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名趣谈

 余近山 2022-06-20 发布于广东

文︱郝守杰

图片

从三皇五帝到每一个朝代,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都有相应的地名;地名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生态等;地名里有故事、有传奇、有历史、有文化……;地名记录人文也记录自然,记录大人物、小人物,记录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一个个历史名人的成功与失败。

各个时期的统治者把各自的政治方略和执政理念,深刻在地名里。远古时期,黄帝“方制九州”,把全国境内“列为万国”,到周武王时期还“有千八百国”。当今之浙江的诸暨、上虞之称,正是因禹在此分别会盟诸侯而得名,到西周周武王会诸侯于孟津(今河南孟州市),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推行强权政治,今之秦淮河、秦皇岛等名称足以反映他不可一世。汉朝“兴复增置几郡”开始“广大汉业”“扩大汉疆”。

唐朝时武则天姓武,继承了汉武帝时的崇尚武力,既设道州郡府,又设都护府及边州都督、节度经略使、羁縻州,此时的郡县多冠以“武”字:浙江武义县、河北武安县、重庆武隆县、江西武宁县。

宋代的地名特点是,皇帝的“潜邸”后来几乎都为府,如宋高宗的“潜邸”即位前的封地康州,即位后升为德庆府,宋徽宗的封地端州,即位后改名肇庆府,宋光宗的“潜邸”为恭州,即位后改为重庆府。

元朝在政区设置和名称上融合民族特色,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第一次提出和使用“省”,从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到窝阔台、蒙哥东征西讨,到最后忽必烈吞并南宋,70多年兼并战争,“扩充元朝疆土”。

明清以省、府、州、县为主的地方进一步确立。主要政治观念和方略可以概括为“守”、“卫”两字。把地方行政与军队分开管理,府州县只领民户,另设卫、所以领军户,全国设卫所上千,其中卫有493个,如天津卫、威海卫、沈阳中卫、宁夏卫、毕节卫、哈密卫等。清朝在北方设“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等,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设70多个羁縻州。

从清末到孙中山时反对封建帝制,追求民主共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一些地方以“民权”、“共和”、“同仁”、“互助”命名县名。

新中国成立后,新地名:解放区、跃进区、红旗县、社旗县、前进区、东风区、卫东区等。

地名中体现治国谋略和政策:如把怀、抚、绥、靖等植入地名中,北京的“怀柔”:唐朝平定北部边疆,为了安置好内附的契丹部落,特选此地。安徽“怀远”:宋理宗赵昀设。河北“怀安”县,始置于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寓“朝廷施行仁政,百姓怀恩而安”之意。

辽宁“抚顺”: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全国平定,东北尚存余敌,为“抚顺持重”,特建此城名“抚顺”,寓“抚绥边疆,顺导夷民”。江西抚州:隋灭陈国时,巴山郡一仗艰苦,隋文帝遂改此地为抚州。辽宁“绥中”县:明朝为广宁中后所,清朝发迹之地,因有根据地,便改名绥中。

湖南“绥宁”县:“宋收复蛮地置县”,类似还有云南“绥江”县,“绥”字寓“安抚太平”之意。湖南“靖州”:北宋崇宁二年,“取远人安靖之意也”。江苏“靖江”寓“江海安定太平”。

帝王称号与地名

春秋战国有秦襄公、齐襄公、宋襄公、晋襄公、郑襄公等十六位,秦国有秦昭襄公、秦庄襄公这些诸侯王以“襄”字为称号,“襄”字寓意非常美好。

山西“襄垣”县,战国时赵国的赵襄子在此筑城而得名。河南“襄城”县,春秋时,周襄王逃亡郑国汜水,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临汾“襄汾”县,原为襄陵县、汾城县,1954年两县合并,取名“襄汾”县。湖北“襄阳”县为历史名城,说法有二:1、取自楚顷襄王的谥号。2、地处襄水之阳。

彰显道德魅力的地名

浙江“德清”县:寓当地佳人美德与溪水清澈。江西“德兴”市:古时盛产银、铜,朝廷派邓远到此监管开采银矿口,人人可开采,收入八分归己,二分上交朝廷。后人立邓公庙,以彰其德,故名德兴。

福建“德化”县:南唐时设,寓“德化万民”之意。山东“德州”:地处德水之畔,此德水即古黄河之别名,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创造“皇帝”名词,登帝第一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更名(黄)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蜀中“德阳”:以德水之阳,此德水为蜀中德水。

