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回顾 | 我们的班主任王慧敏老师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人物简介:王慧敏,1940.10出生。1955加入中国共青团组织,1961.7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数学专业。1961~1982年,上海长宁区新宁中学任教;1982.9~1983.3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九期轮训班学习。1983.5~1884.4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中教科科员;1984.4~1986.2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1986.2~1987.4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区长助理;1987.4~1997.5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1996.1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97.5~2007.5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兼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新华路居民。

 今年适逢我们班主任王慧敏老师八十华诞。

1968—1972年,我们新宁中学72(2)班同学由班主任王慧敏老师全程陪伴,由年少懵懂走向青春年代。

五十多年过去后的今天,当我们这批同学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抚今追昔回望那短短四年的新宁校园生活,不禁心潮起伏,感慨系之。

2019年9月7日傍晚,我们新宁中学72届在张以安、马照富等同学倡导组织下,两百余名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在东华大学餐厅非常有仪式感地举办“50年后再相会”庆宴。

王慧敏老师和荣美倩、吴莲芬、周瑛娥、陆启孙等几位年事已高的退休老师应邀共襄这一欢乐时刻。早早到达庆宴现场的王老师记忆力超好,叫得出每一位同学的名字,仿佛让人一下子有回到五十年前课堂的感觉……

王慧敏老师在50周年欢庆活动一景。

72届女同学朱荷英担任欢庆活动司仪。

欢庆现场部分师生合影,前排左5为王慧敏老师。

欢庆现场部分同学留影。

200多名师生纷纷留下签名。

如今已不复存在的新宁中学,当时坐落在早年名为“好莱坞”公寓的愚园路1210弄内。地段周边麏集文化名人如傅雷、顾圣婴等居住过的洋房、欧式公寓楼。按“文革”就近入学模式,从那些楼房出来的学生人数居多。

与之相比,像我这些来自长宁路陋巷弟子进入“新宁”校园,难免会有自卑感。可是,班主任王慧敏老师从来没有“势利眼”,相反给予每一个同学以谆谆教诲,平等关爱。

作为师范生出身的王慧敏老师奉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的陶行知为自己的职业楷模,践行从书本的到人生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无论家庭条件如何的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公平教育。

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文人墨客云集的弄堂,藏着许多故事。

记得那是1968年的初秋时分,我和几个邻居小伙伴去古北路上的大金更、小金更生产队田地及边上的永安公墓里捉蹔蝍(蟋蟀)。

好家伙,这下就无意闯进了当时的军事管理区——那时称之为“414”“415”基地。那地块就是现在的西郊宾馆,虹桥迎宾馆以及警备区的云峰宾馆后门。我们钻进树林丛中,被解放军岗哨逮个正着。

士兵们一一盘问我们家庭成分:是大地主还是大资本家出身?我们摇摇头;是富农还是贫农?结果我们中的一个平时不读书小伙伴,根本弄不清家庭成分是咋回事,他听到“富农”,总以为“富”比“贫”好,理直气壮回答说是“富农”!结果被当场扣留。

那次“铩羽而归”,非但被没收了蹔蝍罐桶、撬棒等的工具,更让人欲哭无泪的是千辛万苦捕获的蹔蝍在战士们眼皮底下逃之夭夭。

回到家门口,邻居跟我说,你们班主任老师来家访了,说过几天还会来家访。当初真为自己感觉庆幸,还好今天没遇上。身上的背心、短裤,脚上拖鞋沾满泥土邋里邋遢。脸上、手臂上被农田飞虫咬得斑斑点点腌臜兮兮。这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岂不羞煞人也。

改天,班主任王老师又来家访了。那天,她和教“生理卫生”的陈华雯老师一起来。我猜想,上次王老师一个人大概在小弄堂里迷路了吧。这次王老师、陈老师搭伴来苏家角迷宫般的弄堂也未必熟门熟路,七转八弯好不容易找到我家。

一间十几平方的房屋,正面放着一张吃饭的八仙桌,墙上挂着一张领袖像,门口边上有一块小黑板,上面是我抄写的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唐诗。

记得那天,陈华雯老师没有进门,王老师在我家逼仄的屋里厢连坐的地方都没有,她就是站着对我说,大意就是鼓励我要好好读书,争取进步,早日加入红卫兵组织之类的暖心话。

来自长宁区地名办的图片资料,1980年代苏家角附近街景——长宁路凯旋路。

那时的红卫兵组织相当于如今的团组织,是学生追求进步的标志,和“文革”初期热衷抄家、大串连的红卫兵有着明显区别。临走时王老师指着小黑板说,叫我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

从此以后,我坚持每天早上在小黑板上抄写一首诗,直到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至今我还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基础盖出于此。

