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宾馆内景。 以大面积草地、树林和湖泊著称的西郊宾馆,原称上海市委第二招待所,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担负着接待中央最高领导和世界顶级政要的重要任务,人称上海的“钓鱼台”和上海的“皇家园林”。自然,这里的一切都不同凡响,一切都颇具神秘色彩,连她的“前世”身份都与众不同。 ![]() 李克农同志来沪参与选址 ![]() 据市委警卫处的老同志王承润说,1959年,这个招待所在选址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军事委员会情报部部长、外交部副部长的李克农同志,曾亲自来沪参与选定的。当时他住在岳阳路145号(原宋子文的住宅,解放后属市委招待所,现在是老干部局办公处),有一天柯庆施同志来看他,对他说,现在找到了一处适合毛主席居住的房子,在虹桥路附近。李克农听了很高兴,立马跟他前去观看。他们驱车沿着虹桥路西行,拐入虹桥路路北的一条小马路淮阴路,在一片树林的后面,找到一处形制有些奇怪的房子,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怪屋”。 李克农(1899-1962)。 这处房子建在一处不大的斜坡上,表面看是栋平房,其实是栋沿山坡建筑的二层小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门前有条小河,弯弯地竟通到了室内,周围环境很安静、典雅。室内的装潢也非常考究,除了主人卧室、客人卧室,还有西式客厅、中式客厅、西式餐厅、中式餐厅、茶室、舞厅。与二楼舞厅平行的室外还有一个游泳池。 一楼西式客厅有一半是玻璃房,采光很好,那屋顶的玻璃窗还可以来回移动,坐在室内就可以享受“阳光浴”。中式客厅很大,可以当会议室,还可以放电影……这是一处远离闹市中心、设备优雅齐全、外观非常别致的小洋楼,居住其中绝对安静、舒适,而且,这个地方离虹桥机场也近,方便主席行止。还有一个优势是这里环境优美,独立门户,与周边其他房舍相距较远,便于安全保卫。 这么一栋精致、私密的、远离闹市又功能齐全的小楼,李克农同志看了连声说好,他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这么多年,也不知道上海竟有这么一个精美的所在。于是市委当天下午就召开会议,经研究决定,在这个地方专门为毛泽东同志建一个招待所,李克农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在这之前,毛主席来沪时曾住过锦江饭店和华山路原太古洋行大班的旧宅,即现在兴国宾馆一号楼,估计主席觉得那里环境不够安静,不方便工作,有一次来沪时就在专列上工作,没有下车,这使得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非常尴尬,于是就留心为主席找一处安静、舒适,又便于安全保卫的住处。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促使市委加快了落实这项工作的步伐。1959年4月上旬,中共中央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锦江饭店的锦江小礼堂召开,毛主席住在锦江饭店马路对面的文化俱乐部(原法国总会旧址,现花园饭店)。 有一天早晨主席乘轿车前往会场,当时不走现在的茂名南路的门,而走长乐路上的门(现为花园饭店后门)。长乐路的这个门口有个小小的门房间,门房间后面有棵老杨树,树枝纷披,几乎把门房间遮盖住。当主席乘坐的吉斯轿车(斯大林送给宋庆龄的轿车,后归市委用)驶过门房间的时候,突然车顶上被什么东西重重地砸了一下,好像有什么东西落在车顶了。 毛主席在思考会议的事情,并没有在意,却把警卫人员和驾驶员吓了一跳。车到锦江小礼堂主席下车,他们把主席让进会场就急急返回,这时往车顶上一看,不得了,原来一条大蛇盘在车顶上!此事汇报到柯庆施同志那里,他也非常惊讶,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于是更加一门心思为主席找房子。 柯庆施(1902-1965)。 