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浦路老洋房和纱厂往事

 cxag 2019-06-13
存在了117年的老洋房

江浦路上有一座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的老洋房,位于江浦路104弄,总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这是一幢建筑风格鲜明的砖木结构阁楼,当时共建造了28幢,现在仅存一幢。

这座建筑带有明显的英式风格,各单元外廊连通,外墙清水红砖砌筑,嵌缝细腻,装饰柱与铸铁栏杆图案相互呼应,立面装饰线脚清晰,错落有致的老虎窗、连续弧形的拱券和白色的壁柱雕饰充满了异域风情,室内精美的木楼梯雕花、浑厚大气的铸铁壁炉和碎花纹绿玻璃镶嵌的门窗无不散发着浓厚的老洋房气息。

2017年4月21日,江浦路104弄住宅正式被上海市杨浦区列为文物保护点。

去年年底,因为这座老房子位于江浦路越江隧道新建工程浦西岸上明挖段正上方,是实施隧道工程的一个关键节点——它南邻杨树浦路,西邻江浦路,地理位置特殊,隧道自杨树浦路进入江浦路就必须从它下方转弯通过,难以避让,于是决定对它采用“平移+回迁”的方案进行保护。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座拥有117年历史的文物保护建筑,被分成四座单体向东平移,总平移行程约235米。在隧道工程完成后,它将回迁至原址。

当年的纱厂职员宿舍

杨树浦路江浦路的这幢老房子建造的时候,杨浦一带已经是纱厂林立,中国的纺织工业就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俯瞰江浦路104弄老洋房

1902年,日商三井洋行收购了国人黄佐卿创办的裕晋纱厂,更名为上海纱厂,同年在这里建造了英式花园里弄房屋28幢,供日商高级职员居住。

黄佐卿

黄佐卿,浙江湖州人,早先为生丝出口经营商,清光绪七年(1881年),在上海北苏州河沿岸筹建公和永缫丝厂(又称祥记丝厂),是中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丝厂。他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上创出声誉,打开销路。之后,他又在杨树浦路购地43亩,建成新祥记丝厂;1894年建成裕晋棉纺厂。而在将裕晋纱厂卖于日商后,黄佐卿劳累过度心力交瘁,不幸染上霍乱,病逝于上海。

住在江浦路104弄

一位老上海回忆了当年住在江浦路104弄的经历。1991年,他家搬入江浦路这条弄堂纯属偶然,当时老房子动迁,需要自己解决“过渡房”,经父母单位与房管所协调,拨出一套三楼的房子供他家临时借住。

搬进这幢房子时心情相当激动,红色墙砖、石膏吊顶、厚实的楼梯和木门,以及房间里的壁炉,处处都散发着神秘的魅力。但在面临柴米油盐时,就发现不是那么美好了。一栋房子分了四家,三楼没有独立的煤卫,要和二楼人家合用。煤气的事情好解决,定期骑自行车到齐齐哈尔路搬液化石油气罐,烧饭的问题解决了。但和之前家里独门独户的居住条件相比,到了这里要和邻居分享公共设施,一下不大能适应。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江浦路毕竟留给他很多美好的回忆。祖母在这里过了八十大寿,宽敞的走廊里摆了两只大圆桌,来了很多亲戚朋友,老人可开心了。


1994年搬离江浦路以后,二十多年没有回来过,在听说老洋房平移的消息后,他特地回到这里,还能找到些当年的影子。

上海纺织业的兴起

江浦路上这幢老房子可以说是上海纺织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上海近代工业由纺织业兴起并兴旺。开埠以后,英国人开始在这里自由经商,其中最热门的两个产业就是造船厂和纺织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鸿章在上海创立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工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早期的民族工业也是从纺织业开始兴起。

上海机器织布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资纺织工业迅速发展,日商纱厂竞相开设。1922年,上海有棉纺锭175万枚,其中华资77万枚、日资72万枚,英资26万枚。针织、巾被、毛纺织、印染、丝绸、线带等厂相继出现,形成上海纺织工业的初步规模。

上海机器织布局地处杨树浦路87号,即今上海电站辅机厂西厂和上海第四碾米厂所在地。这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机器纺织厂。大门设在今宁国路口;西侧为帐房、幕友、司事等办公地;东侧是主厂房。当时有美国制纺纱锭3500枚,英国制织布机530台,规模甚大。

由英国纺织机械制造商道白生和巴洛公司制造的纺织机,原为三新纱厂所有,后被荣氏申新纺织公司收购

1893年10月19日因遭火灾,全厂焚毁。同年十一月,盛宣怀与聂缉椝负责建新厂,并改名华盛纺织总厂,以后又先后改名为集成纱厂、又新纱厂和三新纱厂。民国20年(1931年)成为荣氏产业,迁至澳门路150号,建造新厂房,并更名申新纺织第九厂(今上棉二十二厂)。

