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的毅力与深刻的思辨 2006年9月,由中国作协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举办“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创作工程·中国作家深圳行”。我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作家,在深圳度过了难忘、欢乐又是激动人心的三天。 在深圳五洲宾馆的超大会议厅里,部队作家李鸣生代表与会作家发言,他用坚定又是充满激情的语调说:“作家们一定会通过伟大的文学,为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和我们共同的历史,留下自己用生命刻下的文字!” 听了他的极具感染力的话语,我已是认定,一旦有了合适的选题,李鸣生就是我的组稿首选对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在出版社“可出可不出的书尽量不出,平庸书更是坚决不出”与时俱进经营方针指导下,我已是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将自己的组稿方向,转向具有现实性、情感冲击力、丰富信息量并且具有精彩思辨力的纪实文学。 而李鸣生这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由于他非同一般的知名度、影响力、对于重大社会题材的切实关注力以及他的活动能量,正是我的敬佩与期待。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工程启动仪式”活动,将到会作家分为三组进行采风参观,我和章仲鄂、乔良、赵丽宏、邱华栋、李玲修、刘元举等分在一组,在盐田海港码头,在青田区图书馆,在画中村,在欢乐谷娱乐城,白天乘坐大巴到各处参观,晚上与作家乒乓球迷过招对抗或是居住深圳的友人前来看望聊天,还有观看大会安排的文艺演出,我们收获了太多新鲜的见闻和开心感受。 ▲2008年8月,李鸣生家,左起:郁小萍、李鸣生、魏心宏、王童、修晓林。 “启动仪式”完美结束、各位作家各奔东西之时,我与李鸣生一起晚饭并彼此交换名片。虽然只是简短的叙谈,但是李鸣生对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入生活“接地气”的看法,给以我深刻印象。 他对我说道:“生活本身就是文学,它蕴藏着最丰富的故事、最深刻的思想、最生动的语言、最鲜活的细节。深入生活,不仅是为创作积累素材,更是作家的一种人生体验、一种精神补钙。倘若文学缺少了与生活的'短兵相接’,缺少了与现实的勇敢较量,缺少了与底层的深度接触,缺少了与大众的直接呼吸,最终只能成为无聊的游戏和私密的梦呓。”李鸣生是一位总是在深度思考着什么、不愿多说废话、讲究交友质量的军人作家。 一年多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的四天,胡锦涛总书记到达绵阳机场,与已经在绵阳彻夜未眠的温家宝总理亲切握手,“任何困难也难不倒伟大的中国人民”,“多难兴邦”的坚强激愤之声,响彻巴山蜀水和祖国大地。这也正是中国作家用手中之笔,记录一个民族特殊记忆的时代担当。 就在5月18日全国哀悼日这天,由中国作协组织的“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由北京出发直奔灾区深处。而我,已事先从领队“团长”高洪波这里,打听到李鸣生就在其中。重大题材,重要时刻,重量级作家,一定会产生影响广泛的重要作家。这正是考验编辑组稿眼光、能力的最佳时机! 5月19日,当我拨通李鸣生的手机时,满耳都是嘈杂的汽车、吊车、推土机和人们高声呼喊的声音。“鸣生,你一定能写出关于抗震救灾的优秀作品!加紧采访,保重身体!” “晓林,我现在就站在地震废墟上。我一定争取写出让你满意的作品。你等着吧!”简短的通讯,已是将编辑和作家的火热激荡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以后的几天里,李鸣生全力践行着一位铁血汉子在京城出征时,给中国作家网写下的誓言:“面对灾难,作家不应缺席;面对死亡,文学不应沉默。” 那几天,我在锦瑟繁华、霓虹耀眼的大上海,鸣生则在满目疮痍、余震不断的抗震前线紧张采访。通过条条短信,我时时感受着李鸣生在灾区第一线的激情与艰难。 