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他将自己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从“仁”的人际道德向生态道德进行扩展,并将智慧的人和水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将仁者的特质和山的特性相结合,感物喻志,逻辑自洽。 ![]()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孔子认为,智者可以从水的形象中看到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关的特点“动”,长流不息,缘理而行;仁义的人可以从山的形象中看到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关的特点“静”,安固厚重,万物生焉。孔子通过对智者和仁者人格特质的把握,总结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隽永的名言。 古代的数理文化从百家争鸣开始,一直到西汉达到思想的巅峰,从西汉开始,八卦、周易、太极、五行等都已成体系,那么在中国的数理文化中,山和水分别代表什么呢? ![]() 同一个字可表达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这在古代十分常见,比如在甲骨文中,“止”这个字不仅代表停止,也可表达“走”的意思。山和水这两个意象在中国数理文化的语义中,也从未真正分开过,古人认为,山和水属于一个完整的阴阳系统。 通过欣赏山水画,我们可以发现,山水表达的是作者的意境和胸怀,大片留白将山和水连接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因为在数理文化中,山有水意,水是山根,山和水本就是一个互补的整体。 ![]()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表达的是阴阳、动静、进止之间的关系,智者和仁者从根源上看是一体两面、体用为一的存在。智者喜欢研究水的变化,所以在思想上比较灵活易变,仁者喜欢研究山的稳重,所以有不变的坚持。只有山没有水,缺乏灵动的美,只有水没有山,便少了几分胸怀。 综上所述,山、水在古代数理文化中,指的是动静结合、智慧与诚信为一体的圣贤之道,这些传统文化总是让人想起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历程。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充满艰辛和坎坷,但是祖先一直在圣贤之道的基础上思新思变,才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如此丰厚的底蕴。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