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正书之祖钟繇书法艺术价值

 咪斯头儿 2022-06-20 发布于四川

从汉末到隋灭陈(589)统一,魏晋南北朝历史约四百年,这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渴望抒发内心性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在中国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也是书法完成了隶向楷转化的重要时期,又是一个书体演变归结期。魏晋南北朝之际,道法的结合趋于破裂,因玄学的兴起,此时的审美认识发生了变化,摆脱了儒家的束缚,此时的晋人已不再将端庄典雅质朴作为审美的标准,而是将清淡、飘逸的品质注入了新体。

图片
因此,魏晋时期各种新兴的书体乃时代的产物。由于时代的动荡不安,社会意识形态也随之发发生改变。世人崇道,虚诞清淡,成为了魏晋的主要思想体系,老庄和佛教思想取代了繁琐的儒家经文体系,提出了“贵无”“天道自然”的思想体系,所谓“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为者,开物成务,无望不存者也。”魏晋时期的许多著名书家大部分为文人、士大夫等上层知识分子,在玄学中寻找新的书法创新突破,玄学也成为书家们的理论基石。玄学的兴起导致厅新的一轮书法运动的兴起,”魏晋风度特别注重从容淡定,其书法也体现出了一种古朴、和恬姨美的时代特色。
图片
这一时期书法已经进入了书体演变史上的最后阶段,伴随着新书体的不断定性成熟,文人流派的书法也在不断地创新,更新。最为突出的就是钟繇而二王。而钟繇更是成为了楷书鼻祖,钟繇在他所创造的书法上享有极高荣誉,在晋宋、南朝以来,钟繇同张芝、王羲之、王羲之父于统称为“四贤”,又同王羲之成为“钟王”,孙过庭(书谱》开首即说:“夫自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魏末称二王之妙。”而张怀罐在《书断》中,更赞钟繇为“神品”,说:“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虽古之善政遗爱,结于人心,未足多也,尚德哉若人!由此可见,钟繇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图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河南许昌)人,由汉入魏,官至太傅。《三国志·魏书》卷十三有《钟繇传》,说钟繇出身于东汉望族,其曾祖钟皓和父亲钟瑜均博学多才,儿时钟繇便受到父亲的器重,格外爱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钟繇不负众望先被举荐为孝廉,做了尚书郎,并在阳陵(今陕西高陵)任县令,后因病去职享年79岁。钟繇在官场中如鱼得水,他审时读势,善于在重大事件中做出正确判断,深得曹操重用,钟繇也屡屡立功,因其德高望重,功勋卓越,于曹魏皇室关系极为密切。曹丕还曾赐送钟繇“五熟釜”,且亲自作铭文日:“于赫有魏,作汉潘辅。厥相惟钟,实于心替。靖恭风夜,匪遑安处。百僚师师,楷兹度矩。”魏明帝时,晋封定陵侯,再官迁太傅,世称钟繇。
图片
钟繇对后世最大的流传是他的书法,在《三国志》中也间接的提到钟繇的书法,《胡昭传》说:“昭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顎、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这也就推翻了《三国志》中只字未提钟繇书法一说。也因其官阶太高,书法在其生平略显次要,不屑一一书,着重强调他在政绩。在诸多史论中都有记载钟繇在书学方面颇为刻苦勤勉,他在书法学习中得奇闻异事同样具有传奇色彩。在宋陈思《书苑菁华》卷首记云:
图片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蔡邕)《笔法》于韦诞座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岂不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图片
虽说此传言未必属实,但可见钟繇对“用笔'的重视,也反映出魏晋这个大时代背景下书家对讲笔法视为第一要务。在释适之《金壶记》载:繇同胡昭学书十六年未尝窥户,繇与子会论8: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可见钟繇苦学书法三十年,为了学书而呕血、盗墓,甚至有记载临死之前才向儿子传授他的书法秘诀,虽说传言略夸大其词,却看出钟繇对书法的异常执着追求。传钟繇书法源自刘德异,世称行书的首创者。卫恒《四体书势》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舞。”时人称“钟瘦胡肥”各得其巧。传世钟繇用笔说,却涉于蔡邕。传钟繇“用笔说”,文辞不长。“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界)也,流美者地(人)也,非凡属所知。”钟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楷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以楷书为审美标准的时代。