我记得彼时的班主任王老师,理着青春的短发,极像银幕上身影秀丽、光彩照人的青年女教师。那天王老师脚穿锃光瓦亮的皮鞋,走在陋巷弹硌路上,“榖、榖、榖”声响分外清脆悦耳。当初自己青涩不懂事,也没想到出门去送她们。看着她们消失在弄堂里的背影,禁不住担心两位老师会迷路。

这里的弄堂犬牙交错,地面凹凸不平,东一间小窝,西一栋小楼,最是犯难纵横交错的陋巷不止是我一个同学。我想,两位老师一圈走访下来所耗费精力不小。天色向晚,我们住在这里的人尚且迷糊,对人生地不熟的两位年轻女教师来说,更是难度超高的“路考”。

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我注意到王老师换了一双布鞋。我想,大概是昨晚家访往回走的时候,一不小心,脚上的皮鞋让凹凸不平的弹硌路磕坏了,弄脏了。

开学典礼上,学校校长汤毅夫老师向全校新生作主题报告,标题是:“复课闹革命,批判读书无用论”。并布置我们新入学的72届同学交一篇相关的作文。记得,我在作文本中引用“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经典语录,哪知王慧敏老师在班会上表扬了我,并把这段“最高指示”抄写在黑板上。

作者(左)与王老师(中)在欢庆活动时的留影。

说实话,我小时候非常调皮。读小学时很少得到老师表扬,而踏入中学伊始就得到王老师的表扬,委实有点出乎意外。我不能说王老师这次不经意的表扬与鼓励对个人心智成长有多大的意义,至少在我心灵上埋下爱好读书的种子。

王老师做了我们(1968—1972)近四年的班主任。而那四年又是所谓斗、批、改的“文革”时期,由于深受“读书无用论”影响,班里时常有调皮捣蛋现象,上课开小差,甚至有溜出课堂的情况出现。

可想而知,当时经历“文革”冲击,教育秩序远未走上正道,班主任老师肩上的担子是何等的艰难与沉重。不过,比我们大十来岁的王老师不抛弃不放弃,不厌其烦加强对我们细致的教育与引导。

在四学年中,王老师真心诚意地视我们为弟子。正所谓,精诚所至,顽石可开。渐渐班上风气有了转变,最为明显的是,班里出了一个学生会骨干——当时的红卫兵团常委,连我这个调皮鬼也参加了相当于进步学生的组织(红卫兵)。

新宁中学陆启孙老师在“50年后再相见”活动上谈感言。 

虽说王老师是数学老师,但跟其他数学老师的“套路”还不太一样。出于班主任的责任担当,每天上课布置作业时,要求每一个同学在做习题前在作业本前抄录一段与学习有关的警句,以此激励自己。

警句除了“知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大路货外,“我把别人吃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鲁迅语),还有像高尔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句)等经典语录都被我们用了个遍。

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加塞”抄写功课,一个是耽搁不了做数学习题的时间,二是强化对学习意识的督导。此外,王老师在批改数学作业时,不单纯打上√与X的符号,还会额外写上一小段与数字无关的评语。

王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每一个同学都感觉到老师就在你身边,师生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互动状态。像我这样的调皮鬼经王老师“走心”的微评,对作业的用功程度与日俱增,不仅自己反复解析习题,还会主动和同学结成比学赶帮,互为促进的好伙伴。整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受到校长的通报表扬。

作者保存了50年前的读书课本。 

以我今天的观点看,王老师不吝为学生写赞语,当然是想起到激励学生进步的作用。更主要或许是为了让每一个同学感知到,班主任老师是同学们可以依赖的人。惟其如此,直截了当指出同学的缺点和努力方向,就能起到春风化雨的预期效果。王老师快人快语,有什么话就直截了当,批评学生也毫不含糊。

王老师的直爽还表现在对自己家人的态度上。记得大概1969年下半年,王老师在班会上对同学说,前些日子她看了《人民日报》刊登的“小车不倒只管推,一直推到共产主义”的长篇通讯,介绍共产党员杨水才的故事,她把这张报纸保存好,并寄给国外的父母、弟弟妹妹们看,而弟弟妹妹们说那文章不真实。王老师说,他们的思想太落后了,以后要多寄一点报纸给他们看看,让他们多知道一些国内的情况。

由此,班上的同学知道王老师有海外关系,父母弟妹全在海外,仅她一人留在了国内。当年有海外关系是很忌讳的。可是,她没把班上同学当外人。我尚不清楚王老师原生家庭骨肉分离的原因,但似可确定王老师是含着金匙子来到这世界。

