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SCAP直通车|2022 USCAP妇科病理热点内容速递(六)——卵巢肿瘤相关研究摘要编译

 Flowers11 2022-06-20 发布于河南

2022 USCAP妇科病理热点内容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女性生殖学组提供


执笔人:宋沙沙(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李振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审校人:宁燕(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爱军(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

2022USCAP妇产科病理论文摘要中与卵巢肿瘤相关的有38篇,主要集中在卵巢上皮性肿瘤,共30篇,包括浆液性肿瘤(10篇)、黏液性肿瘤(6篇)、中肾样癌(3篇)、内膜样癌(2篇)、透明细胞癌(2篇)、浆黏液性肿瘤(1篇)及其他卵巢肿瘤(6篇),其余8篇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等。本文按照卵巢肿瘤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及其相关研究对上述论文摘要分别进行编译和介绍。

一、卵巢浆液性肿瘤

1.治疗及预后

1)摘要705:高级别卵巢癌的分子治疗靶点图谱的单中心研究

认识HGOC分子亚型对于靶向治疗策略越来越重要。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医学中心的Sachie Ikegami等搜集了32例输卵管-卵巢非子宫内膜样型卵巢癌,包括高级别浆液性癌(90.6%)、癌肉瘤(6.3%)和透明细胞癌(3.1%),分析了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状态、肿瘤突变负担(TMB)、下一代测序变异数据和(PDL-1ERPR)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所有病例MMR蛋白完整表达,微卫星稳定;大多数病例TMB较低(平均5±2.1突变/Mb)81.3%的病例出现TP53突变,21.9%发现同源重组缺陷(HRD),34.3%出现PI3K/RAS通路改变。这些变异表明至少有一个潜在的靶向基因或蛋白表达对激素/免疫治疗敏感,HGOC的分子表型特点为指导精确治疗提供了可能。

2)摘要720:化疗反应评分(CRS):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的组织学和分子相关性的单中心研究

化疗反应评分(CRS)是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OC)患者对新辅助化疗(NAC)的组织病理学反应,对预后有重要意义。HGSOC中相当高比例的患者存在BRCA1/2突变和杂合性缺失(LOH)引起的同源重组缺陷(HRD)。来自美国底特律医疗中心/韦恩州立大学的Mir Yousufuddin Ali Khan研究了45例接受铂类NAC治疗后的HGSOC患者,分析了HRDCRSLOH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与低LOH且野生型BRCA基因的患者相比较,存在高LOHBRCA1/2突变引起HRDHGSOC患者更容易发生铂类NAC治疗后的CRS 3级。此外,联合使用CRSLOH评分比单独使用更能准确地预测铂类药物的敏感性。

3)摘要759:暂时保留生育能力的BRCA胚系突变女性进行降低风险的输卵管切除术和延迟卵巢切除术:一项试点研究的病理学发现和预后

对于BRCA1/2胚系突变的女性,降低风险的输卵管切除术和延迟卵巢切除术(RRS-DO)最近受到关注,这是一种降低风险的输卵管卵巢切除术(RRSO)的替代方案,以暂时保持生育能力或延迟手术绝经期。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Joseph Rabban等搜集了22例接受RRS而没有同时进行卵巢切除术的携带BRCA1/2胚系突变的女性,并分析这些病例的病理表现和预后。结果显示:4.5%1/22)的RRS患者发现STIC,其余患者RRS术后4.7%1/21)发生卵巢HGSC4.7%1/21)发生卵巢转移性乳腺癌。其余9/19例在RRS术后中位间隔37个月后完成了卵巢切除术,病理结果显示良性。

研究表明携带BRCA1/2胚系突变的RRS-DO的患者,隐匿性STIC和盆腔HGSC的患病率与常规RRSO的患者相似。

4)摘要772:免疫生物标记物在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LGSC)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SBT)中的预后意义:一项与基因表达相关的临床病理研究