不知是什么契机,他发现了位于西郊的这栋“怪屋”,不仅房子好,周边还有十亩绿地,而且与之相邻的,是原先一个德国人的西式花园,草地和大树都还在,看来一直有人精心保养的。还有一片棉花地,自然,作为农田,解放后都已收归国有。唯一的缺点是,这处房子的南面是一处很大的坟地,占地五十亩,人称姚家花园,其实是当年承建南京中山陵的著名建筑商姚锡舟先生的墓地,而那栋“怪屋”,正是姚锡舟先生大儿子姚乃炽的别墅。 从“风水”上讲,主席专住的招待所与墓地相邻总是有点煞风景,但是唯物主义者是不讲究这些的,动员墓主把坟迁移到公墓里即可,而姚乃炽先生本人已去国外居住,房子正由政府代管,看来这一切都是好商量的,于是这个方案很快就定下来了。 可是,一旦着手具体规划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怪屋”的房间不够用。主席的住处是解决了,但主席的秘书、随员、保健医生、护士、警卫人员、服务人员,动辄一批人,这些人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原先选定的地区不动,再把周边的范围扩大,“怪屋”作为休息室被圈选在内, 室内的装潢也非常考究。一楼西式客厅有一半是玻璃房,采光很好,那屋顶的玻璃还可以来回移动,坐在室内就可以享受“阳光浴”。 神秘的414招待所。 在“怪屋”的西北部另建一处大一些的、更加实用的主席居住下榻之处。这就是招待所内一号楼、二号楼、三号楼(又称甲部、乙部、丙部)的来历。房屋建筑最先施工的是三号楼,没有装空调,继之建一号楼、二号楼,都安装了空调。 据东湖集团的老领导梁宗炎和周宝康同志(他们都是最早参加西郊宾馆筹建的老同志)说,这个工程当时由市委副书记陈丕显同志亲自挂帅领导的,业务上由市建工局长陈去非同志领衔,园林规划由园林局局长程绪珂同志负责,园林设计是老园林专家吴振千先生设计的,建筑的总设计师是华东设计院的魏志达先生。程绪珂局长最初规划了2000亩地,可是很快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消费类的建筑都要紧缩,于是紧缩到1000亩地,实际用地是1059亩。 ![]() 414代号的来历 ![]() 说来也很有趣,这个专门为毛主席造的招待所最初叫市委第二招待所,后来为什么叫414了呢?笔者请教过多位老同志,众说不一,多年后才弄清楚,原来414原本是主席的防空洞的代号。 扩建后的宴会厅。 据西郊宾馆初建时的老同志王逸金、张福林、萧芬说,当初规划建设的时候,工程本身非常机密,前来施工的都是解放军部队,而且绿化工程很大,每天都有卡车往里面运送树木和草皮,周边老百姓都以为政府在搞绿化,就称之绿化工地,于是大家都称之为绿化工地。建成后才定为市委第二招待所。 到了1964年毛主席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大搞战备的时候,很多工厂迁到安徽、四川、湖南等地,称之为“大三线”、“小三线”,上海的各个招待所开始挖防空洞。市委第二招待所为毛主席挖了一个专用防空洞,就在一号楼旁边,不仅可以避空袭,而且是个地下临时指挥所,各种设施一应齐全,代号414,久之,414竟成了这个招待所的代号了。 这个防空洞造得非常考究,除了主席的卧室,还有指挥室、会议室、总机室等,一年四季保持恒温,顶上有一米厚的混凝土,还有一米厚的沙土层,据说炮弹一旦打进了沙土里就成了哑弹,不会爆炸。防空洞有三个出入口,都在比较隐蔽的地方,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自1964年建成后一直没有正式使用过,工作人员每周要保养一次,机电人员要把所有电器设备启动一次。既然长期没有机会正式使用,那“非正式”地利用一下也是不错的主意,于是一部分房间就成了招待所的酒窖,陈放茅台酒。 其实,414招待所里面不止一个防空洞,在原200号(现为4号楼,俗称“怪屋”)附近还有一个防空洞,是利用这栋房子老的地窖改造成的。最早参与414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都住在这栋房子里,梁宗炎同志当时还是二十岁出头的小青年,也住在里面。那时的工作是日已夜继的,进来了就不许回家,也不许打电话,为了保密,大家只知道是一项保密工程,但是具体到底是干什么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是为毛主席建招待所。