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理论基础》学习笔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人体是一个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精气神一体。
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相统一,五脏不仅是五个脏,而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是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体系,相生相克。

1在生理方面: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整体作用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
生机不息。

* “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Image
Image

Image
​2病理上的整体观。
局部的病变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局部的病变要从整体存在的问题去考虑。疾病相传,相互影响。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Image
3诊治、养生、防治上的整体观。

在诊断方面:
“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4在治疗方面的整体观: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5自然、季节气候对人体生理疾病产生影响,人本于天地、法于天地、应于天地,大自然、季节气候、地域环境、时辰都有五行阴阳,对应金木水火土,对人体产生影响。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变化,疾病谱发生改变。

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血气往来之处。
大自然的节律无处不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易患疾病不同,不同时辰疾病进程不同。

气候变化与人体规律

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体和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影响下: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人体的脉象也有: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人体与之相适应: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黄帝内经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译注
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

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

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

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春天多发生鼽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腹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

“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在治疗时候,应“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因时制宜。


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 故为万物之极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而进行调养,以保持正气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体现了防病于未然的思想。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2、病症证。
病,是疾病的名称。症,病人表现出的症状。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概括。包括①病变的部位②原因③性质④邪正关系。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的四大要素:辨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论治:因证立法,随法选方。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3、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1中医既辨病又辨证,重点在辨证(辩病机)。 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异法方宜

“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

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在辨证(辩病机)。 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3“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
 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

 “同病异治”

比如,感冒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夏季的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麻疹因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以养阴清热为主。

 “异病同治”

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

不论“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都必须遵照“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