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浸式电影推介(第三期)|《童年往事》侯孝贤:生活在平淡与忧伤中缓慢地前进

 人和月 2022-06-2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童年往事

侯孝賢

       很多人说,侯孝贤的电影像是一段染着木色味道的尘封记忆,随着自然声的流淌,不管是否身处于那个时代,都会被倏地拽入自己的回忆。

       是啊,谁的回忆又不是由一个个破碎的瞬间组成的呢?侯孝贤在采访中说道,自己在电影里掺杂了太多的私人情感,而正是他对于情感流露的不克制,才成就了这部电影,每一分情绪都重重地砸在人的心坎上。一家人在无根的漂泊中平平淡淡,直到生老病死。今天让我们一起踏入侯孝贤的故土回忆——

《童年往事》

图片
图片

剧情简介 

图片
图片

从大陆迁往台湾的一家人,在表面平静的日子下,各怀心事。祖母对大陆念念不忘,一心想回去;父母虽也有“外省人”身份的尴尬,却也清楚知道回大陆只是梦一场;姐姐差不多已当自己是台湾本地人,偶尔伤心落泪是因想起为替父母分重担放弃了继续求学;则只想着自己如何玩得痛快,完全没有大陆的概念,而对父亲的死,他只觉突然并无太多伤心。可是因为家庭的特殊,懵懂中阿孝咕也知自己并不完全相同于同龄人。尽管表面上他做着多数成长中男孩都会做的事,内里却己埋下会突然裂变的种子,只等某个契机的来临...

图片
图片
图片

“过了梅江桥,就是梅县了” 

图片
图片

       故土之情也许细腻无声,但却依旧磅礴有力,重重地击打在一家人的心头,而在这其中,对于祖母无疑是打击最大的。

       祖母一生的夙愿,便是穿过摇摇晃晃的梅江桥,回到自己阔别已久的故乡。古话有言,落叶归根,随着年岁增长,祖母的返乡心切也逐步厚重。

图片

       带阿孝打听回大陆的路时,操着一口梅县方言的祖母和这里格格不入,没人听得懂祖母的话,也没人能读透她逐渐衰败却又愈发透亮的心。

   她没有方法,没有道路,只有信念支撑着她走下去,以至于消磨在了时光中。

图片

       侯孝贤这一代台湾人对于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思考被埋入其中。影片中曾暗示,由于工作原因,一家人原本仅打算在台湾暂居四年,但迫于大陆与台湾紧迫的政治形势,一呆就是一辈子,而这样的现象在当时比比皆是。

电台中放着两军对抗,但一家人却聊着与故乡亲人的羁绊,这是微妙且复杂的。在时代的浪潮之下,我们所有人都是在历史灰尘中被消磨殆尽的蝼蚁。

图片

“沿着大路走,没过多久,

过了河坝,

就到了梅江桥,

再走几步,

就到了湾下了。”

图片
图片

“关于镜头和情绪” 

图片
图片

       侯孝贤的电影弥漫出一股散文诗般的质感,打破了常规强调叙事性的影片结构,使得整部影片更像是一本日记,充满着生活中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我们甚至可以单纯依靠视觉感受出祖母身上的味道,雨后院中的泥土,父亲书房的浓墨和芭乐树被阳光照射的清甜。

       侯孝贤用自己私人化的影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勾起着让我们感同身受的童年往事,或是曾经的亲人,曾经的家,甚至是曾经在嘴里化开的糖。影片里无数细节让人动容:

挂在客厅里的,父亲用黑墨手写的乘法口诀;

图片

一家人在夏日围坐在一起,

吃着甘蔗,

聊着身边的家长里短。

图片

       不仅仅是生活化的细致,镜头的暗示也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一处便是在确诊喉癌之前,母亲的光影和父亲挂在墙面上的遗照相重叠,为后续母亲的病危埋下伏笔。

图片

       当女儿讲述曾经考试经历时,镜头中的父亲似沉思般颓废的靠在竹藤椅上,母亲不停打扫卫生不去多想女儿放弃一女中的往事,而大女儿越来越微弱的重复着不能上女中的事实,镜头前景的门错位压在大女儿的前方,压抑和失落透过镜头表露。从阿孝的视角望去,大姐姐在一个封闭的画框中哭泣,表达过去年代人子女众多无法周全的无奈和女性不能读书的失落。

