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有天气炎热就特别爱出汗,动不动就大汗淋漓的情况,尤其是不耐受热环境,一热就很容易出汗,明显比周围人怕热。严重了就会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手脚心燥热,睡觉出汗,情绪容易急躁,急躁也会出汗。 中医讲:“汗为心之液”,如果流汗过多,就容易伤津耗气。 阴津亏虚,损伤体内元气,从而出现气阴两亏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同时伴随着口渴、口干的症状,上了年纪的朋友感觉会更为强烈。 进一步造成心气受损,心血瘀阻,血液也容易变粘稠,从而引发“三高”症状发生。不仅短期会影响工作,日久也会影响健康。 为什么这么怕热?天气一炎热就容易出汗呢? 实际上这种出汗和我们的肺有关,当肺由于各种外邪侵袭或者不良生活习惯受损时,就会出现肺表气虚。一旦肺气不足,卫表气虚,就容易出汗,而且动不动就容易感冒,。还容易兼有少气懒言,有气无力,容易疲倦等问题。 出汗还与我们的脾有关,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头,生精化血,血汗同源,出很多汗,体内的津液和血都会损失,因此要补回来,就要增强脾的运化吸收能力,以利于精血的化生,血汗的来源。 ![]() 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反过来,阳虚又会生外寒,而阴虚就会生内热。所谓阴虚生内热,实际上是人体津液,血液不足,水不制火的结果。正常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不生疾病,正所谓阴平阳谧,精神乃治。 今天给大家介绍两味药,一味补肺,一味补脾,还可以止汗,养阴,帮助你补虚止汗。 麦冬 麦冬入肺经,味甘,可补肺养阴,是常用的补肺阴、润肺燥的药物,气性微苦,可以坚阴,微寒可以清内热,用于阴虚导致的烦热,出汗,盗汗。内热减轻了,则畏热可缓解,肺虚好转,则皮肤控制汗液代谢的能力恢复,遇热出汗可好转。 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能够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头,脾气充足,则精血化生充足,津液充盛,有效补充出汗产生的津液匮乏。黄芪还能入肺经,能够益卫固表,用于肺气虚的及表气血的自汗,动辄出汗,以及气虚感冒,增强肌肤和毛孔的固密性,减少出汗;黄芪还有利水消肿,补气升提,脱毒外出的作用。 麦冬和黄芪配合起来,一者养肺阴,清内热,二者补肺表,固腠理,内外兼顾,清热止汗, 有效解决肺脾气虚,阴虚内热导致的畏热,出汗,天一热就出汗,以及烦热,甚至盗汗的问题。 再给大家推荐一道食疗粥,夏季常喝益处多多! 西洋参大米粥 食材:西洋参6克、麦冬3克,芦根5克,大米30克。 做法:先将麦冬、芦根水煎,去渣取汁500毫升,再加入大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西洋参共煮,粥熟后即可食用。 西洋参、麦冬、芦根,均有养阴生津之功。芦根还可以止呕,利尿,针对热病烦渴,胃热呕哕效果好。 夏季常喝这款粥,益气养阴、清热和胃、生津止渴,不仅让你整个夏天都润润的,而且元气满满,精气神十足,安心享受夏之风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