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说历史v 2021-05-08 16:02 唐代时期产生的边塞诗深沉而充满激情,随处都透露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为出征人克服了死亡恐惧的一种崇高感和战胜大自然的豪情壮美,在歌颂出征人的精神及人生价值的时候,呈现出强烈的心理感应效果,使读者在感受边塞人的情境中积极开拓精神境界,在心理震撼及情感共鸣后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有一种悲壮的美感。 而一部分边塞诗又呈现出了较为委婉的情感,其主要体现在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作品之中。唐代边塞诗以其特有的战争气息及其美学风格而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01一、边塞诗的特点 唐代边塞诗人写的多是战争和边塞生活以及思乡思亲题材。例如骆宾王,就是唐初较为著名的一个边塞诗人。他创作的边塞诗有着广阔的题材,其内容包含了边塞的生活、风景、战士的拼杀、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思想等,其中他也因自身的原因而三次从军,走过了唐朝的多个 边塞,因此他所创作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中涵盖了初唐时期边塞诗的较多领域,并且基调高昂,从某种程度上充分展现出了唐朝初期的内忧外患。骆宾王的边塞诗具有典型性,蕴含了唐朝各个时期边塞诗的许多特征。 02二、唐代边塞诗的发展阶段 1.初唐时期的边塞诗 初唐时期,边塞诗歌基本被分为了两个时期,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分界线,前后两个时期所表现的诗歌风格完全不同。 初唐四杰时期。唐初,特别是贞观年间,这个时期唐朝诗歌呈现出了十分显著的六朝遗风,边塞诗人仍然处于宫阙之中,创作的诗歌也只是对边塞进行了宏观的展示,突出的是大唐的君威,其中也有自我陶醉,如《幸武功庆善宫》等。 ![]() 朝廷上的文武大臣也加入到边塞诗的创作中,除了对战争岁月进行回顾,也有许多歌功颂德的内容,大多倒是有感而生,重视情感而忽视战争。到了初唐四杰时期,诗歌领域初露头角,其风格也有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唐诗杂论·四杰》中提到,当时所创作的诗歌逐渐走出了宫墙,开始偏向市井,逐渐走出楼台,转向江山塞漠,具备了较强的平民化特点。对于边塞的战争、生活等也有了迫切的表现心理。贞观之治下,文人十分渴求功名,而这种心情充分展现在了边塞诗之中,呈现为壮志难酬的一种情怀。 因此,初唐四杰对边塞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整体而言依旧存在狭窄之处。到了陈子昂时期,边塞诗趋于成熟,表现出了盛唐的边塞诗风格。 陈子昂时期。在边塞诗的方面,陈子昂贡献巨大,他从边塞的生活及战争的激烈残酷中生发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为人们树立起了榜样。由于陈子昂曾经在边塞生活了一段时间,因此他所创作的诗歌将建功立业的思想与边塞的生活进行充分的融合,促使边塞诗歌的风格得到了更大的进展。 ![]() 2.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盛唐,其一般指的是唐玄宗在位的时期,这个时期唐朝综合国力基本达到了鼎盛,其诗歌领域也发展到了最高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及诗歌流派,在这个时期边塞诗也进入大繁荣时期。从整个盛唐来看,“雄浑”逐渐成为边塞诗创作的主要风格,这与主要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有关。 此时,唐朝边塞疆域扩大,政治及生活秩序较好,战争爆发次数相对较少,大部分时期都处于和平状态,边塞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处于这一社会背景之下,边塞诗人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逐渐从战乱转变为了帮助国家保卫边疆,内容也从对毫无人烟的边塞描述逐渐转变为对边塞生活的描绘。 此外,边塞诗寄托了十分深刻的情感,风格也更为豪放。即便仅仅针对边塞景象的描述,所呈现出的意境也是十分壮丽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这些诗词为人们所呈现出的意境极其广阔。处于如此的意境之下,边塞诗所表现的精神也完全显现出来,成为该时期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在盛唐时期,边塞诗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客观的诗歌流派。此时的边塞诗,不管是从认识和审美的角度看,还是从数量及质量的角度来看,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呈现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场景,撑起了一片天地,这就是盛唐气象。 ![]() 盛唐时期也开始制定以边塞战争军功来授勋的制度,因此这一时期的边塞诗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唐朝的新边疆主义政策对诗人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诗人十分喜爱边塞诗。