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3亢害承制: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地理六位应天道六节,既然讲承化相生为序,那么又何必再讲承制相克之序呢?黄帝愿岐伯释疑之。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何也?

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一、帝曰:何也?

黄帝此问针对的是何以地理六气相承而克制问题,而不是六气相承而生化问题。

简言之,地理六气之间的“……之上,……承之”是什么意思呢?

二、岐伯曰:亢则害

岐伯答以天地万物自然之道。

“亢”。《易经·乾卦·文言》讲:“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此解释为“亢”字的引申义。

据许慎《说文解字》讲:“亢,人颈也。从大省,象颈脉形。”《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此处“亢”即指颈项。

再如《易经·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

“亢”在苍龙七宿中为仅次于龙头“角宿”的“亢宿”。“亢龙有悔”从天象上看为夏历农历九月十月黄昏时苍龙角宿、亢宿隐晦于西南方向地平线以下。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紧接着九五爻辞“飞龙在天”而来,苍龙七宿横亘于东南、正南、西南天空之中。苍龙形象由飞而在天发展至晦而入地。

亢龙“有悔”本义为“有晦”,随着“晦”字演变成“悔”,“亢”字也演变成“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这样的“高亢”、“亢直”、“亢胜”、“亢奋”等义了,故《史记·律书》讲:“南至于亢。亢者,言万物亢见也。”

“亢则害”。万物亢见则害生,乃物极必反之理,物极则穷,物穷则变,变则害生,本篇大论后文岐伯有言:“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又据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讲:“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此“几几”当为“亢亢”之讹变,并非所谓盘端茶杯躬身请人喝茶之状,“亢”字叠用表示项背僵直之甚者。太阳伤寒而“汗出恶风”,津液不足,关节失利,是以项背强(jiang)直而为“亢”,项背亢直则周身动转不利,是以为“害”。

具体到本篇大论而言,地理六气之有余即为“害”,害之具体含义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言:“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乘制、反侮为“害”之具体表现。

三、承乃制

“承”为上承亢害之气。

“制”为克制、挟制、反制之义,或又通“治”,克治。

“承乃制”。承接亢胜之气而克制之,如“金位之下,火气承之”,金气亢胜,则火气承于下且克制之,以缓金气过胜之亢。“承乃制”此术语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为“胜至则复”,“复”既有报复之义,又有复气之义,复气至则胜气缓。

“承乃制”亦犹如“复卦”彖辞所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地雷复卦,阴气极盛,则冬至一阳来复。同理,天风姤挂,阳气极胜,则夏至一阴来复。

“复”之用即“制”之用。

四、制则生化

“制”,亢气得以承制;“生化”,曾被亢胜之气乘制抑伏之气得以恢复正常生化之机。

“制则生化”关涉过亢胜气、承制复气、抑制伏气三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湿土之气生化过于亢胜,则乘制己所胜寒水之气,导致水气抑伏不得正常生化。子复母仇,水气之子即木气来承制报复亢胜之土气。土气得金气之承制,土气遂由亢而衰。如此一来,曾受土气乘制抑伏之水气方得以解放并恢复正常生化之机。此为“制则生化”之大概。

“亢害承制生化”之机理,如下图所示:

 读者亦可点击参看《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关推文,以资理解。

§41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大雨时行,鳞见于陆

§42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

§44太阳之复: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头痛善悲,时眩仆,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五、外列盛衰

“外列盛衰”是承接“制则生化”而讲的。

不可节外生枝将“外列”理解为天道六气、五运之气之外列,而应将“外列”理解为地理六气“生化”不息之外在呈现。

“盛衰”指的地理六气整体之生化次序,不是指的具体某气的盛衰。

无论是“外列”,还是“盛衰”,都不能离开“地理”这个大境域。

此种解读的根据有二:

其一,《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讲:“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火,一为君火,一为相火,再加木、土、金、水四气,合为地理六气。地理六气为内、为气候;生长化收藏为外、为物候。“生、长、化、收、藏”即是物候“外列盛衰”之义。

但是,地理六气为六,外列盛衰为五,不能一一对应之。

鬼臾区之不足,岐伯补之。这就是下面第二个根据。

其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岐伯讲:“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蕃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三阴三阳之气,在地为厥阴木气,少阴君火气,太阴土气,少阳相火气,阳明金气,太阳水气,地理六气其所至分别为:生、荣、化、长、收、藏。

天道有本标,地理有内外。地理之木、君火、土、相火、金、水等六气节序于内,气化六常之生、荣、化、长、收、藏等盛衰情状展列于外。

如下图所示:

此即“外列盛衰”之谓也。

六、害则败乱

“害则败乱”上承“外列盛衰”而为言。

地理六气亢胜于内,而害生于外,故此“害”非彼“亢则害”之“害”。“亢则害”乃地理六气之间乘制抑伏之“害”,而“害则败乱”乃生、荣、长、化、收、藏等外列盛衰之“败乱”。二者名同而实异。

“败乱”乃气化之常紊乱失序,如春行秋令、秋行冬令、夏行冬令、春行夏令等,生、荣、化、长、收、藏等失其纲常,是为“败乱”。

七、生化大病

“生化大病”上承“害则败乱”而为言。

外列盛衰之生、荣、化、长、收、藏气化纲常败乱,则邪气横生,民之气立神机亦因而应之,故化生大病。由此观之,“生化大病”之“生化”,非“制则生化”之“生化”,前者为“害”,后者为“德”。

大病者,时疫也,非偶发于个人之病,如《淮南子·时则训》讲:“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仲夏……行冬令……民殃于疫;季冬……行春令,则胎夭伤,国多痼疾,命之曰'逆’。”

此即是“生化大病”之谓也。

明日继续新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