LGSCSBT是罕见的对常规化疗耐药的卵巢肿瘤。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hing Rinda Soong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数字定量的方法比较了23LGSCs139SBTs中肿瘤内CD3+/CD8+ T细胞、CD68+/CD163+巨噬细胞和FOXP3+ Treg的细胞密度,并分析了总生存期(OS)、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S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结果显示:LGSCCD3+/CD8+T细胞、CD68+/CD163+巨噬细胞、FOXP3+Treg细胞密度均高于SBT。与SBT相比,LGSC预示着更差的OSRFS。在控制了肿瘤类型、年龄、FIGO分期和ER阳性百分率后,高CD68+巨噬细胞密度是不良OS的独立预测指标。

研究表明肿瘤内高CD68+巨噬细胞密度是带有免疫相关通路上调的LGSCSBT的一个独立不良OS预后指标。这些肿瘤中的免疫环境可作为潜在研究目标,用来识别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生物标记物。

5)摘要795:在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患者中,缺乏可识别的驱动基因突变与更差的疾病特异性生存期相关

尽管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LGSC中驱动基因突变特征相对明确,但其临床意义和更大的突变谱特征尚不明确。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健康中心的Ju-Yoon Yoon统计了到目前为止最大的LGSC遗传特征队列数据:对96例卵巢LGSC进行275个以上的肿瘤抑制基因和癌基因点突变和拷贝数变化的分析。结果显示:LGSC基因图谱n=96的特征是肿瘤突变负荷低KRAS驱动基因突变最常见31/96),其次是BRAF9/96NRAS9/96)突变,LGSC中无TP53突变。研究表明LGSC中,缺乏驱动基因突变与更差的疾病特异性生存DSS相关,与患者的年龄和肿瘤分期无关(表1

2.分子生物学

1)摘要665:在输卵管-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中,NF1表达缺失率很高,并与其他有利的生物标志物相关

目前还没有针对具备同源重组修复(HR)能力的HGSC的靶向治疗方法。已有研究发现NF1的失活突变和基因组丢失与BRCA1/2基因突变呈负相关,这表明NF1可能是具备同源重组修复(HR)能力的HGSC的潜在治疗靶点。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阿尔伯塔大学的Zainab Alshamma等对596HGSC人群的组织芯片进行NF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Kaplan-Meier生存和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9/596例(14.9%HGSC检测到NF1表达缺失,9例(1.5%)出现亚克隆缺失。NF1表达缺失与PR高表达和RB1表达缺失等有利的生物标志物显著相关,与CCNE1高水平扩增/过表达的不利组合呈负相关。HGSC中有很大比例存在NF1缺失,并且与合并CCNE1改变的病例相比,NF1缺失与更长的生存期相关,这表明具备HRHGSC具有分子异质性。研究也提示NF1可能与治疗耐药性有关,需要进一步建立临床前模型来确定NF1是否为HGSC的有效治疗靶点。

2)摘要726:上皮性卵巢癌BRCA1/2及同源重组相关基因的5年通用测序;根据组织类型定向检测是否合理?

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OC)目前公认主要源自输卵管的前驱病变-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STIC)。BRCA1/2胚系致病基因突变(GPVs)是HGSOC发生的最重要原因。来自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Claire Kramer等对320HGSOC121例非HGSOC进行了BRCA1/2和同源重组(HR)相关基因的连续5年的下一代测序(NGS)。评估组织学类型、分级、p53免疫组化、基因致病性变异(PV)、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s)和野生型等位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结果显示:在HGSOC中,18%的病例中发现了BRCA1/2PV;在非HGSOC中,BRCA1/2 PV的诊断率显著较低(1.7%)。BRCA1/2致病性变异几乎只在HGSOC中被检测到,这似乎证明了采用组织类型定向进行BRCA1/2筛查的合理性;除BRCA1/2外,HR相关基因的致病性变异在非HGSOC中占很大比例,这需要进一步进行胚系和功能性HRD检测了解其在非HGSOC中的临床相关性(见表)。

