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在上海医科大学时的工作照。 1972年上海知青慰问团到周家排看望我们上海知青,当时我们周家排共有五名来自长新中学的同学。班长杨承立(后排右二)、姜树理(后排右一)、龚宝兴(后排左一)、经建国(前排左一)、作者(后排左二)。 1972年春节后与同大队知青深夜坐运货卡车从上海返回南城,途经杭州西湖。彭金新(左)、作者(右)。 1976年作者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书期间与同小组同学在校门口合影,左起:作者、王名伟、陈俊康、叶増喣、李天禧。陈俊康当时任中山医院妇产科主任,是我们妇产科的帶教老师。 1977年7月,作为毛主席遗体保存(1号工程)上海基地先进工作者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务院九办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庆功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天安门广场留影。 1978年夏,1号工程上海基地部分科研人员赴北京参观学习,在毛主席纪念堂前合影(作者后排左二)。 好友徐伟建文学素质非常好,在群內上传了多篇佳作,通过她的作品,我也跟着进入到了"新华路时光"。 很荣幸,在公众号內不但拜读了更多的佳作,而且还看到了不少小学、中学校友的身影,当年的情景又一幕幕重现在眼前,回味无穷,我很享受也很喜欢这个平台。 唐震熙特意要让我介绍一下自己,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自1993年起,20多年我一直在做病毒的核酸检测工作,对核酸有较多的接触,那就来聊聊核酸吧。 1981年作者作为帶教老师之一,与医学系学生一赴松江佘山义诊为当地农民送医送药,作者(第二排右六)。 1985年,左焕琛教授在家宴请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 左起:作者、阿诺德·沙贝尔、玛丽安·戴蒙德、左焕琛、吳俊。 阿诺德·沙贝尔教授 洛杉矶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为作者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时的导师。 玛丽安·戴蒙德教授 沙贝尓教授的夫人,伯克利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家,现代神经科学奠基人,曾对爱因斯坦的大脑组织进行了研究。 左煥琛 上海医科大学教授,左宗棠第四代孙女,农工民主党十三届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曾任上海市副市长。 作者在洛杉矶加州大学留影。 作者出席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国庆招待会。 核酸曾经是一个少有人知的生物学和医学的专用名词,现在已成了普通百姓朗朗上口的常用词。 新冠病毒肆虐全世界已经一年多了,为了能在诊断、治疗和预防排查过程中确诊或排除患者,核酸检测已经成了首选而且必须的项目。 核酸是什么?为什么核酸检测这么重要?这些都是常常被提到的问题,核酸似乎很神秘。 用专业术语解答,光搞明白一大堆专用名词,就得花费不少的时间。其实核酸并不神秘,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看得见,摸得着,並且还用得着。 既然如此,那何不就试尝着走一次平民化的道路,用白话的形式来探讨一下核酸。 通俗讲,核酸就是遗传物质,生命体的正常生长以及子孙后代得以延续,所有的信息都由核酸掌控。 大到人类扛不动的大象,小到不易被看到的蚂蚁,甚至包括肉眼根本无法看到的细菌、病毒等,无一例外,其遗传物质都一样,都是核酸。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儿用以比喻什么样的生物会繁殖什么样的后代。 生物的种类这么多,又能产生自己同种类的后代,而遗传物质都是同样的核酸,其中最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各种生物都是自己特有的核酸密码。 核酸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核酸主要存在于各种细胞的细胞核內。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细胞体形极微,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窥见。 