窦旁、额顶部大脑镰旁、延髓腹侧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可见“脑膜尾征”。左额叶及颞叶病灶未见强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