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

 饶吉星大夫 2022-06-20 发布于河北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白朮 茯苓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朮。

要想弄清“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这个方子的缘由,就必须搞清楚为什么去桂枝?桂枝汤原方中桂枝是什么意图?此条中加入桂枝又会产生什么负面效果?把这些弄明白了再说。

要跳出《伤寒论》来看问题,不要总拿《伤寒论》现有的答案来禁锢自己的思想来想问题。因为《伤寒论》已流传千百年期间传抄错漏难免,所以,学习《伤寒论》不可死于句下。

要知道,伤寒论条文间是不间断的,都是紧密联系的。读不懂他们之间的关系,要反思是否自己现有的理论不正确,不一定是《伤寒论》编的有问题。

古人认识问题都是很朴素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会无缘无故的乱牵扯一气。《伤寒论》这本书描述的就是人体运化过程,逃离不了人体。如果你的理论离开了人体,成了纯粹的说教,永远别想读懂张仲景。而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最根本实际的就是经络。内经对每条经脉的运行、“动”后涉及的症状、极端状态的表现都给出了详细论述。这就是根本。
再去看看五行、五运六气、阴阳八卦、河图洛书、易经等等这些理论,有那些是纯粹针对人体的。连这点起码的辨别都没有,一会信这个、一会信那个,信了快两千年了,有结果了吗?
中医既然是医,就必须是研究人的,脱离人体一切都是胡编乱造。从经脉角度读不懂《伤寒论》,那是对经脉认识的欠缺,是自己的问题。动不动就逃避,找理由,学一辈子还是门外汉。


那么,抛开《伤寒论》这本书的存在,就你现在所知如何解决这个“热”的问题?

本条讲水停表郁的证治,水饮阻滞,汗下津伤而病仍不解,治当益陰利水

1、在康平本伤寒论里,此条与27条之间是一体的。所以补充调整后应该是: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这样调整后,再看23条“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是不是就很清楚了。此条就是针对23条“脉微弱者”做的“更发汗、更下”的讨论。

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如果不按照27条处理,而是按照“服桂枝汤,或下之”就会导致28条状态。

2、从对前面条文的解释来看,“服桂枝汤,或下之”都会引动阳明卫气的变化。但是引动的结果不同,桂枝汤的作用是从胃营推动,调动心包然后进入三焦。而“下之”的目的,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从大肠营而下,肾营相对大肠营的力量就增强,导致肾营向心包运转增强;一种是从大肠营而泻,导致阳明卫气运行逆反,不入“膀胱、肾、心包”,也就是从“膀胱、肾、心包”逆反出来,都压在了胃营阶段。显然此处把“服桂枝汤,或下之”并列来看,都在讨论“调动心包然后进入三焦”这种状态。
问:那为什么“服桂枝汤,或下之”能出现“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这些表现呢?
答:“服桂枝汤,或下之”是在“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这个前提条件下应用的。当“服桂枝汤,或下之”调动卫气从心包进入三焦,由于此时是“寒少”,所以三焦卫阳力量补充完整后就不再出汗,于是就出现“无汗”;
又由于“热多”,当“服桂枝汤,或下之”调动的心包进入阴分三焦卫阳21位置力量过多,则在阴分进出平衡位置的3这个位置就外泄不及,导致太阳卫压力上升。太阳卫气上升则出现“太阳之为病”的“仍头项强痛”。由于太阳卫气压力上升,所以太阳卫阶段的“恶寒”就不再存在,而变成了“翕翕发热”。
从总纲图看,由于3位置外泄太阳不及,则导致3-15轴线上的卫气运转困难。肝营外泄不及则小肠压力就增加,小肠不能顺利过渡膀胱营脉,则出现“小便不利”;
21位置由于“服桂枝汤,或下之”的强行调动,则21-9轴线运转动力就增强,9位置强行顺时针推动进入脾营,脾营压力攀升,9与15处于少阳卫阶段的进出平衡位置,现在15位置的小肠营脉不能顺利向膀胱营脉运转,则脾营压力上升,于是出现“心下满微痛”表现,“心下”就是指脾营。
《内经》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此处“微痛”表明由于小肠营脉的不能顺利过渡膀胱营脉,所以导致脾营、心营都受到了压力。
3、要解决此种局势,“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针对此方中“去桂”的问题有很多种怀疑见解,有兴趣的可以多看看,我不再赘述。从我的分析来看,是一定“去桂”的,原因如下: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表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心包+胃“轴线运转压力攀升导致的,桂枝推动心包入三焦,从心包进入阴分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如果还用桂枝,则三焦压力就越大,三焦卫阳越足,脾的压力就越大,所以去桂枝是为了减轻脾营运转的压力;白术用在脾,是为了运转脾营,使太阳卫气前行,太阳卫气前行,则肝3位置的压力就减轻;茯苓用在小肠,目的是运转小肠,小肠前行,则心营压力减轻,“心下满微痛”得解。从而调动3与15这条轴线得以运转。
只要知道了局势所困的机理,选用方剂的意义也就简单直接了。
总结:从23条到28条都在对23条内容作具体解读,据此可以看出,23条中“注”的内容应该是仲景原意,而不是后人加上去的。

本条首先回顾了已经用过的治法,接着提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等症依然存在,这就颇值得研究,从更换的主方来看,桂枝汤去桂,可以肯定治不在表,加入苓、术健脾利水,显然是旨在利水治饮。由于里有水饮阻滞,在外的陽气被遏,故发热无汗,在外的经腧不畅,故头项强痛,“水热结胸症”可以发生项强,可做旁症。正由于里之饮邪阻滞,胃气阻塞则心下满微痛,水湿不得下行则小便不利。既然不是表症发热,自非桂枝汤所能治,而心下满微痛,更不同于肠腑燥实,用下是错误的。所幸尚未发生其他变症。但是误用汗下,津液徒伤,致成津已伤而饮仍停的局面,饮停必须利水,津伤当兼益陰,所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样的化裁,既加强了利水治饮作用,又具有益陰功能,庶利水而不伤津,水饮去则诸症自除,所以说:“小便利则愈。”

 患者原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是表邪不解,以桂枝汤解表不效;复见“心下满微痛”,以里实之证而施用下法。“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从汗下之治疗经过分析,说明是证既不完全是桂枝汤证,又非真正的里实可下之证。小便不利是气化不行而水邪内停的反映。水气内停,表遏陽郁,太陽之经气不利,以致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水气内停,气机郁滞,里气不和,是以心下满微痛。

本证之病机实为水停陽郁,故治以利水通陽为法,方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旨在健脾利水,小便利则水邪去,水邪去则陽气通,水去陽通则表解,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诸证可除,是“通陽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理,故仲景于方后注中谓“小便利则愈”。

      本方即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而成。所以去桂者,因汗下之后恐津液有伤,且方中芍药、甘草酸甘相伍可以益陰,白术健脾化湿,茯苓健脾行水,生姜发表散水,芍药和营利水,大枣培土制水,生姜甘草大枣又能调和营卫。是方重在健脾利水,待脾气恢复,水精四布,小便通利,则诸症自除,陈修园谓:“此时须知利水法中,大有转旋之妙用,而发汗亦在其中,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者,助脾之转输,令小便一利,而诸病霍然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