当然也有例外,也有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细胞。其实一个鸡蛋就是一个细胞,蛋壳是个特殊的外壳,蛋壳內的薄膜是细胞膜,蛋白是细胞质,蛋黄是细胞核,产生小鸡所需要的包含着所有遗传信息的核酸就聚集在蛋黃內。 人体细胞经过染色后,可见细胞核內的核酸染色比较深,以长短不一的小条状聚集在一起,称之为染色体。人体每个细胞核內共有46条染色体,两两一对排成23对,从长到短,前22对男、女性都一样,为常染色体;男、女性的第23对不一样,称之为性染色体。 人体细胞核內的染色体,从左上至右下,按大小排列共23对,前22对男女一样为常染色体; 第23对为性染色体,女性的两条大小相同为XX,男性的两条一大一小为XY,此图为男性的染色体。 细胞复制是生命体自身的基本功能之一,随着生长,个体从小到大的填充、衰老细胞的替代以及意外创伤或手术创伤后组织修复等,都需要由新生的细胞来填补空缺,而新生细胞就是通过细胞复制所提供。 细胞复制程序开启后,首先就是核酸的复制,一倍体的23对染色体复制成两倍体的46对染色体,然后染色体一分为二,带着相应的细胞质由原有的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新细胞,由此类推直到完成整个填补工程。 产生子代,把基因传给下一代,是生命体的又一基本功能。人体的体细胞包括骨骼、肌肉、皮肤等等,所有细胞內都是23对染色体。 人体的生殖细胞与众不同,在初始阶段,与体细胞一样,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两个细胞分裂成四个细胞,其染色体的数量不变,但在最终形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时,染色体会进行減数分裂,即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內都只有23条而不是23对染色体。 减数分裂的结果保证了一旦卵子受精,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相结合融合成一个新细胞时,新细胞(受精卵)內的染色体恰好是23对,其中一半的遗传基因来自男性的精子,另一半的基因则来自女性的卵子,也就是说,孩子出生后,其体內的基因二分之一来自父亲,二分之一来自母亲。 生男生女,谁主沉浮?人类的染色体有22对是男、女同用的,第23号染色体男、女不一样,女性的两条染色体形态相同,称XX;男性的两条染色体则一大一小,称XY。 这就导致了女性生殖细胞只有一种23号染色体为X的卵子;而男性生殖细胞则有两种,一种染色体为X的精子,另一种染色体为Y的精子,两种精子各占一半。 当冲锋号响起时,数百万精子争先恐后一齐向前游,冠军只有一个,如带X的精子获第一则生女孩,反之则为男孩。 所以决定生男生女的不是女性的卵子而是男性的精子,那些重男轻女的公婆为此而歧视儿媳,实在是太错怪人了。 堂、表近亲为何不宜成亲? 人类每对同号染色体,一条的基因来自父亲,另一条的基因来自母亲,但两条同号的染色体却有着同样的功能,而往往功能健全的"好"基因会表达出来,功能有缺陷的"不太好"基因会被抑制,形成所谓"杂种优势"。 如果从父母来的基因在同一功能位置上都有缺陷,那"不太好"基因也不得不会被表达出来,子代就会呈现出或潜隐着一些遗传性疾病,尤其是精神或智力方面的疾患。 堂、表近亲有着二分之一的相同基因来源,就是三代近亲间也有四分之一的同源基因,从而造成有缺陷的同位基因的机率大增,容易给本人和家庭帶来不幸。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核酸也一样,也会老化。 人类的平均寿命已达到80岁上下,过了60岁还都觉得自己挺硬朗的,但是人类的生殖能力可沒有那么长,尤其是女性,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也就那么30多年吧。 人们常说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容易难产,那都是妇产科常说的话。 而对于决定生殖成败的核酸又是个怎样的状态,35岁对女性来说,其生殖生命已过了三分之二,也就是到了生殖中年的末段,生殖细胞在分裂复制时相对容易粘连出错,造成生殖细胞体內的染色体多一块或少一块,甚至多一条或少一条。 较典型的是第21号染色体有三条而不是正常的应该只有两条,既所谓21三体综合征,也叫小儿唐氏综合征或先天愚型。总的一句话,高龄生育要慎重。 癌症是什么?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控,造成局部组织超常增生形成肿瘤,并可转移至其他器官。 