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与编辑 | 莲为女杰 影映世事——彭小莲印象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

彭小莲(1953-2019)导演祖籍湖南茶陵县彭家祠、生于上海,其父彭柏山是上世纪30年代“左联作家”,曾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母亲是一位从事近十年新闻工作的传奇女报人。1969年到江西插队,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导演工作。执导电影《犬杀》《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上海伦巴》等。著有《他们的岁月》《电影,另一种生活的可能》等。

她,留在了这片热爱的土地上

彭小莲导演的纪念像位于上海福寿园钟灵苑,纪念像由不同颜色的二块花岗岩镶嵌而成,寓意彭小莲导演坚毅、豪放洒脱的个性。黑色石碑上采用影雕工艺,刻画着彭小莲导演的淡淡微笑,碑石上的莲花浮雕,既表达了对彭导的思念,更体现了彭导坚贞、高洁的品格。

彭小莲导演在·上海福寿园墓地的墓碑纪念像。

福寿园彭小莲墓地,著名学者锺叔河题词:

希腊天神界,吾崇雅典娜,

生于父头脑,智慧首推她,

手挥戈是笔,横扫鬼夜叉,

姐妹缪斯九,八方飞彩霞,

此中独一朵,洁白小莲花。







苦难的历程  坚强的意志  出色的导演  

 彭小莲与作者修晓林合影。

“修晓林,你平时做的梦都是彩色的吗?”

真是想不到,大嗓门,热情爽朗、办事利落的您,会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的惊诧之中,你又问道:“我怎么做的梦全是黑白的,而且有那么多的恶梦?”接着,你又援引了弗洛伊德的一句话:“五岁以前的情结将伴随你的一生。”

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早在解放初期,你的作为党的高级干部的父亲彭柏山,就被当作“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主要成员,遭到逮捕。

就是那个恐怖之夜,满屋子的警察,锃亮的手铐,在你幼小的心灵留下了焦黑的烙印并永难磨灭。

从那时起,直到你进幼儿园、上小学、到农村插队、读大学、出国、当导演,不管你走到哪里,就从来没有给人以一种稳定感,“ 我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我是在乱哄哄和恍恍惚惚的感觉中长大的。”

在有限的电影拍摄中,文字成为彭小莲另一个表达情感的口径。其实,彭小莲本身就有很深厚的文学功底,有家学渊源。在第五代导演群体中是文学修养比较高的导演之一,她的很多作品都是自己编剧。


就连你写的小说,《黑夜白昼》《阿冰顿广场》《燃烧的联系》《流放者的归来》……也都毫无遮掩地透出现代人的紧张和逼仄。想想你小时候头戴小白兔绒帽的乖巧柔顺模样,怎么风风火火甚至无所顾忌就成了你现在的形象?

你说别人说你是 “ 野得一塌糊涂 ”,而你又曾不无羡慕地对哈佛大学的一位博士生说对方是 “ 满身的书卷气 ”。这到底是嘲讽还是羡慕?其实,我深深地了解你。

你的看似极不安定的形体语言,是在那个极左路线占统治地位时代被迫养成的习惯,现在,你的这种东奔西突不断寻找精神支撑点的焦躁感和藐视一切困难、敢于和任何人辩论的魄力,倒是成了你在电影拍摄现场调动上千人马、迅速解决棘手问题的必要素质。

你的看似恍惚不定的表情,并不能代替你对于读书的渴望和文学的追求,你早就从自己不可更改的经历中明白,不读书,不读好书,又怎么能从逆境和困苦中走出来。所以,你会用几近悲愤的口气向苍天发问:“九年的农村插队,我究竟学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了苦难的经历和备受冷眼、歧视的屈辱感受,所以一旦否极泰来、星移斗转,你就犹如鸿雁起飞般地俯视自己曾经走过的布满荆棘的道路,且凝神屏息向前冲去。