杨树浦路上还有不少纺织厂——

上海第五毛纺织厂

前身系英商怡和纺织有限公司怡和纱厂。1894年英商怡和洋行运纱锭2万余枚来华设厂,被中国海关扣留。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允许外商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翌年,英商怡和洋行集资150万两白银(其中华籍股100万两)择地杨树浦路670号建厂。这是英商在华开办的第一家纱厂。

在建中的新怡和纱厂


1921年3月,该厂与同属怡和洋行的杨树浦纱厂、公益纱厂合并成为怡和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资本为600万两白银,经营棉、麻、毛纺织品业务。

上海国棉九厂

杨树浦路2086号是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旧址,建筑靠近临青路口,南侧是黄浦江边,解放后为上海国棉九厂办公楼,现在为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所有。

至民国26年8月(1937年),以日商的纺织企业占绝对优势,仅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就有6家工厂。上海国棉九厂是上海第九棉纺织厂的俗称,建于1895年,曾是上海老牌的大型纺织企业。

辛苦劳作的纺织女工

在上海纺织业里不能不提到的是纺织女工这一曾经数量非常庞大的群体。在最辉煌的年代,从业人员达到了50多万。

一位作者提到,当年他的母亲出生在扬州,家里以弹棉花为业,1925年全家到上海谋生,就在纱厂和纺织厂十分集中的杨浦临青路贫民区租了一间带阁楼的房子,栖下身来。母亲的三个姐姐都在裕丰纱厂做工人。外婆则在裕丰纱厂的工房里给女工们烧饭。

裕丰纺织株式会社遗址


1932年,13岁的母亲虚报了两岁就到裕丰纱厂去做童工。先是学徒,当下手,干粗活,没一年就被调到细纱车间当工人。细沙工是个细活,整理、牵伸、加捻和成形都要用心去做,所以工资比其他车间稍高些,干得好,一月能挣十多元钱。但车间湿度很大,温度也不低,干活是一刻不得停,根本坐不下来休息,收工时经常是全身湿透。

那几十年正是纺织业发展迅速的时期。现今的老一辈上海人里,少不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纺织厂工作的。

粗纱车间挡车工的工作场景

1968年秋,上海第三十一棉纺织厂接收了一批统一分配进厂的中学毕业生共760人。他们是1966、1967届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年龄在18至20岁左右。

三十一棉的前身是1958年挂牌的公私合营上海杨浦棉纺织印染厂,它由三家华资纱厂(申新五厂、申新六厂、荣丰二厂)合并而成。对于1968年被统一分配到三十一棉的“老三届”中学生来说,她们对棉纺织厂是完全陌生的,进厂成为她们人生的重大转折。

女工是纱厂一线工人,工种主要有挡车工、落纱工。挡车工的工作是个人分片巡回操作,在持续行走中查看高速运转的纱锭或织机,快速处理故障。当班时的挡车工思想必须高度集中,手眼并用,快速完成操作,每天的工作极为疲劳。

棉纺厂的精梳车间


当班时,机器一般持续运转,挡车工的吃饭、上厕所都受到限制,只能轮换去,人手紧张时难免会顾不上。车间里的一切生产设施都是根据产品生产的需要设置:恒温、恒湿、通风、采光。挡车工的巡回操作伴随机器运转的声响节奏,按规定的巡回路线、步速,完成规定的操作动作。

机械噪音的影响也很大。车间工作环境噪声很大,相距一米说话就听不清,只好做手势,吹哨子。长期嘈杂的工作环境使噪音性耳聋成为纺织女工的常见病。

1968年8月进厂的新工人上岗工资标准为36元。当时轮转班的中、夜班都没有津贴。

一位纺织女工回忆:“为了好好上班,我在厂里的宿舍(不收费)住了八九年。当时一间大房间住20人,两层铁床,我睡上铺。整天像个机器人,上班、吃饭、睡觉。当时我每月给家里20元,自己买饭菜票约10元,吃得很省。轮到做夜班,下班后就回宿舍睡觉,到下午四五点时吃个馒头,半夜吃碗面,或者饭加卷心菜、猪油渣汤(3分钱),总是觉得吃不饱。”

尽管如此,尽管辛劳一生,当许多人离开工厂的时候,还是对那里充满感情,那种与同事像姐妹一样日夜相伴的情谊,现在也是不多见了。

(综合:《重游江浦路104弄老洋房》作者 老周,《纺织女工与上海工运 ——母亲的青年时代》作者 史啸虎,《致青春:纺织女工是怎样炼成的》作者 罗苏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