在正常人体內,散在的基因突变并不少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癌"细胞,但是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可以及时识別、抑制和清除这些变节分子,癌症就不会发生。 只有突变基因在数量上超越了免疫系统对其的控制能力,或者免疫系统遭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功能減弱,癌症就有了立足之地,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癌症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增強免疫系统功能和減少可引起基因突变的刺激,两者结合可在很大幅度上阻止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增強免疫系统功能可包括愉悦心情、合理营养以及适宜运动,其中愉悅心情能为人体提供正能量而尤为重要,对免疫系统最大的伤害就是情绪的压抑。 霉变、发芽的花生,玉米等食品中的黃曲霉素、醃制,熏腊肉类中的亚硝胺、残留在蔬菜,水果上的农药等都经证明可诱发癌症, 烟、酒精也都不是人们的好朋友,所有对健康不利的食物能少则少,能免则免。 癌症诱发因素很多,除了外因刺激外,家族遗传也占据很大一部分。 越来越多的癌症被发现与细胞內核酸特殊排列,既所谓癌症基因有关,对某个癌肿有家族史的可作基因芯片检测,如家族其他成员中也有相同基因,则可进行密切观察,以便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前两年有位美国著名影星,因其母早年患乳癌去世,经查自己也有乳癌基因,因此決定将乳房作预防性切除,以解除后顾之忧,也得到了相当多公众的支持。 人类遗传基因是代代相传的,同一家族的成员之间的基因密码会呈现出极高的相似度。通过核酸检验就可以对血源关係作出判断,既所谓亲子鉴定。 由于核酸结构极其稳定,而又具备严格的个体特异性,越来越多国家的司法机构已接受核酸鉴定作为呈堂物证。 留在作案现场的血迹、毛发、精液、烟头等都可从中提取案犯的核酸,并与嫌疑人的核酸对比,以确认或排除嫌疑人。 前不久美国警方就靠核酸系谱对比,将49年前一名少女奸杀悬案侦破,兇嫌被逮捕归案。 作者在美国退伍军人医院脑神经科工作时合影,特特莱特教授(前排左二)是科主任,同时也是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脑研所的主任,作者(第三排左一)。 基因分子生物实验室初建时的技术力量。左起:作者、安德鲁、宣仿曼、彼德。安德鲁和彼德是实验室资产共同拥有者。 接着再聊聊病毒。病毒是一类较特殊的生物体,其本身缺乏细胞结构,因此病毒不能自身复制和繁殖,必须借助于人类或其他生物体的细胞来完成病毒的复制以达到后代的延续。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与其他RNA病毒一样,新冠病毒的结构也不稳定,容易产生变异,一段时间后,新冠病毒也就会有新的变种出现。 每一种病毒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的核酸序列,只要被测的样本中含有某病毒特殊序列的核酸,那这个样本就可以被认为是该病毒的阳性样本,反之则为阴性。 病毒这么小,取样的棉签轻轻刮一下又能抓到几个病毒呢,怎么就靠仅有的几个病毒就能确诊呢,接下来的工作就得靠核酸检测了,看来好像又是另一个神奇的故事了⋯⋯ ![]() 编后记:我和锡明在长新中学一起“工作”过,他在七班,我在六班,照理是不搭界的。但那个时候,学校里有一份油印小报,是66届的学长留给我们的“遗产”。 围绕办这份小报,我们边上课,边办报,这就是所谓执行最高指示“复课闹革命”。最初经常在这份小报的“办公室”里出没的有袁晖,龚肇义,唐震熙,后来加入了樊友民,张若刚和李锡明,女同学作为通讯员有一班高维勤,还有一位就不提姓名了,据说女儿从复旦毕业现在成了文汇报的首席记者,我查了一下,真有其人。 在中学三年多时间,这份不起眼的油印小报也办了三年多,跟随我们形影不离,当我们离开校园,这份报纸就寿终正寝了。 插队落户返城后,办油印小报的人都陆陆续续先后有了联系,好像都混得不错,唯独锡明失联,其实当年69届毕业他和我去了江西南城同一个公社插队落户,好像相互还走动过一、二次,后来听说他抽调回上海读大学,于是就一直失联,但心里蛮牵挂的,毕竟有过办小报的日日夜夜…… 终于有一天,我在《新华路时光》公众号后台关注者名单中突然触及锡明的名字,一种久违的欣喜扑面而来,于是,复联了;于是,就有了上述的文章,而且自然而然的于是,解开了失联那么多年牵记心头他去向何处,生活和工作还好吗的牵挂与惦念…… ——2021-6-21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