尽管工作很辛苦,但是口福却很不错。 据梁宗炎同志说,200号原先有管家和佣人在管理这栋房子(房主姚乃炽已出国),国家要征用这房子了,就把管家打发走了,只留一个厨师叫黄福康,叫他为大家烧饭,所以这些最早的建设者们吃的是姚家大厨的手艺。既然不允许出去(出去买东西要经领导同意),那么饮食怎么保证? 这时小伙子们打开了姚家的地窖,一看里面东西不得了,各种洋酒和罐头食品多得去了,最引人瞩目的是宋庆龄同志送给姚家的鱼子酱和鹅肝酱,外包装上有宋庆龄同志亲笔写的字。因为中山陵是姚家老太爷姚锡舟亏本承建的,姚锡舟去世后,宋庆龄与姚家后代一直保持着联系。 请示上级领导后,领导指示,食品可以吃,艺术品封存起来,不要动。所以,原先从未吃过正宗西餐的年轻人,大饱口福,从此知道鱼子酱和鹅肝酱是好东西了。 414招待所的附近是另外一处招待所,因防空洞代号415,后来就称之为415招待所(即现在的虹桥迎宾馆)。瑞金宾馆当时叫420,想必也是防空洞的代号。这些情况多少说明了当时的政治气氛,起码领导层对于战备还是高度重视的。 ![]() 姚锡舟的墓地迁往万国公墓 ![]() 如果按照最初的设想实施的话,姚锡舟的墓园与姚乃炽的别墅加起来不过只有六十亩地,但是何以后来变成了1100亩地的超级大花园了呢?据说在这期间,有关人员曾前去杭州和武汉,参观了这两个地方的主席住的招待所(杭州的西湖宾馆造得最早,是在原刘庄的基础上改建的,现在人们仍然喜欢叫刘庄,其实改建后比原先的刘庄大了很多倍),回来向市委主要领导汇报了情况——喔,原来主席的招待所应当这样建,而上海不能落后啊!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郊宾馆的源头是姚家“怪屋”。 于是招待所的版图继续向北推进,攘括了淮阴路上286号、294号、305号几栋原先外国人的老别墅,还把著名实业家、永安纺织公司老板郭棣活先生捐献的乡间别墅也圈了进来。越过这些别墅再向西北推进,一直推到哈密路,这就是现在西郊宾馆的基本版图(改革开放以后又扩充了100亩地,所以现在号称1200亩地)。 要征地,别的事情都还好说,反正土地都是国家的,但是墓地不同,那是私人的,而且是著名建筑商姚锡舟先生的墓地,要迁人家祖坟是件大事,老百姓比较忌讳的,要拿出点办法来。 姚锦林(1875~1944),字锡舟,上海川沙人。11岁到上海租界独自谋生,曾在上海租界当马路小工,因其勤奋被擢升为班首,有机会接触到上海建筑界的一些头面人物,遂在工余潜心研究营造技术,此间结识了挪威籍建筑师穆勒。当时穆勒专为怡和洋行设计房屋,就将怡和纱厂的一部分工程让姚锡舟承建,姚出色完成,光绪二十六年(1900)创办姚新记营造厂。其子姚乃煌、姚乃炽、姚乃康、姚乃寿及姚清德等均继承姚的事业,活跃在国内外营造界。 据姚家后人讲,当初姚锡舟老先生在世时曾经关照过子女:“等我死后,别把我葬到公墓里去。我不要和那些三教九流的人做邻舍。”1944年,老先生没有熬到抗战胜利就逝世了。抗战胜利后,他的儿子认真落实了老人家的遗愿。姚锡舟共有八个儿子,继承了他所创建的中国水泥公司、大通纱厂和华伦造纸厂等庞大的事业,决定为老人家建造一座独立的、很体面的陵园。于是八个儿子每人拿出一年的红利,在西郊的淮阴路南端买下五十亩地,其中一半是棉花地(淮阴路88号),一半是德国人的私家花园(淮阴路168号)。 “怪屋”内景。 买地时,姚家的孙子孙女在棉花地里看到成熟的棉花从裂开的硬壳里绽出,感到非常有趣,急忙去摘,手被扎了也不觉得痛。买下地后,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在棉花地那边给墓穴定位,然后把两块地的分界处的那条小河,挖深加长,挖上来的泥土垒成山丘筑起陵墓。原来德国人的那座老花园保持不动,棉花地那边专门请了一位外国专家设计、建造了和老花园风格基本一致的新花园,种上雪松、龙柏等珍贵树木和各色花卉,建成了姚锡舟的墓园。因绿地面积很大,市民就称之姚家花园。 几年后(大约在1947年),姚锡舟的大儿子姚乃炽发现在这个地方陪伴父亲很好,于是在墓园以北的地方又买了十亩地,聘请了姚家世交汪敏信、汪敏庸工程师,由他们的协泰建筑事务所,参照姚乃炽从国外带来的现代派建筑的杂志照片,融入他本人的建筑理念,为他设计、承建了一栋形制特别、独一无二的“怪屋”,也就是当时的淮阴路200号。