3)摘要717SHHIHH蛋白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中的表达
在卵巢癌中,包括HedgehogHH)信号通路在内的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已被观察到,但HH信号通路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来自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医学院的Valentina Karin-Kujundzic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法分析了SHHIHH蛋白在37例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OC)标本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正常卵巢表面上皮细胞和正常输卵管上皮细胞相比,HGSOCSHHIHH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HH配体SHHIHH可能在HGSOC的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HH配体可能成为HGSOC的潜在治疗靶点。

4)摘要730:输卵管黏膜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和免疫逃逸,在伴有BRCA1胚系突变的卵巢HGSC发展中发挥作用
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是卵巢癌最常见和最致命的类型,输卵管分泌细胞被认为是卵巢HGSC的起源,BRCA突变是HGSC的高危因素。然而,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Wanrun Lin等对3例携带BRCA1胚系突变(BRCA1携带者,BRCA1+)的女性和3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女性(BRCA1携带者,BRCA1-)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研究。结果显示:对主要来自BRCA1+样本的19008个细胞的转录组进行研究,识别出输卵管黏膜中的5个主要细胞群,BRCA1+样本的分泌细胞中存在与肿瘤生长调控、趋化因子信号传导、抗原提呈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表现为上皮向间质转化(EMT,同时也发现了一种尚未报道的EMT分泌细胞的表型分裂,具有不同的进化终点。来自BRCA1+样本的CD8+ T细胞群出现克隆性扩增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克隆性扩增的CD8+ T细胞中,PD1表达在BRCA1+患者的输卵管黏膜中明显增加。研究表明,正常输卵管粘膜的EMT过程和免疫逃避可能代表早期事件,导致BRCA1+携带者的输卵管上皮细胞比非BRCA1+携带者更具有生长优势。

二、卵巢黏液性肿瘤

1.原发性与转移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的鉴别
摘要700卵巢原发性液性肿瘤与转移性肿卵巢背景的组织学特征
最近有学者提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T和黏液性癌MCa中缺乏富于细胞卵巢皮质背景及原始滤泡PF)可用于与转移性癌MET鉴别。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Nadia Hameed评估这一理论的实用性
该研究分析了70例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75例转移性肿瘤(MET)的组织学类型、卵巢皮质厚度、浸润模式、卵母细胞和囊性卵泡的数量以及有无膜等参数结果发现卵巢皮质厚度CCx0.3 mm和浸润模式(毁损性浸润)MET相关增厚的白膜、单侧性及膨胀性浸润模式与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POvMNs显著相关。但囊性卵泡CFs的存在与否与POvMN缺乏显著相关性(见表)。
该项研究支持卵巢富细胞皮质的缺失与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POvMNs相关的理论,但卵母细胞/囊性滤泡POvMN相关性并不显著。在临床实践中,对卵巢皮质和未受卵巢组织的大体标本取材至关重要。

2.术中冰冻诊断遇到的问题

摘要661:卵巢黏液性肿瘤常规阑尾切除术的必要性:对460例卵巢黏液性肿瘤的评估

对于术中诊断卵巢黏液性肿瘤的患者是否常规进行阑尾切除术?这一直是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Ahlam Albloshi回顾分析了460例术中(n=246)和/或常规(n=214)病理诊断为黏液性肿瘤病例。246例术中诊断卵巢黏液性肿瘤,其中82例(33%)行阑尾切除术,30例阑尾大体未见异常,卵巢肿瘤是单侧的,没有腹膜疾病,镜下观察未见黏液性肿瘤,但1例有4毫米分化良好的类癌。其余的52例(伴有腹膜疾病和/或阑尾大体异常和/或双侧卵巢肿瘤),12例有阑尾肿瘤性病变,其中10例(83%)和8例(67%)分别与阑尾大体异常和/或腹膜疾病相关。

