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上海 | 这儿曾经是上海市区的老工业基地——徜徉浦西江滨的杨树浦路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从小就从长辈的口中获知, 上海东边黄浦江下游浦西段有一条杨树浦路,那儿集聚着发电厂,自来水厂,煤气厂这些与居民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的公用事业。但奇怪的是,和大多数家住沪西的市民一样,对那片土地却陌生得很。那儿和繁华优雅的西区相比,似乎是一片蛮荒之地。

直到有一天, 那儿的黄埔江上竖起一座横跨浦西浦东的杨浦大桥,杨树浦路的知名度才逐渐提高了。偶尔,我在图书馆里发现一本《百年杨浦》的画册,才知道那儿是上海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也不为过。于是,决定踏访一探究竟。

东方渔人码头改造故事

我走访这条路的时候,正逢迎接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前夕,大规模的拆迁和改造已经开始动工。“上海东方渔人码头” 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黄浦江两岸开发的核心地带,是上海浦江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配套项目之一。

其前身是建于1938年的上海中心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此次开发中将使这一地区的功能向以海洋文化和渔业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博览、科技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转型。许多西方沿海港口城市少不了“渔人码头” 之类的商贸游娱乐区域,想必上海也在努力追赶。

从这个角度看浦东陆家嘴高楼天际线, 另是一番风景,那些地标建筑都像被挪动了位置,而且建筑形状也变了。这块地方南临黄浦江岸、北抵杨树浦路,紧临北外滩区域,与陆家嘴金融区、北外滩邮轮、航运中心相衔接, 拥有700米黄浦江岸线资源。一期工程建设预计于2010年初完成。

该项目着重展现渔业在上海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商业综合体以“卧鱼”的形象出现,而商业办公综合体则以“跃鱼”的姿态体现。建成后的“渔人码头”将保持一般码头的功能,水上巴士等船只可以停靠。周边将打造“渔文化圈”,其中“渔码头”博物馆将展览各种水产标本。

沿江还要设置宽度不小于50米的公共绿带,在绿带中嵌入历史、文化、休闲、体育等功能。设置亲水平台、码头、廊道等。整个长约700米的沿江岸线,将全部作为公共岸线对公众开放,成为杨浦滨江开发的“样板段”工程,让人十分期待。

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场的故事

儿时家里就有一台有GE标志的电风扇,是夏天里唯一的奢侈品。(上海人的习惯总在电扇当中嵌入“风”字,如不这样,就是不地道的上海话了。)也算得上是第一代的老牌中外合资产品了,当今的那些塑料电风扇简直无法比。

想必国人对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场生产的这款电风扇不会陌生吧。在许多反映那个年代的电影故事片的场景里都出现过,而对“GE”的产品标志,就更熟悉了。

1902年4月, 有一位名叫马易尔的丹麦青年放弃了原有的工作,千里迢迢只身来沪,一践淘金之梦。1915年马易尔与美国奇异电器公司(即美国国际通用电气公司,用GE商标)接上关系,成为这家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自然也是一家美商企业了。马易尔知道上海工业近代化的势头会很快到来,到时候需要建造大量的工业厂房,因此他不仅进口电器元件,也大量进口建筑工业产品,如钢窗、瓦块等,后来果然获利丰厚。    

在上海的外国侨民中,马易尔无疑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了。慎昌洋行的业务范围遍布各种产品,然而雄心勃勃的马易尔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推销商,又开始向制造业进军。他发现,中国的劳力廉价又可靠,大量的外来人口聚居在上海边缘地区,在中国本土上开设修理、装配、制造工厂,就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当时杨树浦一带地广人稀,十分荒凉,但滨临黄浦江,适合建造码头堆栈。于是,他花18万美金在铜梁路86号(现杨树浦路2200号)买下了26亩地基,沿路盖起了一些棚棚作货栈,一些外国进上海的货船,为躲避海关关税,不等驰到十六铺,就提早在杨树浦路一带卸货,慎昌洋行的堆栈很受客户的欢迎。不久,他又拆毁棚棚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的大货栈,并安装了黄浦江第一部支架伸向江面的20吨行车。

