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气候变化与人体规律: 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和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影响下: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人体的脉象也有: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人体与之相适应: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在治疗时候,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因时制宜。 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 故为万物之极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 ![]() ![]() ![]() ![]() ![]() ![]() ![]() ![]() ![]() ![]() 辨证的四大要素: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论治:因证立法,随法选方。 ![]() ![]() ![]() ![]() ![]() 3、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中医既辨病又辨证,重点在辨证(辩病机)。 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异法方宜 “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 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在辨证(辩病机)。 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 ![]() ![]() ![]() ![]() “同病异治” 比如,感冒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夏季的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麻疹因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 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 不论“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都必须遵照“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 ![]() ![]() |
|
来自: 幽默的数据线 > 《中医基础理论(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