边塞持续不断上演各种战事,为众多诗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足够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盛唐有许多文人希望到边陲生活寻求进仕的途径。诗人在边塞生活,接触到了较多的奇人轶事,将其转化成为诗歌的描述对象,使得边塞诗歌的主题和风格越来越丰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描述了十分壮丽的边塞场景及情怀,成就了这一时期的文学繁荣,其主要体现在三点内容:一是对功名的追求及理想的执着,二是自信的侠义精神,三是英雄主义及浪漫主义的情结。 3. 中唐时期的边塞诗 在中唐时期,诗人数量及创作的文学作品要远远超出盛唐时期。因此,中唐时期所创作的边塞诗不仅在数量方面与盛唐时期不相上下,而且在质量方面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从内容的层面讲,中唐边塞诗呈现出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那个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记录,河西、龙石等区域的失守对边塞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它与“安史之乱”一起沉重打击了大唐的元气,一个从内部、一个则从外部,两者都充分表现出了大唐盛世逐渐消失。在那个时期,诗人杜甫隐居在蜀中,就曾经以自身的“诗史”笔触来详细描述了外敌入侵的景象。 ![]() 中唐时期边塞诗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盛唐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充分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主要体现在创作题材从开拓疆土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收复失地为主,从抒发自身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转变为厌倦战争、思念家乡的伤感,其表现范围也从战争的场面逐渐转向边塞的生活。 中唐时期的边塞诗大多以写实和议论为主,以自身的哀怨伤感为内容,艺术特征则是短小灵活,这对晚唐的边塞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唐时期的边塞诗也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之情,对晚唐的诗歌以及以后的宋词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 晚唐阶段的边塞诗 在晚唐时期,边境频繁发生战争,“安史之乱”是盛唐至中晚唐的一个重要分界点,更是诱发边塞诗歌出现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许多诗人十分喜欢到边疆游历,而在这一时期的边塞战争中,唐王朝胜利的次数较少,战乱特征明显。 因此,诗人们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诗歌的主题也趋向于揭露与批判。但是这也并非晚唐时期诗歌独有的特征,边塞诗的主题始终都有对朝廷的不满、对将帅嗜战及不体恤下属的批判,包括对前线士兵的同情。 ![]() 但是与其不同的是,盛唐时期创作的边塞诗大多有着高昂的基调;晚唐时期诗人的表现则日趋含蓄与深沉。诗歌中大量描述了战争中士兵的苦难,其中描写流血与死亡触目惊心。晚唐边塞诗将边塞的情境与死亡进行了较好的联系,已逐渐成为诗歌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英雄主义的热情日益消弱。 许多诗人悲观绝望,表现在诗歌上便是展示出一种悲壮万千的情怀和悲凉凄惨的氛围。面对着寒冷刺骨的北风,伴着凄凄惨惨的哀乐之声,就算士兵是钢铁铸造的,此刻也会因思念亲人而泪流满面。因此,在环境日渐恶劣、战争不断升级之后,唐人平常的征战好战情怀逐渐磨灭,一股恶战低沉的氛围就此扩散开来,盛唐之气一去不返。 以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为例,其作为中唐继承边塞诗派的代表,曾凭借极为慷慨的情调与雄浑的风格创作出《塞下曲》这类被后世传颂的伟大诗作,重在渗透出诗人英勇克敌的豪情,至于对战争和事件详情则不会有太多描述。 他的诗歌尽管隐藏有盛唐诗韵,但是毕竟诗人所处时代不同,特别是经历一系列战乱之后,他的作品风格大变,已经由原来的昂扬外拓转为低沉内敛,以一种衰落颓败的慨叹心情娓娓道来。至于其余边塞诗人,则更加是无法摆脱中晚唐社会衰落趋势,咿呀哼唱的始终是萧瑟低迷的音调。 ![]() 透过中晚唐边塞诗分析,我们明确得知,昔日盛唐诗人兼备慷慨激昂的情感基调与豪放豁达的书写风格,在经过“安史之乱”侵扰之后,这部分情感和风格快速地被伤感衰瑟、委婉含蓄所替代,许多边塞诗人失去了以往的激昂态度,对于战争过度厌恶,积压内心更多的是一种思乡恋家情怀。 03小结: 综上所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诗人以自信乐观、神采飞扬、社会安定繁荣等细节呈现;而中晚唐诗歌则更加倾向于诗人悲观失望的心理表达,进一步揭示出当时社会的衰败和动乱。 只有将它们自然地贯穿融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加完整和清晰地映射出唐朝的历史,明确当时人们生活的具体变化细节,从中吸收更多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