该研究没有发现明确的证据支持冰冻切片诊断卵巢黏液性肿瘤后进行阑尾切除术可以作为一种常规手术。研究发现所有明确的阑尾黏液性肿瘤都与阑尾大体异常、腹膜疾病和/或双侧性卵巢肿瘤有关,提示只有在符合这些标准的患者中,阑尾切除术才最有可能受益。

3.生物学标记物

1)摘要758P53在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中的表达

来自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科学院的Charles Quick评估了16例伴上皮内癌(IEC)的黏液性交界性肿瘤(MBOT)和23例不伴IECMBOTp53 IHC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MBOT9%)相比,伴有IECMBOTP53突变更为常见(63%),同时80%交界性肿瘤(即缺乏IEC的区域)背景中也出现了p53突变表达,提示p53突变发生在细胞出现异型性之前。与无IEC的交界性肿瘤相比,具有IEC的肿瘤更容易发生微浸润和有更高的疾病分期。

2)摘要770卵巢黏液性肿瘤中HER2表达的临床病理特征

来自美国纽约纽约长老会/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的Marie Smithgall分析了12例卵巢黏液性癌(MOC)15例黏液性交界性肿瘤(MBT)HER2表达模式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5%MOC HER2染色3+1MBT伴上皮内癌HER2染色3+3HER2 3+MOC均为pT1a期。2pT3期的MOCHER2染色为025%的原发性MOCHER2染色较弱或不明确,增加了潜在基因扩增的可能性。MOCMBT伴上皮内癌区域出现HER2过表达,而在MBT中不表达,可能反映了肿瘤进展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卵巢粘液性肿瘤中HER2过表达的临床意义和潜在的治疗意义。

4.预后

1)摘要706:卵巢黏液性癌中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卵巢黏液性癌(OMC)普遍存在KRASTP53ERBB2基因改变。虽然组织学分级的作用尚未达成共识,但Silverberg(西尔弗伯格)分级和基于侵袭性生长模式的分级(生长模式分级,GBG)最近都被证明与生存相关,现在被国际癌症报告合作组织列为非核心报告要素。来自美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Lina Irshaid评估了OMC中普遍存在的生物标志物表达与这些分级方案以及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36OMCs中组织学分级最差的区域进行p53p16Her2免疫组化染色,其中14例进行了肿瘤下一代测序。结果显示Silverberg高分级与p53突变型表达相关,但与p16Her2表达没有相关性。p53突变、p16Her2的表达与OMC肿瘤复发、生长模式(膨胀性或损毁性浸润)无相关性。高级别的OMCs,无论是Silverberg还是GBG分级,缓解后复发的风险均增加(图1)。

2)摘要761:与畸胎瘤相关的卵巢黏液性肿瘤通常表现为低分期和总体预后良好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Preetha Ramalingam等评估了50例与畸胎瘤相关的卵巢黏液性肿瘤(MOvNTs)的临床、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发现大多数MOvNTs表现为FIGO 1期。FIGO分期和腹膜假黏液瘤的存在与不良预后并无相关性。22%的患者有癌症家族史,尤其是乳腺癌。所有FIGO I期的黏液性癌患者,无论肿瘤分级如何,均无瘤生存。

三、卵巢内膜样癌

1.摘要664p53MMRPRCTNNB1免疫组化特征与卵巢内膜样癌患者的生存率相关

为评估在没有进行POLE突变检测的独立队列中,有限的免疫组化标记物是否能达到类似的分层效应。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阿尔伯塔大学的Zainab Alshamma等对392例卵巢内膜样癌(OEC)的组织芯片进行p53PMS2MSH6PRCTNNB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单变量分析中,p53突变型、PR三层表达模式和CTNNB1胞核表达与生存率相关,而MMRd与生存率无关。无监督分层聚类产生了5个聚类,这些聚类与年龄、分期和队列调整后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的生存率相关。聚类5和聚类25年生存率差异最大,分别为96.3%70.5%。聚类5占所有病例的31.7%,其特征是普遍存在CTNNB1细胞核表达。聚类214.6%,在部分病例中以PR丢失表达和p53突变型联合为特征。提示PRCTNNB1表达情况在OEC的预后方面存在额外价值,应整合到分子分型方法中。