1921年马易尔扩建了杨树浦工场,将工场改造为工厂,实际上成为慎昌洋行的子公司,有人称之为“机器厂”。这个厂最初只修理和装配进口机器,后来承接加工各种钢体产品,上海许多高楼使用的钢窗,就是慎昌洋行机器厂出品。以后又很快发展到制造 8尺车床、龙门刨床、电风扇等。刻有慎昌商标和GE商标的产品不仅倾销中国,还远销东南亚和非洲等地,马易尔说:“我们决不能让中国人对我们的产品感到失望。”慎昌洋行业务发展迅速,资本从1915年的35万美金,骤增到1921年的500万美金。短短6年时间里,慎昌洋行的资本增长了14倍之多,资本积累平均每年71%左右。

上海船厂浦西分厂由来

上海开埠后,航运业日益发展,沿江岸线长达15.5公里的杨浦区的船舶工业也相应兴起。区境最早出现的为1896年由英商开办的和丰船厂。上世纪初,黄浦江疏浚,巨轮可直驶市中心,两岸码头仓库日增,船舶工业有了更大的发展。1936年开始,先后开办了由爱国实业家杨俊生独自创办的大中华造船厂、英商马勒造船厂和英联船厂。英联船厂拥有船坞4座,占全市7座的半数以上,垄断了修船业务。大中华造船厂,先后建造了在长江核内河航行的长风、大达、民享、民俗等十余艘客货轮。其中大达轮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客货轮。

上海解放后,政府先后征用马勒造船厂,改名为沪东造船厂;征用和丰船厂,改名为海军某厂;征用英联船厂,改名为上海船厂浦西分厂;中华造船厂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

沪东造船厂和中华造船厂已列入全国九大船厂之中,技术力量和设备均占全国同行之冠,上海渔轮厂从以修船为主发展到以造船为主,是全国水产系统最大的渔船修造企业。杨浦区境内的诸船厂在上海新一轮经济建设中,即发挥了上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并力图再创新高。但历史走到今天,往昔的辉煌也难逃被拆迁改造的命运了。

天章记录纸厂的历史

杨浦区是上海近代印刷工业发祥地。1882年,曹子撝、曹子俊、郑观应等筹措15.57万两白银,意在创办中国机器造纸企业,遂将计划书递呈北洋大臣李鸿章得核准后,择上海杨树浦路408号处建厂,即上海机器造纸局, 系中国第一家华裔开办的造纸企业,该企业主要设备有多烘缸长网造纸机一台, 烘缸8只,系英国莱司城厄姆浮士顿公司1877年出品。1915年,刘柏森组办了该厂而后买进,更名宝源纸厂。

1920年,他又以82万两向日商三菱公司购得华章造纸厂,定名宝源纸厂东厂,原杨树浦路厂即为宝源纸厂西厂。1925年,又定名天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其子刘孟靖与日本人合作,一度更名“天章长记纸厂”。1947年,国民党政府赎回该厂。解放后收归国有,定名天章造纸厂。1981年,天章造纸厂与上海记录纸厂合并,正式挂牌天章记录纸厂。天章记录纸厂为全国第一家和最大的生产仪表记录纸、电子打印纸的厂家。

早年的怡和纱厂

1894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相继在境内投资建立纱厂。首建于该区境内的纱厂系怡和洋行创办于1896年的怡和纱厂,它同时也是外资在上海开办的最早的工厂。投资50万两白银,拥有纱锭5万枚。生产的“兰龙牌”棉纱颇有声誉。

怡和纱厂之后,英商又续建了杨树浦纱厂及公益纱厂,至1921年三厂合并组成了怡和纺织公司。解放初,一度更名“上海裕华棉毛麻纺织厂”,1964年,裕华厂的原老怡和纱厂部分更名为“上海第五毛纺织厂”。

怡和纱厂的建筑,始于1896年,系“马海洋行”设计,座落于杨树浦路670号内。建筑占地面积为1.27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主要由工厂、空压站及仓库、废纺车间、大班住宅组成, 现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怡和纱厂大班住宅系一幢砖木结构的英式乡村式别墅。由坡屋顶加鹅卵石墙面,南立面单方有外廊结构。

杨树浦水厂的故事

这是整条路上最出彩的地方。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国伦敦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次年在黄浦江边建造了自来水厂。水厂设址于杨树浦路830号,由英国设计师哈特设计, 开工于1881年,两年后竣工。

1883年6月29日,时任北洋通商务大臣的李鸿章拧开阀门开闸放水,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