       那时我们还会定期召开班会,记得有一次是“学习金训华烈士”座谈会。王老师鼓励我到黑板上写标题,那时我的字写得不太好,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我鼓着勇气写在黑板上,歪歪斜斜的。王老师说写得蛮好的,还亲自用红色粉笔勾出空心轮廓,那样好看多了。从那一天开始,我就开始练习钢笔字,希望等下一次有机会能写出更像样的字来。

新宁中学72届师生联欢活动,得到了热心的曹华君同学(右二)的协调和支持。

记得一次语文老师陆公权在上课,这一课是学习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我都能回答出来,陆老师问了“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含义,我脱口而出说是诗人鄙夷军阀官僚的激愤,受到老师的表扬。其实,我是不善表达的学生。可王老师一再鼓励我们上课大胆举手发言,就此我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了长进,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自信心。陆公权老师还夸我将来有出息。

这一句话激励着我,因为老师一般不会轻意用“出息”两字。那是1969年4月30号,欢送机关干部到反修前哨黑龙江呼玛农场工作。我们在乌鲁木齐路愚园路口结集,为敲打锣鼓抢风头同学之间发生了争执。这一学期王老师给我《学生手册》评语除了开头:认真学习,上课踊跃发言的好评外,还增加了“希望今后遇事冷静”。这后一句不重不轻点到为止的评语,让我思考良久。可以这么说,“遇事冷静”伴随、影响今后工作和生活。

王老师(前排左六)与新宁中学72届(2)班部分同学的合影。

最难忘的是我们在毕业前的学农期间。也就是1971年9月13日,我们到上海县华漕公社虹光大队第五生产队实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当时学农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虹桥机场旁的航华新村。王老师鼓励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学农期间,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她怕用“日记”两个字与“文革”大环境不搭调。于是,就小心翼翼强調说要写红色日记,“这对你们是今后的人生是会有帮助的。”

我听了她的话,从1971年9月13日这一天开始就写日记了,五十年时间过去了,至今我仍保持写日记的习惯。有读者很奇怪,问在叙述中日期也记得那么清爽?是的,感念五十年前王老师要我们养成写日记习惯的嘱咐。

当我翻阅到中学时代,我人生第一篇稚气未脱的日记很激动。上面这样写道:“今天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虹光大队第五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改造思想,好好劳动,做一个革命接班人……”

王老师在学农期间,夏秋的白天带领着我们一起在烈日下田割稻插秧,寒冷的秋冬里施肥收棉花,晚上还常到宿舍里来开小组会。记得有一次,恰逢下雨,我们赶不回学农食堂吃饭,王老师穿着雨披,背着个装满馒头的大木桶,当时感觉那木桶比她娇小的身影大出许多。

王老师啊,王老师,您哪是含着金匙子来到这世界的娇小姐?为了我们这些学生仔,您连跌倒在外都不惧怕,哪怕冒着风吹雨打,独自一人不管不顾走在湿滑泥泞的田埂路上。至今想来,王老师当年何以有这么大的勇气与魄力,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晴朗而又温馨的天空。我想说,充满平民情怀的爱,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王慧敏老师!

退休后的王老师。

1972年1月底学农接近了尾声,返校前还组织了一次会餐。王老师在食堂为我们每个学生打菜,那一天我们特别高兴,至今感觉那是最好吃的一顿晚餐。王老师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碗里,又加了半勺油漉漉的肉汤,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饭要粮票,吃肉要肉票。我们又是在十五六岁成长发育时期,那红烧肉的香味,弥漫在整个食堂的上空,久久没有散去。这一天,王老师悄悄将自己那一份荤菜打给了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

有一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是1971年年底,“永远健康”自我爆炸。当时学农点上生产队老队长儿子似乎在空四军服兵役,有这样那样的议论,在“三忠于”“四无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自然会有所关心。

王老师知道后,心急火燎连夜把我们几个同学叫在学农的食堂。她真的担心我们这些愣头青,没重没轻弄出“喇叭腔”。她那严肃的神情吓得我们惶恐不安坐在长凳上,彼此的呼吸都听得见。也不知道多长时间,王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句话:别去议论学生不该议论的国家大事。

那一天,也不知道我们是怎么走出学农食堂,怎么走回宿舍,只感觉那一天,天空上星星更亮了,回到宿舍,东方出现了鱼肚白。

天亮了,学农的又一天开始了……

到了1972年年底毕业分配时,当时根据工矿、农村平衡的原则,为端平“一碗水”,王老师再一次走进迷宫般的“苏家角”(现为地铁中山站边上的“龙之梦”所在)。做学生家长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近四年来,王老师不知来此家访过多少次,与学生家长建立相互信任了的关系。张阿姨、李妈妈、赵叔叔,王老师没有不认识的。