2.摘要677HER2在卵巢内膜样癌中的表达

来自美国加州洛杉矶雪松西奈医疗中心的Chau Bui等对48例原发卵巢内膜样癌(OEC)进行HER2免疫组化检测,采用乳腺癌标准,通过图像分析评估HER2的表达。46HER2表达阴性(评分:0);2HER2表达不明确(评分:2+),这2例患者行FISH检测,其中1HER2阳性(扩增)。研究表明原发OECHER2过表达,极少数HER2表达不明确的OEC需要FISH检测,如果存在扩增,可能成为复发或转移性疾病患者的一个有利的治疗靶点。

四、卵巢透明细胞癌

1.摘要731FIGO /Ⅱ期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MHC I类表达缺失与CD8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减少和生存期缩短相关

为评估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中MHCⅠ类、CD8PD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来自台北荣民总医院的Shih-Yao Lin等对76OCCC进行MHCⅠ类、CD8PDL1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显示:MHCⅠ类表达缺失的病例中,CD8+TILs明显减少;单因素分析MHCⅠ类表达缺失与FIGO /期患者PFS缩短显著相关,与FIGO /Ⅳ期患者无相关性。近一半的PDL1阳性的OCCC显示MHC类缺失,提示可能与抗/PD-L1治疗反应不佳有关。

2.摘要780:卵巢透明细胞癌肿瘤免疫表型和微环境的综合分析

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David Twa评估了164OCCC肿瘤细胞ARIDA1CDKN2AERBB2HNF1BIGF2BP3NAPSAPTENTP53的表达,及肿瘤微环境(TME)标记物:CD8CD20CD68FOXP3IDO1PD1PD-L1的表达,并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SS),对进展性疾病患者通过化疗复发时间(CRT)也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肿瘤标记物无监督聚类分组显示了独立于分期的3个不同的组群:(a)同时发生CDKN2AIGF2BP3TP53的改变,(b)ARIDA1伴有继发性改变,(c)很少或没有特异性改变,这些分组能够预测CRTPFSDSS临床结局。而通过TME成分的分层聚类不能预测预后。研究表明对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和TME的综合分析对于了解OCCC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特别在未来的免疫治疗中。

五、卵巢浆黏液性肿瘤

摘要776卵巢浆黏液性肿瘤分类的重新评估,包括浆黏液性癌。

卵巢浆黏液性肿瘤(SMOT)的诊断历来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与卵巢浆液性肿瘤(SOT)和胃肠型黏液性肿瘤(MOT)鉴别时。由于缺乏可重复性组织学诊断标准,最新的WHO分类去除了浆黏液性癌SMCA)这一分类,将其归入子宫内膜样癌类别中。

来自美国加州洛杉矶雪松西奈医疗中心的Abebe Teklu检索了63例诊断术语包含浆黏液型宫颈管型苗勒型的卵巢肿瘤,包括交界性肿瘤(BT48例,5例交界性肿瘤伴微小浸润,7例癌,3例伴上皮增生。对所有病例进行CK7CK20PAX8CDX2WT1ER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38例与原诊断保持一致,归类为SMOTSMOT中的癌和伴微小浸润的诊断一致率高(75%)。对于浆黏液性BT,一致率较低,为69%。子宫内膜异位症与SMOT密切相关(60%),但也在相当比例的SOTMOT中发现,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对鉴别诊断帮助有限。