以交通要道为地名

江苏“南通”:“东北通辽海诸夷,西南通粤楚蜀,内运通齐燕冀。”。四川“达州”:“万州居四达之路”得名。北京“通州”:“漕运通济”。山西“运城”:古时有盐湖(池),“东西长五十一里,南北广六里”,曾称盐城、盐县,元朝设“盐运使司”,改称运城。以津、港、浦、渡口为名的:香港、黄浦、浦口、河津、官渡等。

图片

县级以上政区中有近200个是因当地自然资源而得名

以“金”字冠名的近40个:金华市、金昌市、金山区、金川县等。以“铁”和“铜”字冠名的各有10多个,如铁岭市、铁山区、铜川市、铜陵市、铜仁市等。以“银”“铅”“冠名的,如银川市、白银市、铅山县、锡山区等。

以龙为名的县区有30多个:龙江县、龙泉市、龙岩市、龙口市、龙山县等。有10多个县区以风为名:风山县、风阳县、风庆县、风台县、风冈县等。以鸡、鹿为名的:鸡西市、宝鸡市、鹿泉市、鹿寨县、鹿邑县等。

冠以林字的有几十个,仅以松为名的有10多个:松江区、松阳县、松原市、松滋市、松溪市等。以桂、竹、桐、枣、桦、梅、株、柳、榆、梨等冠名的也不少:桂林市、绵竹市、桐乡市、桐城市、枣庄市、枣阳市、桦川县、梅州市、桃江县、株州市、榆林市、梨树县等。

以盐字为名的县以上政区名称有20多个:盐城市、盐山县、盐池县、海盐县、盐湖区等。

地名记录历史事件

江苏宿迁:史书载“春秋时,宋人迁宿国之人于此,因名”。安徽南陵县:南陵原是汉文帝母亲薄姬之陵墓,因在长安霸陵之南,故曰南陵,后在此设南陵县。

南京的秦淮河:秦始皇南巡至金陵,听风水先生吉言,“疏淮水为渎”“以断地脉,水通大江,改金陵为秣陵,晋阳秋曰秦开,故曰秦淮”。河南孟津,源自周武王伐纣的孟津事件。河南偃师:周武王伐纣获胜,商朝亡,凯旋回师途中“欲示休戎之意,名为偃师”。

历史名人与地名

陕西的黄陵县,湖南的炎陵县、零陵区,河北的灵丘县,分别以黄帝陵、炎帝陵、舜帝陵、赵武灵王墓而得名。

河北高阳县:远古时为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氏)的封地。河北唐县“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山西夏县曾是夏禹始封之地,也是其建都之所。山西稷山县:以后稷曾于此教民稼穑而得名。

重庆奉节县:三国时,“蜀先主终,诸葛亮受遗诏于此……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故云奉节也”。湖北公安县:东汉末左将军刘备镇守此地,因当时人们称刘备为左公,故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命名为公安,如此取名很有意思。

四川眉山的东坡是因“三苏”之一苏东坡得名。柳州是因柳宗元曾担任过柳州刺史而名。云南嵩盟(嵩明)诸葛亮多次与当地部落会盟云南季嵩山,会盟效果不错,故取嵩盟纪念。泰州姜堰:北宋时泰州一带闹洪灾,当地商人姜二惠、姜锷父子在此率众筑堰,所修大堤命名姜堰。

难以避免的重名现象

我国自古地广,历史变迁频繁,各地都喜欢以古祥之词、嘉贺之字、灵动美语取名,这就形成了很多地名相重复。

1914年全国有221个县重名,如今的山西省汾城县、浙江省温岭县、江苏省扬中市、安徽省黄山市,当时都称太平县。辽宁、吉林、山东、江西、浙江等省都设有新城县。叫“太和”县的当今全国县以上政区重名的有126个。

历史上解决重名采取三种办法:

一、改换朝代时,会换掉一批。

二、朝廷在任命新的地方长官时会随着制作新官印而改掉一批。

三、中央政府集中整治地名时改掉一批。

中国的地名五花八门:以植物、动物、山岳江河、地理方位、 古代星象、古代边疆、古部落……命名地名。

常用做地名的佳妙吉祥字:富龙乐马双文丰宁定宣民隆丹合天青大太台高长风庆灵平镇永新安崇广兴玉开泰昌贵建嘉云阳……

长话“京字

自古以来,“京”字往往被作为都城名称,常与“东西南北中”相联系,以“京”字称都城的共有近50地次。称北京的有11地次。先后在陕西靖边、山西大同、山西太原、河北大名、内蒙古古巴林、北京大兴、河南开封、河南洛阳、江苏镇江等地出现和存在过11个北京城。