这就有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毕业文凭,有了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研究院的博士学位,还有了这以后的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剧本奖和由你导演的影片《我和我的同学们》《女人的故事》《犬杀》《上海记事》《不要说出这个秘密》《可可的魔伞》,也有了你在《收获》《上海文学》《小说界》《江南》等文学刊物发表的精彩小说。

在国外念书时,每当放假,你总是买上一大摞图书,恨不得好好地读一个天昏地暗不知东方欲晓,每次回国,因为书价便宜的缘故,你也总会买下好多自己喜欢的书籍,以备将来创作之需。

读书时代的彭小莲。

为了解专业方面的最新知识,你用不菲的价钱买下了美国出版的那本少儿科幻读物,而熟练的英文为你的事业成功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为了解国内新一代写作者的水平,你满怀兴趣地阅读《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作品,并为这些学生深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叫好。

你还特别喜欢陆键东的著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认为如此真实又有深刻见解的人物传记,才是上佳作品,而这本书的黑白两色的封面,是不是又暗示着你心中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

你说你的古典文学底子太薄,说自己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凡事只能一点一点地做出来。我倒是觉得,这种看透自己缺陷的自知之明,正是促使自己勤于学习和思考的无穷动力。

彭小莲著有优秀纪实文学《他们的岁月》。此书反映了“胡风集团重要骨干”彭柏山一生的坎坷命运,被“上海市第五届中、长篇小说大奖”的终评委认为“展现父辈一代人的命运和他们的时代,既有激情,又比较客观。

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属优秀之作。作为一个晚一辈的作者,其冷静的历史眼光令人称道,描述事实有丰富的细节和充沛的情感,而议论和'逼问’中,有许多令人震撼、发人思考之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并重。”

正义刚直、饱经磨难、学问深厚的何满子先生用了一天的时间,进餐时也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这部《他们的岁月》,他认为:小莲不仅饱含激情地叙述了她的父母的一生、她的家史,更感慨和深沉的是,她诉说了我们大家都置身其中的时代,特别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辛酸史。何满子在关于本书的读后感中写出以下精辟文字:

这一时间跨度长达大半个世纪的 “ 他们的岁月 ”,也正是这代人亲历、目击、身受的历史。我察知,感应这段折磨人的历史的共同命运,便是我为小莲的述说所激动并且也必将激动更众多的读者的因缘契机。……

小莲挟着她儿时和少女期的“狗崽子”的回忆,又兼怀着对生她养他者的爱意写她的双亲,早熟的少女时期的艰辛使她愤懑而倔强,驱动她在荒诞世界里参透人生。严酷的家庭遭遇,世相的艰险,人情的冷暖,“他们的岁月”里搀和着她自己的岁月,即是亲近,又能眺视。于是她能将历史既激情又冷静到几乎带有嘲讽意味的重现。

《他们的岁月》于2001年1月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0年度优秀图书奖,于2001年10月获第14届(2000年度)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二等奖。

彭小莲(右),修晓林(后)与王元化(左)一起合影。

我对彭小莲说,你应该把王元化先生书赠您的那幅字(元化老师写“小莲贤侄惠存”)挂起来了,就是那首当年元化叔叔与你父亲在上海分手时写下的《送柏山上路》:

边城风雪锁春寒,

千里荒漠万重山。

墨翟有感哭歧路,

老聃无意出函关。

豪情都作断肠梦,

岁月渐催鬓发斑。

心事茫茫谁堪诉,

问君更得几时还。

可是,你仍然不肯将它挂在墙上,说是 “这么沉重的诗句,我不挂”。看来,你的内心深处,还是不喜欢黑白分明的两色。人,总归是喜爱五彩缤纷的颜色,因为这本来就是生活的美好象征。

想起那个特殊的令人痛心的岁月,你的心是格外的沉重,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却总是在追求着人生最美好的境界,这种不懈的追求,用的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电影。