房子落成时已是1948年。 十年后,政府要征用这片土地和这栋建筑,当时姚乃炽本人不在国内,但姚家其他后人很配合,觉得既然政府需要,那就服从吧,于是只好委屈一下父亲,把老人家的墓穴迁往万国公墓,由政府出面协调,在万国公墓补偿姚家十几个墓穴。在姚家迁坟的时候,绿地的那一头已经有解放军在挖地施工建招待所了。至于整个万国公墓在“文革”中遭到破坏,姚墓也惨遭不幸,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 大上海的世外桃源 ![]() 上世纪50年代中,姚乃炽全家离沪去香港,为了争取公司被美国银行冻结的款项解冻,他又去了美国。途经台湾时,在机场被记者团团围住,频频发问。姚乃炽大少爷一个,从来不关心政治的,一时无所适从,不知说什么好,只是随便应付了几句。 但是这次经历却使他后来遭受责难。在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建工部把他定为反革命,抄了他的家,这就使得他再也不愿返回上海了。 “怪屋”外景。 但是眼看“怪屋”偌大一个花园空荡无人,白养着那么多园丁也是浪费,既然姚乃炽已被定为反革命不愿回沪,在沪的姚家人就商量,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不如交给国家吧,无论如何也应当属于立功表现吧。 正好国家要为毛泽东在这里建招待所,那么就物尽其用,于是成了西郊宾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革”后姚乃炽获得平反,他回到上海,政府按照政策适当地给予了经济补偿。最后他总算叶落归根,在上海谢世。 这个招待所的总体规划由华东建筑设计院和园林设计院负责设计,建筑上由著名建筑专家魏志达先生主持。由于原有的基础是西式园林和西式建筑,于是基本的构思也沿用了这个思路。 具体做法是,将这块地上原有的大树充分保留,也保留了原先的小花园,将之统一纳入规划的整体格局。设计单位和建筑单位的能工巧匠,经过一年时间的加班加点,最终把这一千多亩地,建成了一座真正的世外桃源——园内既有大片的草坪,又有宽阔的水域(仅西北部的大湖水域面积就达八万平方米),还有多个专类园林和花园,如大树林区、山地区、花果林景区(牡丹园、桂花园、枇杷园、桃园)、竹林景区、池塘荷花景区、球根花园区、温室盆景区等等。 大上海的世外桃源。 在地形的设计上,东南部的丘陵土山是用挖湖取土、堆筑而成。同时将原有分散的不贯通的几条小河浜加以贯通,还设置了一处流水瀑布,既美化了景观,河中还可以养鱼种荷,使园内涌动着一股鲜活、灵动之气,又有利于安全保卫。 在这样一个绿色天地中坐落的一号楼、二号楼和三号楼,与自然的和谐自是非同一般,与其说是招待所,不如说是上海的钓鱼台,上海的皇家园林。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按照计划,为了保密和安全,在招待所的北面要堆一道16米高的土墙作为屏障,上面种上树,达到20米高,因为外面有一条小河(周家浜),小河对岸就是天原化工厂了(后来叫燎原化工厂)。 施工是上海警备区解放军部队战士承担的,昼夜24小时轮班倒。当土墙堆到12米高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塌方,土墙倒了,把北边的周家浜填平了。怎么办呢?领导请南京工程兵部队的专家来勘察,原来这个地方的地基太松软,承受不了这么重的压力,于是采取打桩的办法,把电力管理局的备用电线杆拉来很多,沿河打桩,固定地基,挡住滑坡,共打下去300多根电线杆,这样勉强堆到了16米高,种上树,算是达到了设计水平,但是范围缩小了一些。 一千亩地的绿地面积,绿化工程自然是重头戏。为了搞好绿化,梁宗炎先生曾三次受命到外地(江苏、浙江、广东)采购最好的树苗、果树苗和竹林,在大花园中开辟小园景。由当时的市委警卫处处长(兼管414招待所)王济普同志亲自给各省市主要领导写信,得到华东六省一市主要领导的支持和关照,最好的树种不断云集414。 还从市园林局的龙华苗圃调集了最好的盆景,请来了老园艺师来管理。于是,这个大花园里不仅有大河、小河、草地、丛林,还建起了很多果园,有桔园、枇杷园、桃园、梨园、枇杷、香榧子园、玫瑰园、盆景园等等。 扩建后的西郊会议中心。 