昔日“苏家角”,今天“龙之梦” 。 

这期间长宁武装部来招收新兵,我也踊跃报了名。记得那次体检我都合格,身高1.76米,体重60公斤,血型B型,视力1.5以上,血压120/70,父亲又是党员。可是当通知下来没有我的名字,我很失望。王老师安慰我不要难过,还有机会。

毕业分配时,我们班级有同学作为外交培训生,有分配在机电一局、仪表局工作,也有分配在菜场、饮食店等所谓大集体单位,再差一个档次就分配去外地工矿、农场工作。像我这个家庭情况,上边兄姐“一工一农”,按理是应该被分配在外地工矿的条件,王老师却为我争取到上海冶金学校读书的机会。

记得是1972年12月15号拿到入学通知,12月18号去学校报到的。上海冶专和化工专科学校前十几年合并后就是现在漕宝路121号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时间过得真快,当年我们这些苏家角、西新街普通人家的孩子,一转眼都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退休前不管各人状况如何,王老师在我们成人礼奠定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我们不会忘忽。

以个人成长为例,要不是当年王老师为我争取到读书名额,或许是另外一种人生发展轨迹。1974年12月,冶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在江苏沛县大屯煤矿。四年后,凭着新宁、冶专的学业基础,1978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幸运地回到上海读书。毕业后先在上海西郊宾馆工作,以后又到市委接待处机关——东湖宾馆、丁香花园宾馆等地方工作。

作者(左)在王老师新华路寓所作客。

王老师也于1982年离开了新宁中学,经市委党校的学习培训,出任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区长助理,副区长,随后又去做了主持工作的上海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也成了新华路上同一公寓的邻居,经常会聊聊天,工作啊,学习啊,家庭啊,无话不聊。有时也会和其他师生一起聚聚,谈谈新宁中学的学习生涯。

最使我感动的第一件事,那一年,有记者采访她:作为一名有过多重身份的老同志,您最开心的事是什么?王老师不假思索地说,最开心的是自己教过的学生,兢兢业业干事,清清白白做人,业务上出类拔萃,赢得好口碑。

王老师在政府机关工作,自然耳闻老干部、老同志说起过我。她说,邱同学在丁香花园工作时,到了退休年龄,有一百多名老干部联名写给中央和市委领导挽留他多干几年,说他是老同志的贴心人。

当有朋友对我说了这件事,我感到很惭愧。一个是我年龄到点,不作恋栈之想;二一个,毕竟比我年轻的同志是接班的时候了。如今,我加入退休队伍已逾五年,和王老师像亲戚似的经常有走动,聊聊师生情,叙叙旧。

不过,年长我十来岁的王老师状态似乎比我强得多。退休后她闲不住,先参加了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的扶贫工作,近日还参加了上海市人大老干部合唱团、上海市民进合唱团。我也常常看到她发来演唱会彩排的照片。王老师青春永驻,风釆依然。难怪原上海市委、人大等老同志有时见到我,会对我实话实说:你们的王老师真年轻活跃,状态良好。

是啊,王老师心态很好,开心每一天,老是乐乐呵呵无忧无虑,邻里相处从来不摆架子,和和气气乐意助人。那天,我们新宁中学72届学生在东华大学餐厅举办50年后再相聚庆祝会,王老师事先事后都积极参与,过问每一个议程细节。对我们这些年过花甲的学生,如当年在校园一样,和每个同学打招呼,嘘寒问暖,拍照留影。那天聚会,我们有说不尽的话,直到很晚很晚才渐渐散去……

平民情怀的王老师。

依依不舍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王老师的脸上。五十多年前,在苏家角七转八弯的小弄堂里,王老师到访将赴外地农村同学家,出门时噙着泪水……欢庆会上有同学向大伙爆料说。

五十多年后,王老师依然扑实无华,是一个心里装满平民情怀的慈祥老人。尊敬的王老师,五年、十年后我们72(2)班同学依然相约聚会,聆听您那爽朗的笑声…… 

作者附笔:该文写于2020年8月,感谢《新华路时光》版主唐震熙老师予以刊发。一并鸣谢新宁中学72(1)翁林宝、72(2)张帼、72(3)陶定玺等同学提供的现场图片。

邱根发文章推荐阅读

往事回顾 | 我们的班主任王慧敏老师

史海钩沉 | 西郊宾馆的前世今生

往事回顾 | 步入上海的“钓鱼台”

往事回顾 | 葛非: 小平当年对我说“去赚外国人钱”

往事回顾 | 石祝三与我结缘新华路

往事回顾 | 上海锦江集团创始人——任百尊

新华路时光

音乐频道欣赏《浪漫》

不论世事短长,不说愁苦忧伤,与岁月言和,与阳光同行,美丽的一天,美妙的旋律,感受《浪漫》的气息,祝你舒心快乐!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