2002年,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你,开始了“上海三部曲”电影的探索和拍摄。由你执导的《假装没感觉》通过上海老城区石库门房子普通市民家庭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三代女性处理生活、爱情、婚姻的不同方式,将繁华上海的面纱下,普通人的生活,温馨又是亲切地展现给观众,并给人以深思。

你大学时代的好友吕丽萍,不仅加盟担任此片的主角,还让孙海英也加盟此部电影;而“三部曲”的第二部《美丽上海》则给你导演的这部影片带来很大荣誉,2004年9月,此部电影一举夺得第二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使“金鸡之夜”成为了“美丽上海”之夜。

《美丽上海》围绕上海花园洋房一家没落贵族的恨爱纠葛、浮沉变迁展开,从前的整幢房子,父母加四个子女,衣食无忧,天天开派对,“文革”中父亲遇害,这个家庭因此败落,但是一位坚强的母亲一直独立支撑着这个家。对此,你笑着说:“ 我很迷恋没落贵族这四个字,它能够从中传递出很多的复杂情绪,无奈,不甘,优雅,势利、高贵、从容等,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是我导演这部电影的兴奋点和动力。”

《美丽上海》现场,为王祖贤讲戏。

你还说:“我拍电影是因为我喜欢电影,热爱拍摄电影的全过程。我拍电影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和挣钱,我只是想通过电影创造让观众难忘的人物。没钱的纪录片我也拍。”《上海伦巴》则是以老上海电影圈为背景的电影,戏中有戏的叙事结构,让整部电影充满蒙太奇式的变幻和神秘。

“带着人文情感,找到不一样的视角,捉住那些蕴含着人与生活本质联系的细节,把故事片拍出纪录片的毛边感,把空气也拍到电影里去。”——这是你从小川绅介大师那里悟到的电影哲学。小川先生曾经身体力行地告诉你:“好作品和思想的诞生一样,需要空间、闲暇和沉淀。”

你很是喜欢刘再复先生说过的:“超越痛苦的出路,只有前进。”你也很是认同鲁迅先生说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还有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马塞尔·马尔丹的一句话:“最善于少干的人就是最能干的人。一个电影工作者,可以而且也应当去运用暗示,让人通过片言只语去理解全意。”

记得那天,你请我在双彩虹盲人按摩院享受了“两个钟”,粗中有细的你,以此种方式,来表达对于一位知遇者和责任编辑的感谢之情。还有那天晚上,在你的家中,我们一起与何满子先生持螯酌酒,对于尝尽人间甘苦的人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沉静中的自在和享乐了。

我们都曾是黑白冷酷、让自己感到不寒而栗的噩梦者;而现在又是创造美好、品尝甜蜜硕果的追梦人。

彭小莲,您应该做一个彩色的梦了。

 由修晓林担任责任编辑的彭小莲文学作品:中篇小说《流放者的归来》,短篇小说《在路上》,《小说界》2002年第2期、2003年第3期;纪实文学《他们的岁月》,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18万字。

本文摘自修晓林专著《文学的生命——我和我的作家朋友》,合影照片由修晓林提供,并授权本公众号发布。

修晓林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作家与编辑 | 莲为女杰 影映世事——彭小莲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时代的印记 上海的荣耀—— 贺友直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周励印象

作家与编辑 | 深邃和淡定的人生 —— 怀念王元化先生

新华路时光

人物频道《让我们记住她

2021年6月19日,在中国内陆女导演彭小莲逝世2周年之际,一场饱含温情与不舍的追思活动在上海福寿园举行,彭小莲纪念像同期揭幕。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播放


在她的墓碑上还镌刻着彭小莲导演最后的遗言:
 

因为有你们在,我带着一份满满的爱上路了,也许那里没有星星和月亮,但是身后有你们注视的目光,我知道死亡的道路也不是一路黑到底的!祝大家迎着每一天的阳光,享受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健康地活着!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