该研究提出卵巢浆黏液性肿瘤(SMOT)可以从组织学上识别,包括浆黏液性癌(SMCA)。

六、卵巢中肾样癌

1.摘要690:子宫外中肾样癌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可表现为侵袭性

2.摘要691:子宫外中肾样癌:21例单一机构临床病理研究

这两篇摘要均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Elizabeth Euscher等的研究。该研究比较了21例卵巢中肾样癌(MLC)、36例卵巢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LGECA)、27例卵巢透明细胞癌(CCC)和41例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临床病理特征,描述了21例卵巢中肾样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见表)。结果显示:MLC具有多样的形态结构:腺样、乳头、裂隙状、梁状、实性、梭形细胞,罕见异源性软骨肉瘤样分化;所有病例均见局灶泡状细胞核及核沟;免疫组化阳性表达:PAX815/16GATA3 18/21TTF1 16/21CD10 10/10calretinin 7/10ER 7/20PR 5/17AR 0/1WT1 0/17。分子检测发现KRAS突变(8)NRAS突变(2)TP53突变(1)17/2181%)卵巢中肾样癌最初被误诊为其他卵巢恶性肿瘤,表明子宫外中肾样癌(EMLC)常被误诊。与子宫内膜中肾样癌比较,EMLC经常和交界性肿瘤或苗勒管型癌混合存在。超过一半的EMLC中混合其他组织学类型,两者存在临床特征的重叠。EMLC预后与临床分期及肺/肝复发相关;与LGECA相比,EMLC具有更强的侵袭性行为。EMLCER/PR表达缺失或减少,GATA3TTF1CD10/calretinin阳性,有助于诊断。EMLC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及与子宫内膜样癌有相似的基因突变提示两者有相同的发病机制。

3.摘要738:卵巢中肾样癌(MLCa)淋巴样背景的特征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Mario Marques-Piubelli采用多重免疫荧光的免疫微环境组合分析了15例卵巢MLCa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发现EMLCa具有独特的淋巴微环境,其特点是淋巴细胞总体密度低,T细胞占主导地位。低密度淋巴细胞微环境为研究EMLCa的侵袭性提供了潜在的线索。今后需要更大的队列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eMLCa免疫系统的多样性。

七、其他卵巢癌相关摘要

1.PD-L1免疫治疗

1)摘要679:卵巢癌中PD-L1 (22C3)的表达及分子改变

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Jeffrey Chang等收集138例卵巢癌PD-L1 TPS评分、肿瘤突变负荷(TMB)、杂合性丢失(LOH)及基因测序结果,分析PD-L1和各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子宫内膜样癌的PD-L1阳性率最高,各亚型之间的TMB无显著差异;PD-L1阳性和PD-L1阴性肿瘤的TMBLOH没有差异;PD-L1阳性肿瘤的PTEN突变率高于PD-L1阴性肿瘤。研究没有揭示PD-L1阳性和PD-L1阴性卵巢癌之间具有TMB和杂合性缺失的差异。PD-L1表达和PTEN突变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证实,这种相关性的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2)摘要698:接受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卵巢癌患者中PD-L1MHC Ⅰ类的表达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健康系的Laurie Griesinger30接受PD1/PD-L1免疫治疗的卵巢癌患者的治疗前组织切片进行PD-L1MHC免疫染色。肿瘤包括23高级别浆液性2透明细胞1小细胞高钙血症型,1子宫内膜样1未分化癌和2癌肉瘤。研究揭示一部分卵巢癌患者受益于抗PD1/PD-L1检查点抑制单独或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虽然所有应答者PD-L1 CPS1,但也发现了许多未能获益的病例。值得注意的是,应答者的CPS绝对值有升高的趋势,完整表达MHC I类患者的缓解率更高,两者作为卵巢癌抗PD1/PD-L1检查点抑制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尚需要大样本研究确定。

2.生物标记物

摘要797SOX17在苗勒氏管源性肿瘤中的特异性表达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Xudong Zhang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析SOX17在膀胱癌、肝癌、结肠癌、肾癌、卵巢癌和子宫癌中的分布和表达情况,其中含48例子宫内膜癌及107例卵巢肿瘤(包括93例卵巢高级别浆液性肿瘤、3例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低级别浆液性癌、3例恶性混合性苗勒肿瘤、4例透明细胞癌、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及1例黏液癌)。SOX17在卵巢肿瘤(97/10790.7%)、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正常子宫内膜(34/48, 70.8%)中呈弥漫阳性表达,提示SOX17可能是苗勒氏源性肿瘤的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