最早称为北京的地方位于今陕西靖边县北城子—这里在十六国时期称为统万城,大夏昌武元年(公元418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都于此,称为北京。

在历史上的11个北京中,最北边的北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的波罗城—金代初期建都于此,称为上京临潢府;天眷元年(1138年),改称北京。历史上最南边的北京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境内—东汉时称此地为京都、京口;南朝宋时,以宋武帝刘裕出生于此(在中国历史上,不管哪个王朝都十分重视皇帝的出生地),加之此地位于南朝疆域的北部,故称北京。

历史上称北京最多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北京市了,共计3次,第一次在金贞元元年(1153年),为加强对华北地区的统治,女真统治者将都城由东北迁至中都大兴府之北,并改称北京,据考证,此处位于今北京市西南隅。

第二次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将做燕王时的王都北平府建为北京,改府名为顺天府,即今北京市旧城南;永乐十九年(1421年),又改北京为京师。

第三次在明洪熙元年(1425年),正式改京师为北京。1913年,民国政府曾一度改北平市为北京市,但此时都城为南京,因而北京这次似不宜列入历史上的11地次之中。

南京作为都城,在中国历史上先后于四川成都、辽宁辽阳、北京西南部、河南商丘、河南开封等地出现和存在过10次。

第一个称都城为南京的是四川成都—唐天宝年间,安禄山作乱,玄宗避难于蜀郡(今成都市);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收复两京之后,还都长安,考虑到蜀郡在两京尚未收复之际曾为玄宗的行宫驻地,于是改蜀郡为成都府,建号南京。

历史上10个南京中位置最南的也当属成都市,而最北的南京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契丹神册四年(公元919年),修葺辽阳故城建东平郡;天显三年(公元928年),迁东丹国都于此,升为南京。

今天的北京市在历史上也曾两次称南京,第一次在辽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幽云十六州中的幽州(今北京市)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即今北京市西南隅。

第二次是金天辅七年(1123年),以辽的旧地南京(燕京)六州归宋,遂以平州为南京,也位于今北京城区西南隅。

历史上称西京的有11地次,先后为陕西西安、河南洛阳、陕西凤翔、吉林临江、云南大理、山西太原、山西大同等地。其中称西京次数最多的当属长安,即今西安市,共计5次。

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东京,以长安为西京。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称长安为西京。五代唐时以京兆府为西京。明末李自成也以原西安府为西京。

首先称长安为西京的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在最终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后,建长安为都城,称西京。历史上地理位置最西的西京位于今陕西风翔县境内,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收复两京后,还都长安,因风翔为中兴驻跸之所,故改风翔郡为风翔府,建号西京。

最靠东部的西京位于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唐渤海国时期,以鸭绿府为西京,即今之临江市。位置最北的西京应是西汉时的长安,即今西安市,最南端的西京,当然属南诏国都太和城了,即今大理市。

历史上称东京的有9地次,先后为河南洛阳、吉林珲春、云南昆明、河北大名、河南开封、辽宁辽阳等地。最早称东京的是河南省洛阳市,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即帝位,建都洛阳,因地处西汉故都长安之东,故称东京。

应该说,洛阳称东京的次数最多,共计5次,除东汉外,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亦以洛阳东京。隋炀帝即位后,称洛阳为东京。唐朝时曾两度称洛阳为东京,一次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东都为东京。最西的东京是洛阳。

最东也是最北的东京位于今吉林珲春市—这里在唐代为渤海国的龙泉府,亦称东京。历史上最南的东京位于云南昆明境内,即南诏王寻阁劝时以善阐为东京。

历史上称中京的都城有5地次,先后为河南洛阳、陕西西安、吉林敦化、内蒙古宁城,其中两次都在今河南洛阳境内,第一次是东晋、南朝时,偏安南方的汉族政权遥称西晋故都洛阳为中京,这个叫法一直沿用到初唐时期。

第二次是金代末期,迫于蒙古势力的侵扰,金的统治者于兴定元年(1217年)将都城由中都(今北京市)迁至南京(今开封市),并改河南府(今洛阳市)为金昌府,建号中京。最北、最东的中京位于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此地在唐代为渤海国的显德府,以其地处渤海国的中部,又称中京,亦说今吉林和龙市。

最西、最南的中京为陕西省西安市—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称凤翔为西京,故改称长安为中京。

荀子曰:“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意思是地名是人命名的,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名称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有循于旧、作于新的精神,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善于创新。

资料源自高峻著《地名趣谈》

作者:郝守杰 系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