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面临生活的困境时,会做出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有些看似只在小说中存在的行为,在现实中也可能会出现。曾经欧·亨利在自己的小说里描写了这样一个人物, 一个无法维持生计的老人想要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想方设法进入监狱。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发生了,有一个近七十岁的老人付达信因为感觉自己生活无法维持,精心设计了一场抢劫。当时事件的地点是在北京火车站,他故意选择了一个最不利的地点,让很多人都能见到他的犯罪,很快就达成了他的目标,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 一、犯罪念头的产生 为什么这样一位老人想要将自己送进监狱呢?很多人对这一点相当好奇,想要去探寻老人这样做的原因。 对于这一段经历,老人并不避讳,当人们询问原因,他说自己只是为了“入狱养老”。他没有后悔过,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一段经历给他带来了现在的生活。 当时,付达信的年龄已经很大了,无法再外出工作,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他只能依靠着政府每年的养老金勉强维持生计,而每年六百元的标准让他的生活陷入了窘迫。不得已之下,他才想出另外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最终,他思考出来的办法就是制造一次抢劫,让政府能够关注到老人的养老金实在达不到生活的标准。用一次犯罪来博取关注,从而提高“五保”老人的待遇。 之所以将抢劫的计划定在北京火车站,是因为那里人多,能够引起更大的关注度。 他做了所有的准备,甚至还准备了过冬的衣物,在北京站等待着。可是真的等到计划要实施的那一刻,付达信的心里还是产生了动摇。他不知道这样的计划到底能不能成功,他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完全不知道抢劫到底会被判处几年。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付达信只能硬着头皮实施自己的计划,他先后尝试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广场上抢劫了一位年轻女孩的挎包,女孩一直拉扯着,付达信本来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抢劫,只是要引起警察的注意,在拉扯中,付达信的体力渐渐不支,很快被警察发现并逮捕。 付达信的目的达到了,在抢劫事件过去两个多月之后,北京法院对这个案件进行了审理,对付达信的行为作出了判决,抢劫行为属犯罪未遂,而付达信有认罪行为,最终被判决两年的有期徒刑。 二、故意入狱的监狱生活 在我们身处的社会中,一向贯彻着以法律作为治国的标准,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只要是出现了犯罪的行为,就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没有人可以逃过这一点。即使付达信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反映养老的问题,他用抢劫的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付达信似乎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做出抢劫这一决定实在是走投无路的选择,政府提供的供养金实在是太低。正如他设想的那样,抢劫行为确实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付达信在监狱服刑期间,大家都知道了他进来的目的,对他十分同情。而他在监狱里度过的七十岁生日还得到了监狱方面提供的鸡蛋和面条,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付达信认为自己的监狱生活是幸运的,因为在监狱里,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情和善意,这是他觉得最难得的。因为在进监狱之前,他还担心过自己会受到欺负,没有想到监狱里的人们还常常给他赠送各种生活上的用品。 他在监狱里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付达信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受到这样的待遇,他一直感激着那些在监狱里帮助过他的人们,直到2010年,付达信刑满释放,不仅没有因为坐牢变得憔悴消瘦,甚至还比之前要健康很多。 三、出狱后的生活变化 考虑到付达信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基本没有了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能力。付达信一出监狱就被送进了养老院,那里生活着很多和付达信一样的老人,他们都有一笔供养金,还能享受免费的医疗资源,对于付达信来说,是最好的安排。 但付达信只在养老院里住了一年左右,就拿着供养金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他现在一个月的收入能够达到一千元左右,这笔钱足够他买很多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在新房子里独自居住着。付达信不觉得孤独,因为这样的生活正是他一直想要的。 付达信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不过由于身体原因,他还是在经历很多的病痛,这一点是需要国家的医保才能够保障的。付达信还是乐观的,他觉得自己该经历的都已经经历过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遗憾,所以一直在做自己离开后的安排。 他早就立好了遗嘱,要求后辈们按照他的想法为他举行葬礼。他特别提到了那段在北京火车站的经历,要记者将他的事件证实,因为那是他低调的人生中最受到别人关注的时刻,他想让更多人能够记住他的名字,哪怕是记住他做过的事也好。 结语 付达信心里是清楚的,自己的一生其实就是普通人一生的缩影,但他觉得自己之所以没什么大的作为,是因为他身处的时代没有给他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为此做出过很多的努力,却始终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才导致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晚年的生活得到改善,完全是因为他当时的抢劫行为得到了关注,才让他拥有了一个安稳的晚年。 付达信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身为一个高龄老人,没有人照顾独自生活确实存在很多的困难,我们可以对他抱有同情,但是却不能赞同他通过犯罪行为博取关注的举动,在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做到遵纪守法,任何的犯罪行为都应该受到惩罚和制裁。 |
|
来自: linzaoqing >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