3.淋巴结评估

摘要701:卵巢癌、输卵管癌及腹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灶大小和被膜外侵犯与临床无相关性

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的Nadia Hameed等分析了124例行LN和大网膜切除的卵巢、输卵管和腹膜癌(Ov/FT/Per Ca)。结果显示高级别浆液性癌的组织类型、FIGO分期和网膜(Om)受累情况与OSPFS相关。淋巴结转移灶大小、被膜外侵犯与OSPFS均无相关性,唯一显著的预后参数是阳性淋巴结的数量。因此,尽管在Ov/FT/Per Ca的病理报告中需要描述LN状态,但不需要报告被膜外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灶的大小。

八、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1.摘要680: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及其相似肿瘤的术中冰冻评估—127例病例,重点在于潜在的诊断陷阱分析

来自新加坡总医院的Jason Chng等复习127例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及其相似肿瘤的冰冻切片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术中冰冻诊断的准确性、冰冻诊断延迟的理由及结果与冰冻诊断不符合的原因。发现延迟的最常见原因是存在高度富于细胞的上皮样或梭形细胞成分,难以与其他分化差的恶性肿瘤鉴别冰冻诊断不符原因包括:由于子宫内膜样癌中存在性索分化,过诊断了非肿瘤性间质细胞,将孤立纤维性肿瘤误为纤维瘤,忽略了细微的转移性癌细胞以及囊性成粒层细胞瘤的取材问题

2.摘要775 50岁及以上患者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中DICER1FOXL2突变状态

来自英国国家医疗服务基金会的Nairi Tchrakian等对1750岁及50岁以上的中-低分化SLCT进行基因检测,评估DICER1FOXL2的突变状态。结果显示47%9/17)的病例为FOXL2DICER1野生型,18%3/17)为DICER1突变型,其余5例(29%)为FOXL2突变型。证实在50岁及以上女性SLCT中,FOXL2突变型比DICER1突变型更多见。对于伴有FOXL2突变的SLCT病例,需要仔细检查以除外两性母细胞瘤。

3.摘要696:卵巢类固醇细胞肿瘤缺乏均匀的细胞周围网状纤维染色:通过FOXL2免疫组化染色来区分与黄素化成年型粒层细胞瘤之间的潜在陷阱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Cynthia Gasper对卵巢类固醇细胞肿瘤、非肿瘤性增、黄成年型粒层细胞瘤(AGCT黄素化增的组织切片进行网状纤维染色和FOXL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所有卵巢类固醇细胞肿瘤、非肿瘤性增生、黄AGCT和黄素化增生病变均未见均匀的胞周状纤维染色。所有类固醇细胞肿瘤FOXL2染色均为阴性,非肿瘤性增生的妊娠黄体瘤呈斑片状弱阳性;所有黄化的AGCT和黄体均为阳性(见图)。研究表明网状纤维染色不能区分卵巢类固醇细胞肿瘤或非肿瘤性增生与黄AGCTFOXL2免疫染色可用于鉴别诊断,也为其替代calretinininhibin为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一线标记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九、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1.摘要666:副肿瘤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与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相关:25例临床病理研究

来自墨西哥肿瘤医院的Isabel Alvarado-Cabrero等回顾性分析25例与卵巢肿瘤有关的抗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和肿瘤病理特征。25例女性出现癫痫发作、遗忘和精神症状。伴发卵巢肿瘤包括:成熟性畸胎瘤13例,未成熟性畸胎瘤7例,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MMGCT5例。25例患者中16例经肿瘤切除及免疫治疗后好转或完全康复。研究表明,有急性精神症状、癫痫发作和中枢低通气的年轻女性,要考虑到副肿瘤性疾病可能,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卵巢肿瘤。