图片
羊欣《系古来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书,最妙者也:二日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日行押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为世人所善。”此话中所谓的铭石书,即是刻在碑上得文字,可见其继承蔡邕的一面。而章程书,“时人用写篇章或法令,亦谓章程'而梁皓云:'钟繇善章程书’”。章程书也可名为小楷,类同于奏章的文字,一种创新类型的楷书。所谓行押书,在《宣和书谱》中说:”钟独得以行书显,当时谓繇善押书者此也,”“行押书”有又可谓行书。“章程书”出现于小楷草的创作阶段,与王羲之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特有的“魏晋现象”,钟繇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已无真迹,所能见到真迹十几种,主要以楷书为主。
图片
即《尚书宜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还示帖》、《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常患帖》、《白骑帖》与《长风帖》。在钟繇的用笔中,不说一个势字。书法的运动是一种运笔的过程,钟繇的“用笔”并无太多解释仅是说在“用笔”中需要下功夫。而他顺应了时代的转变。顺时势而造英雄,此乃钟繇书法不可否定之处。古质茂密,是钟繇书法的一大特色,“钟书尚翻,真书亦带分势,其用笔尚外拓,故有飞鸟賽腾之姿,所谓钟家隼尾波也。从《宜示》《力命》诸表,并出王临,不见此妙。惟《戎路表》分势多在,可以想见之。王出于钟,而易翻为曲,减去分势。”(书艺略论》)钟繇的“三体书”,“三法皆世人所善”,大部分都是信手而书,但都尚存隶意的,不完备的楷书。魏晋时期,例如曹喜和杜操等人的书迹早已失传,而张芝的书法作品现也无所存,蔡邕也无可靠书法作品流传至今。因此钟繇算是享有名誉并且有刻遵循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书家了。
图片
在书法理论上,蔡邕曾提出作书先要'先散怀抱,任情恣肆”,而钟繇的“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把蔡邕的个人书写情感的理论再推进了一步。此理论更加注重了“人”,而非“界”,人才是生命的主题,而界则是形成书法作品的可以借助的工具,这也表现了艺术就是表现人的本身。钟繇还有一句名言“每见万类,皆画象之”,书法上得书象并不等同于绘画的可以直接面对实物进行描摹,书法是相对抽象的视觉艺术,只有少数的“善学者”才可做到如此,所谓“外事造化,中得心源”,而钟繇能做的如此真可谓一个才华出众的大叔。钟繇的另一部著作为《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其原文非常简短:
图片
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擎也,补,谓之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文本虽内容简短,所要表达的内容却沉思缜密,并阐述了严肃地书法学态度,像其小惜一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此段可以看书他在笔法上心得:横平竖直,字与字,笔画与笔画之间需要有间隙,从启笔开始下一笔的链接要紧密,不可断气。而笔画的末端要善于用笔铮,笔画之间要学会力的运用。书写时候不快不慢不可拖泥带水。在通篇上不足的地方可以设法弥补,字形如果太过繁密可以选择减损。大小对称。这十二意中包含了现代书法对书写时所强调的笔画、结字、章法、布局,以及出现问题后的补救措施。早在钟繇就已经对书法美学有如此深刻地研究,十二意比蔡邕的“九势'更为丰富且全面。故《宣和书谱》这样歌颂中钟繇:“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图片
钟繇,回顾他的一生在书法上作出的贡献,可谓硕果累累战绩丰富。钟繇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化、社会都动荡的年代,不仅在政绩上做出大胆判断,深的统治者重用,更在书法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敢于变革,并创立了新体楷书。行书方面也独具一格与王羲之的妍媚之风同立在中国书法的巅峰:他在书法上得造诣以及勤学苦练的精神影响者一代代书家们:而在理论上得成就更作为个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典范,永远流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