图片

       整部影片中的绝大部分镜头都布置了前景,使人被隔断在某空间中,保持着旁观者和主人公的距离但又能直观的感受触摸到眼前的景象。侯孝贤以旁观者的视角回忆童年,转化为镜头语言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画面中满屏的悲伤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麻木。

“后来爸告诉我,

我是四十一名考上的,

算术还考一百。

好可惜哦,

要是那时候念一女中就好了”

图片
图片

成长、死亡和交替

图片
图片

人越早知道得到后终会失去,便越痛苦。 

电影中与阿孝一家人成长话题擦肩而过的,是亲人的相继离世。父亲去世的时候,伴随着母亲的一声长嚎,阿孝的童年倏地结束了。

图片

      父亲的死亡成为了阿孝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上一个镜头青春期阿孝还在无所事事,急需父亲对于自己能力的认可,下一秒便成为了和狐朋狗友插科打诨、收保护费的街溜子。

      父亲的死亡让阿孝陷入了迷茫和困顿,而母亲的离世却成为了推动阿孝成长的重要导火索。在母亲的葬礼上,阿孝哭的泣不成声,他再也不是那个在祖母的庇护下只会抽陀螺、吃烤包子的孩童,一夜之间,他学会了被迫咽下生活的苦。

      成长像是失神时手中掉落的芭乐,突如其来,但抹开土尘里面依旧是清甜。

图片

      姐姐已然嫁为人妇,哥哥也在外地教书,他开始学着照顾家里,开始学会面对自己心爱的女孩,开始成为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再如同以前一样在大街上无所事事地游荡,家庭在呼唤着他去撑起这一片天。以至于祖母去世的时候,阿孝的冷静甚至显得有些漠然,祖母的离世像是一阵风,什么也没有带走,又好像裹挟着阿孝所有复杂的情绪消失在云烟。成长不就是这样吗,我们离岸太远了,以至于求救时,像在挥手

图片

 这不上不下的一生,我们都付出隐忍了太多。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客居他乡,无法回到自己的故土;为了家庭,我们放下了曾经的童真和趣味,长成了无聊的大人。姐姐为了省钱和帮忙料理家中的琐事,放弃了前往女中进一步学习的道路,哪怕只是小心翼翼地炫耀自己曾经优异的成绩,也只能换来父母歉疚的漠视和外婆一句“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的说教。

       曾经只能独自默默哭泣的她,逐渐学会了顺从,这不仅仅是因为对于家庭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屈尊,也是用平淡掩饰着自己被生活折服的痛苦。

图片

       虽然姐姐走上了一条自己不情愿的道路,但她依旧有着出人意料的收获。心上人悄然到来,自己的心志也被磨练得愈发坚韧,她照顾着身患喉癌的母亲,在这之后顶起家中的屋檐,冷静地操办料理着后事,相比于父亲去世时和母亲一起痛哭流涕的小女孩不同,她已然被生活融成了一摊秋水,温柔又沉稳。

       她的成长究竟是因为自身强大的力量,还是因为这是在生活挤压中的爆发,我们无从得知。这奇怪的生活,先是把我们扔进肮脏泥泞,在几近绝望之时又伸出一根绳给人希望,接着扯进另一个泥潭。

是生活在孕育着我们,

还是我们在孕育生活。

《童年往事》像是我的避难所,也像是一针清醒剂。似乎所有人的童年回忆都是相似的,夏天树叶的气息,烦躁的蝉鸣,舌尖盐水冰棍的触感,电风扇吱呀吱呀的转,滚烫的操场和刨开一半的冰西瓜。长大后的夏天再也没有童年那般无暇耀眼,苦涩开始顺着成长的缝隙流进我的生活。

“外婆,那里有芭乐

“快去采!”

图片

       成长像是失神时手中掉落的芭乐,突如其来,但抹开土尘里面依旧是清甜。生活给了我们苦,却没教会我们怎么去品味,于是乎,快乐的穹顶越来越高,伤痛的免疫越来越广。但还好,有些人依旧可以学着咽下苦涩,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抛着芭乐,和身边人一起用笑容酿出蜜般的甜。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