2.摘要735:卵巢甲状腺肿和卵巢类癌的分子遗传学证据支持其良性本质

为探讨卵巢甲状腺肿和卵巢类癌的发病机制和分子特征,来自中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刘从容等对21例卵巢类癌和52例卵巢甲状腺肿进行了短串联重复(STR)基因分型;对58例卵巢甲状腺肿、24例卵巢类癌、2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了CD117免疫组化染色;对24例卵巢类癌和72例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进行了PAMmenin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卵巢甲状腺肿的纯合性(63.5%33/52)明显高于卵巢类癌的纯合性(28.6%6/21),特别是缺乏成熟性畸胎瘤的卵巢甲状腺肿。根据mRNA分析,识别出三个聚类。聚类1(主要是卵巢甲状腺肿)高表达胚系、卵发生期和BMP通路的代表性基因。聚类2包括15例卵巢类癌,其PAMRFX6SYT5表达上调,表明细胞起源于原始卵泡到初级卵泡的卵母细胞,并向神经内分泌谱系分化。聚类3包括4例卵巢类癌和2例卵巢甲状腺肿,纯合性占一半,包含了几乎所有阶段特异性基因的活跃转录。研究揭示卵巢类癌和卵巢甲状腺肿都起源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这些生殖细胞进入减数分裂失败,从而启动了不同的谱系分化。该研究为卵巢类癌和卵巢甲状腺肿的发育起源和分子特征提供了关键依据。

3.摘要749:来源于卵巢囊性成熟性畸胎瘤的体细胞恶性肿瘤:对新的恶性肿瘤类型及其预后的多中心研究

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Grace Neville等搜集了39例来源于卵巢囊性成熟性畸胎瘤(MCT)的体细胞恶性肿瘤病例。结果显示:体细胞恶性肿瘤发生率0.4-0.65%组织学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SCC),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皮脂腺癌,神经内分泌癌及其它罕见肿瘤;大多数病例中MCT是主要成分;然而,3例中MCT仅局灶性存在。除了1PTC1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低分期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外,其余复发或转移病例均为高分期。研究揭示了除鳞状细胞癌之外的其他罕见或新的肿瘤类型。多种组织学类型的预后不良,与高临床分期有关。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同时需要充分取材以免遗漏局灶残留的MCT,漏诊MCT来源的体细胞恶性肿瘤。

十、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1.摘要745:卵巢作为淋巴瘤的首发部位:一个具有潜在诊断挑战和治疗意义的罕见诊断

来自美国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Aysha Mubeen等搜集15例淋巴瘤累及卵巢病例,仅3例有淋巴瘤病史,其余12例术前无淋巴瘤病史,卵巢作为首发临床表现部位。7例单侧、8例双侧卵巢肿块。所有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并且大多数(14/15, 93.3%)B细胞淋巴瘤(见表)。研究发现卵巢可以是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的首发部位,意识到这问题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关键,特别是在小活检或冰冻切片诊断时,防止误诊为卵巢上皮性肿瘤或生殖细胞肿瘤。正确的术前/术中病理诊断可避免进行不必要的手术和治疗。

2.摘要751:原发性和继发性淋巴瘤累及女性生殖道:机构的最新经验

来自美国克里夫兰医疗机构的Meredith Nichols等检索出女性生殖道淋巴瘤43例,其中26例进行了切片回顾。结果显示:原发女性生殖道淋巴瘤10例,淋巴瘤累及女性生殖道14例,有2例正在等待分期所需的额外临床检测。受累部位包括:卵巢(10例)、子宫(1例)、宫颈(5例)、阴道(5例)、外阴(3例),10例累及多个女性生殖道部位。研究表明淋巴瘤很少累及女性生殖道,几乎所有淋巴瘤是B细胞淋巴瘤,并且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亚型。

(感谢宋沙沙、李振华、宁燕、刘爱军教授提供的会议前沿报道)

 作者简介


 参与整理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