20世纪30年代,该水厂不断扩建,占地面积增加了三倍,成为远东第一大水厂,现为杨树浦水厂。

厂内各类建筑的总面积达1.28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朝向各异。建筑的外形为英国传统城堡形式,承重墙用清水砖墙,嵌以红砖腰线,周围墙身压顶雉堞缺口,雉堞的压顶及窗框、腰线等均用水泥粉出凸线,墙面转折交界处为水泥隅石形状,如同一座中古时代的英国城堡,尤其是那些装饰性元素,使这座建筑成了沪上工业厂房中的异数。

这些建筑现用作厂房和办公楼,保存完好。该厂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城堡式厂房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这座出自英伦设计师之手,又由英国休斯顿公司督建的现代化工业建筑所在,以华美庄严与先进优异并举。

当年为确立上海的自来水业的质量安全,浦江的水质调查报告由工部局卫生专员,送往英国伦敦检验。水厂的技术部门旧照,从陈设到布局,无不英商风范。

折臂断腕的转型壮举

上海化工厂现科技工业园位于杨树浦路1578号,前身为日商明治制糖株式会社,始建于1924年,原上海制糖企业。1964年成为国民政府中央化工厂上海分厂。解放后更名上海化工厂。现在则转型为有机新材料科技产业园。

上海锅炉厂

1915年欧战爆发后, 美国摩根财团在沪扩资给慎昌带来了商机。慎昌获得了摩根下属奇异电气公司产品的中国独家经销合同,使其很快在上海圆明园路盖起了慎昌大楼,随后又成为摩根集团在华开拓的子公司的“孙子”公司,开始了自己在上海的直接工业投资。

1921年慎昌洋行在杨树浦路2200号(现在场区),选址22万平方米,建成了美商慎昌洋行杨树浦工场,开始生产电风扇、电冰箱、手表等金属构件。1950年又在杨树浦路1900号建设起西厂区。

1953年该厂为国营上海锅炉厂。解放前,我国工业基础薄弱,锅炉制造业尤为弱小。从1865年清政府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兼营船舶锅炉修造业务起至1949年,整个中国只有几家从事修配仿造的小型锅炉铁工厂。

这些厂几乎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制造锅炉的图纸、工艺,产品全靠人工敲打制造,造出的产品是烧开水的“炮仗锅炉”,最大蒸发量不过一吨。且电站锅炉都是整台从国外进口的。 

新中国成立后,这儿从零开始,在白纸上描绘我国电站设备制造事业的蓝图。

1954年,引进了捷克配6000 千瓦发电机组的40t/h电站锅炉技术。在捷克专家的帮助下, 1955年6月,试制成功了40吨中压锅炉, 与上海汽轮机厂、 上海电机厂制成的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配套,制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套自行制造的火力发电设备。

通过第一台配6000千瓦发电机组锅炉的试制,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锅炉设计制造技术人员,开始迈出锅炉设计的第一步。至1957年,这儿已形成一支有几十名设计制造人员的队伍,设计制造了一系列中压锅炉。

1958年8月, 又设计制造了120t/h中压锅炉。1960年前后, 设计制造了配5万千瓦的220t/h高压直流锅炉,标志着我国电站锅炉开始向高参数大容量方向的发展。

1968年起,先后设计制造完成了配12.5万千瓦机组的400t/h超高压再热锅炉,配30万千瓦机组的935t/h亚临界中间再热双炉膛直流锅炉。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完成的。

现在的上海锅炉厂成为有限公司,搬到上海闵行华宁路250号再创辉煌。

上海第九棉纺织厂和新一棉

它的前身是日商开设的上海纺织株式会社。最初于光绪二十八年由日人向华商晋裕纱厂投资50万两银子合并组成上海纺织公司,1908年投资100万两于英商三泰纱厂,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至民国9年继承该公司一切资产负债改称上海纺织株式会社(简称“上海纺”),资本增至上海规银400万两,至民国28年增资达2500万日元。至民国29年“上海纺”先后在沪增设工场3个,成为解放后的九棉、十五棉和十六棉。

我在网上寻找国棉九厂的资料,几乎无迹可寻。却发现了它的破产文书:

上海第九棉纺织厂破产文书 

发布时间:2007-9-24  

本院根据债务人 上海第九棉纺织厂  宣告破产的申请,已于2007年5月17日决定受理,同年5月22日本院依法裁定宣告该厂破产,并于同日成立上海第九棉纺织厂破产清算组。2007年6月1日,本院决定指定该破产清算组为上海第九棉纺织厂破产管理人。上海第九棉纺织厂的债权人应自本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海第九棉纺织厂破产管理人申报债权(该管理人处理事务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隆昌路55号,邮编:200090,联系人:施连康、陆丽萍,联系电话:65181507),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申报债权的债权人还应提交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和个人身份证明。上海第九棉纺织厂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破产管理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定于2007年7月20日上午9时在上海市杨浦区河间路29号(本院法庭)召开。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