有一年陈毅老市长从北京来沪,住在茂名路文化俱乐部(现花园饭店),梁宗炎参与接待工作,他从414招待所的果园里摘了几个桃子送给陈老总吃,陈老总吃了连连叫好,连吃了三个。后来还摘了不少自产的新鲜水果送到北京,请毛主席尝鲜。 可惜,他辛辛苦苦从广州采购来的一种名叫“粉丹”的观赏竹林,没能存活下来,这种竹子很美观而且很干净,适合种在屋宇周围,是广东市委交际处的同志推荐的。但是这种竹子喜欢温热的环境,需要天天浇水,细心打理。“文革”中梁宗炎先生被造反派赶出去下放劳动,这片竹林没人管,不幸干枯死了。 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414招待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早已改名西郊宾馆,而这里的园林和古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春秋寒暑,现在愈加葱郁繁复,处处彰显了一种海派的、顶级的、不可复制的皇家气派。 现在人们步入其中,只要踩上软绵绵的牛毛细草大草坪,放眼那小山般起伏的香樟林、雪松林、银杏林,耳边传来布谷鸟的和鸣,眼看着树枝间的小松鼠跳来蹦去,远处的河边,一栋栋小红楼若隐若现,一对白天鹅、一对黑天鹅,正悠哉游哉地向这边游来……如果不是感觉迟钝的话,那定会情不自禁地如梦初醒——这真是一片闹市中的仙境啊!“流连忘返”四个字,已经不能涵盖你全部的幸福感受。 ![]() 各国政要来沪的首选之地 ![]() 改革开放以后,遵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西郊宾馆与其他原市委招待所、东湖、瑞金、兴国等陆续实行对外开放,西郊宾馆的主要任务除了接待中央领导,还对外开放,接待外国元首和各国政要。从此,这座“沉寂”了二十多年的世外桃源渐渐被世人所知晓,其神秘的面纱逐渐揭开,而且成为各国政要来沪的首选之地。 先后来此下榻的有: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日本明仁天皇、美国前总统布什、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德国前总理科尔、前苏联国家主席戈尔巴乔夫、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等等,共一百多位国家元首和政要。 还有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也在此召开,如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六国元首的非正式会晤;APEC会议期间中美最高领导人之间进行的“中美峰会”;2011年10月的、有20多个外国政府首脑参加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会议均在此召开。 西郊宾馆内景。 2014年5月召开的、有4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参加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召开。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改革开放后,西郊宾馆将原先8341警卫部队的营房改建成客房,在“怪屋”的后面又加建了11套客房,还新建了7号楼(睦如居)、西郊国际会议中心、西郊体育中心、另增添了100多栋小别墅,这些都为西郊宾馆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 体育中心游泳池。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郊宾馆的源头是姚家“怪屋”。从“怪屋”到目前1200亩地的超级国宾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恰恰是上海近60多年大历史的一段浓缩,目前仍旧是中外宾客津津乐道的话题。 邱根发文章推荐阅读 新华路时光 音乐频道欣赏《寂静之声》 - END -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