上海制皂厂

记的几年前,当杨树浦路上的这幢白色的知识产权园和国家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刚落成,看到报上的报道,曾经来过此地。当时,并不知道这条马路的底细,只是匆匆的来去而已。

现在,我才知晓这儿就是上海制皂厂。童年时代夏天洗澡用的紫色的“药水肥皂”就是这里的“知名品牌”之一。

这儿最早是上世纪初筹建成立的英商中国肥皂有限公司,由英国著名的肥皂托拉斯联合利华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

早在十九世纪60年代起,利华公司的北忌、祥茂等牌肥皂就运销中国。1923年,在原黄浦滩路18号组建中国肥皂公司事务所,并在杨树浦路建造肥皂厂,1925年竣工投产。

在厂区还添设了木箱、印刷、精制甘油车间,1931年增设力士香皂车间,1935年又建成白脱油车间。该公司在抗战以前,年产肥皂25000吨、甘油1080吨,该厂肥皂的销量已经占了上海肥皂销量的1/2,成为远东最大的肥皂公司。

1949年解放以后,企业改为国营,更名为华东工业部中国肥皂公司。后更名为上海制皂厂。门卫看似森严,但守着的是一座空厂房。听传达室的师傅介绍,工厂已经搬到普陀区的新厂房,这儿已经废弃,等待拆除改造。

    大门边上的这个石狮,看似不愿离开,想要见证这儿早期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和今天即将的转型。

杨树浦煤气厂

上海是我国最早使用煤气的城市。自1843年上海开埠后,外国商人纷纷来沪投资设厂,城市逐步发展,经济日益繁荣。1865年,上海第一家煤气厂在苏州河畔建成。同年11月即开始向公共租借供应煤气并用于照明。繁荣的南京路开始启用煤气灯照明,从而取代了早期的煤气灯,使道路面貌焕然一新,上海公用事业由此开始。

至1929年,上海城市煤气供应量已超出2000万立方米,急需扩大生产,原苏州河畔的煤气厂,因苏州河航道狭窄,船舶拥挤,运输能力受到限制英商逐选中黄浦江边建煤气厂。

杨树浦煤气厂始建于1932年,两年后建成投产。工厂设有当时先进的连续直立式伍特型炭化生产工艺,筹建82英寸规格的1组30孔核增热水煤气炉两座,机械除焦油、初苯、脱硫等净化回收装置,蒸汽核电动煤气排送,压送机及储气柜等。  

杨树浦煤气厂建成时日产煤气11.3万立方米,包括水煤气5.67万立方米,占全市煤气消费量的80%。该厂的办公楼、储气柜等建筑定位“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为 “ 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 ”。

杨树浦发电厂

杨浦发电厂前身是建于1882年的英商上海电光公司。上海电光公司是中国第一家电气公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发电厂之一,1893年被工部局收购,并与1911年筹建新厂,1913年建成运行发电,到1923年已成为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厂区内的大烟囱将浦江岸边的天际线飙升到近105米,成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建筑,上海工业时代的象征。1929年美商摩根集团以8100万两白银收购了杨树浦发电厂,改称上海电力公司。

在工厂大门不远处,见一半身胸像的雕塑。立即醒悟,这里应该是革命烈士王孝和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

他1941年加入共产党,年仅17岁。是年底,他投考邮局和上海电力公司,两处都被录取,党组织考虑上电是动力部门,需要加强力量,于是他于1943年1月进杨树浦发电厂发电管理室当抄表员。

1945年1月,上电爆发大罢工,坚持了9天8夜,他始终积极参加,赢得工人们的信任和拥护,当选为上电工会杨树浦发电厂支会干事,分工负责工会的文化、组织和文书等工作。

由于叛徒的告密,国1948年4月21日清晨,王孝和等人被警备大队逮捕。王孝和在牢房里备受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6月28日,国民党上海高等特种刑事法庭宣判王孝和死刑。听到宣判结果后,王孝和表现得异常平静。1948年9月30日,王孝和被押解到特刑庭,听完宣读“执行命令”后,王孝和从容自如,面不改色。随后王孝和向记者们揭露了国民党蛮不讲理、乱杀无辜的罪恶行径,并当场表示不承认法庭的判决,不在判决书上捺手印,还把法警端上的掺有麻醉剂的白酒打翻在地,就义时非常壮烈。

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的转型

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的前身叫裕丰纱厂,系日商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在上海早期开办的纱厂。

该日商机构1914年择地杨树浦路2866号为建厂基地,由平野勇造设计,1922年动工建厂,至1935年全部竣工。

所生产著名的“龙头细布” 驰名中外,棉纱线用的是仙桃牌商标,同样享誉业界。解放后裕丰归政府所有,更名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又成为全国第一家批量生产棉型腈纶针织纱的企业。1989年批准为国家一级企业。

这儿,不仅以生产“龙头细布”出名,更以文革中出了“四人帮”之一的王洪文,被誉为所谓的”红色堡垒“而名噪一时。

如今,这家被一条杨树浦路分成南北两个厂区的国营大厂家也在转型的改造之中。昨天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烟云……

当年裕丰纱厂的职员宿舍

这片老洋房最初是裕丰纱厂的职员宿舍。资料显示,裕丰纱厂系日商大阪东洋株式会社在上海早期开办的纱厂。该日商机构1914年择地杨树浦路2866号为建厂基地,由平野勇造设计。1922年动工建厂,至1935年全部竣工。又在杨树浦路3061号的地基修建了这一片宿舍区。

裕丰纱厂的职员宿舍系二十世纪初时兴的西式花园住宅。住宅内部结构宽敞,每一套房子都有一个独立的院落。

照片中的那位大妈告诉我,以前这里住的都是裕丰纱厂的高级职员和工程师,每户人家住一套小洋楼。门前小花园都种了日本樱花。

我去拍照的时候真是樱花盛开的时候,粉红色的花朵在这片老洋房的衬托下,显得十分美丽。大妈告诉我,她家种的中国牡丹开的花更亮丽,并非常热情一定要带我去见识一下。

果然,真如这位大妈所说的那样,我请大妈站在花旁留个影,她欣然同意了……

未来的国际时尚中心


围绕将上海打造成继纽约之后的“第六时尚之都”的目标,纺控集团与上海工业发展咨询有限公司(SIDC)等各方沟通,并通过市场调研,明确将杨树浦路原第十七棉纺织厂基地定位“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该中心将由时尚创意、品牌体验、时尚文化、时尚配套、时尚生活和主题炫动六大主题区域构成。

如果不痛下决心让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腾飞,上海将痛失发展良机,甚至引发社会震荡,改革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上海就是在这样的思索中开始了纺织人“壮士断腕”的第二次创业。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常青教授,对“东外滩”工业文明遗产保护提出自己的构想。

他认为第十七棉纺厂整体改造应体现上海纺织文化的内涵,应利用其钢结构锯齿形屋顶空间改造为专业图书馆与展览馆。保留钢结构屋架,部分屋面改用太阳能采光板,形成独具特色室内庭院;新的室内庭院与原有的室外广场一起,打破室内与室外的界限,提供丰富的空间经验。利用较为高敞的工厂空间,增设夹层,适应新的功能需要。

并充分利用原杨树浦煤气厂及煤厂的工业遗存物作为能源科技公园的主题景观,储油罐可作为新的展示、聚会空间;保留的运输带穿行于或疏朗或浓密的森林中,成为新的到达江岸的方式。新建波浪形的景观桥成为能源科技公园的主轴,将一系列主体庭园组织在一起。

并提出煤气储气罐改造设计,使用钢结构将外壁顶升,恢复原有外观及原高度,内部通过新建的玻璃穹隆顶采光。方案一:圆形中庭突出了煤气罐这一工业构筑物独特的空间形式,围绕中庭的是一系列展览、娱乐、餐饮空间,这一历史纪念物将再生为青年人喜爱的时尚之地。

北外滩艺术区改造

北外滩艺术区位于杨浦区树浦路2361号,原为上海市纺织物资仓库, 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层高4.5米——8米。主要吸引以经营或创作当代艺术为目的的优秀画廊和艺术工作室, 它即将成为上海第一个优秀的当代艺术精品区。目前艺术区已有上海艺博画廊、亦安画廊、意大利FYR画廊、韩国雅兰雅艺术工作室、大院画廊及多个艺术家工作室。

在艺术区的周边有上海知识产权园,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登昆艳设计),上海市版权局和正在筹建的上海月牙弯豪华游艇码头。我从网上还查到,这儿的租金确实比起其他创意园区要便宜得多,每平方米1.5元人民币。入住艺术园区的两位德国画家告诉我,对门的“艺博画廊”更有名气,值得一看。

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区

初春的午后,随意地闯入了这个宁静得只剩鸟鸣的空间——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区。一直都想来。作为一个上海土著,感念台湾设计师登琨艳先生重新赋予上海老旧工业建筑新的生命。

这里原叫上海锅炉厂,不知什么时候改成电站辅机厂的。但看资料,这家1923年美国GE电子在亚洲投资最大的电子工厂当时就叫上海电站辅机厂。这里的历史变迁大概只有厂里的老工人才知道。

厂区的布局并不规律,但每一处的整修都看得出登先生对原建筑的一种尊重。红柱琉璃顶的亭子上,一只饱经沧桑的仙鹤独立寒秋。一些竹竿横七竖八地搭在树上。吊在竹竿上的是一只只竹篮,一蓬蓬的文竹从上面横曳下来。斑驳的招牌上“锻热分厂”几个字提醒我们这里曾是喧闹滚烫的车间。

从梁架,到屋顶,到门窗,都是钢铁材质的。夕阳斜照进钢窗,把人的影子拖得很长很长。这边厢是白色铁皮上红色的宋体“确保安全生产,制止违章操作”,那边却是几只玻璃展柜,好像刚举办过什么时尚展览。犹如一块没有擦干净的黑板,物理教师的“布朗运动”还没擦掉,历史教师的“春秋五霸”又写了上去。两堂课,两种笔迹,两个时代,在这里重叠着。喜欢这种历史的重叠感,喜欢这种比较,喜欢这种反差。

2004年,同济的常青教授等人,为东外滩的整体空间做了一个很COOL的设计:“杨浦森林”、“能源科技公园”、“工业历史博物馆”……现在这些设计虽然绝大多数并没有实现,但是杨树浦保留下来的那些工业遗迹,依旧是让人震撼的,等到世博会开张,游客来上海,老外滩、东方明珠,已经不够震撼不够刺激了。人们逛完了平地而起的世博园,再来看看这些蕴含了上海独特工业记忆的遗迹,一定会由衷地感叹这个城市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上海电站辅机厂,台湾著名设计师登琨艳对它的设计改造是让人惊艳的,青砖、灰瓦、钢板……是对历史的尊重与融合。在这里,看到的是历史,品味到的是时尚。“东外滩”,是城市新的起点。

 坐在咖啡工厂的二楼玻璃棚里,又不由心生感动。其中的几块玻璃不知为何并不一般齐,是往里倾斜的。细察之下,原来是为了避让窗外的几棵树。

出来走到门口时看见工人正在那里铺砖。一问之下,那些砖是从苏州运来的旧砖,又想起登先生的那句话:“把别人拆掉的拿来用是出于文化保护”。再一次在心里向他致敬。  

这既是对登先生的致敬,又是对老厂房的致敬,也是向曾在这里奉献了他们一生的男工和女工们的致敬!

编后记:此文写于2009年初春,许多转型改造项目都只是规划或初步的蓝图,在马上即将举办的2010年世博到来之际,整个转型规划是不可能实现的。十几年前我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这本《行走上海》的真实现状,为后人留下一份难得的档案。十几年后的今天,无论谁在面对改造得如此美丽的景观后,再来翻看这些记录,我想只要上海人都会发出“ 听山河把春风酿成千言万语, 吹过旧人故里 ” 的那份由衷的赞叹的……

推荐《行走上海》系列文章阅读

行走上海 | 这儿曾经是上海市区的老工业基地——徜徉浦西江滨的杨树浦路

行走上海 | 国之瑰宝 母仪天下——参观宋庆龄故居

行走上海 | 摩登烟云的百年长阳路

行走上海 | 华林园里千花放,愿将申江散曼陀——寒冬漫步千年古镇龙华

行走上海 | 寻找当年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挪亚方舟

行走上海 | 春风十里不如你,在鲁迅公园散步

行走上海 | 记忆土山湾,徜徉在从乡野到文化重镇蜕变的路上

行走上海 | 从百草园到且介亭, 朝花夕拾山阴路

行走上海 | 华山路——我从昨天的记忆中走来……

行走上海 | 重走JESSFIELD, 今天的万航渡路

行走上海 | 昨天,去了常德路张爱玲曾经住过的地方

行走上海 | 思南路:一条以法国作曲家命名的马路

行走上海 | 在重庆南路寻找旧上海留下的痕迹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