他今天在北川,明天在什邡,晚上到了映秀镇,后天就去都江堰------越是艰苦和危险的地方,他就越是要去,因为,重灾险境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太多的素材和思索。 “我住在黄继光团帐篷,晴天四十多度。昨日暴雨,山体滑坡,帐篷里全是雨水。在这个深山里,我发现了文学的金矿。忙。” “已写下三本采访录,拍下两千余张照片。每天头发和全身湿透,但收获甚大,很感欣慰,放心。我要整理录音资料了。代问心宏好!” ▲2008年,李鸣生在“5·12”特大地震现场。 “唐山大地震很多孩子失去了父母,这次汶川大地震是很多父母失去了孩子。明天是六一儿童节,我要到废墟前的家长哀悼现场去。那里一定有感人的故事和镜头。” …… ——鸣生的手机短信充满了一往无前的战斗激情,显现着为创作优秀作品进行深入采访的义无反顾英勇身姿。他三次探访灾区,写下四十余万字的采访手记、拍了九千余幅照片,都是为了铭记对于灾难的记忆。 我心想:鸣生啊,有了这种严谨踏实、全身心投入的创作态度,你一定能够写出震撼人心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 当李鸣生从灾区回到北京家中,不分昼夜地进行创作时,当我继2008年6月与魏心宏副总编到京与他交谈创作思路并签定出书合同,又于当年8月再次进京,就鸣生的创作初稿交换意见时,我发现,这位部队作家的魂魄,已经与灾区的罹难同胞和震后重建的企盼,已是密不可分了。 ▲2008年8月,修晓林在李鸣生家中。编辑、作者共同商讨《震中在人心》的整体构思和内容布局。 鸣生写得失眠,经常涨胃吃不下东西;有时来胃口可以吃点东西了,却又因为突然陷入了沉思,将手中的筷子戳着桌面;好不容易睡着了,但只要在睡梦中想起一个好的句子,就会猛然惊醒,将精彩词语记下,而后才能放心睡去。此后,他又两次到震后灾区补充采访,充实作品的情感厚度和思想深度。 让李鸣生十分感动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在没有见到他写出一个字之前,便对本书的创作给予充分肯定,鸣生认为这是对他本人的极大信任。这也为他的艰苦创作增添了厚实的动力。鸣生动情地对我说:“如果没有你们的信任和支持,我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本书的创作,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2008年国庆节,鸣生在北戴河进行《震中在人心》的初稿创作。他在电话中对我说:“近期拼命苦战,终闯难关。”2009年2月,我收到全书的最后定稿,即进行紧张的编辑工作。再苦再累,只要有了编辑工作的重大进展和收获,就比什么都高兴。 ▲由修晓林担任责任编辑的李鸣生文学作品: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25万字。 4月29日,终于见到工作样书。紧接着就是从仓库领出新书,晚饭后到单位打包寄书。静悄悄的整幢楼里,除了值班师傅,就我一个人忙碌着,将鸣生需要的几百本《震中在人心》捆扎牢实,快递寄到成都,为的是保证地震周年灾区现场捐书活动的顺利进行。 对于鸣生来说,这是他所有作品中,写的最辛苦也是最用力的一部。而在我三十年编辑生涯中,也很少有为出版一本书,遇到如此巨大的困难,碰到这么多的曲折,花费如此多的心思!编辑的辛劳付出那是理所当然,但权势者的无理作梗和阻挠却是令我心焦和气愤! 急切的盼望中,当我看到2010年9月13日,文艺报刊登的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初评入围名单,《震中在人心》赫然在目时,心头真是那个高兴啊! 对着银星闪亮的深蓝夜幕,我在心底里为我的工作单位上海文艺出版社、也为自己和鸣生祈愿和祝福——重大题材、著名作家、编辑辛劳、大奖评委的权威眼光,什么都占了,但愿后面的终评顺利! 10月16日中午,当我在上海世博会美国馆排队等候参观时,收到了鸣生告知“震”书已获得鲁奖的短信,整个身心都要飞扬起来了!当时真想立马蹦跳呼喊!我立即给支持和关心此事的陈征社长、魏心宏副总编辑、陈先法主任发去报喜短信,他们三人的回信,不约而同地都有兴高采烈、欣喜万分的“太好了”三个字。 ▲2010年11月,《震中在人心》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修晓林与李鸣生合影于绍兴咸亨新天地酒店。 先法的短信尤其强调:“晓林,太好了!太令人高兴了!所有的郁闷和委屈都一扫而光!要好好祝贺你!” 接着又来短信:“围绕这本书发生的事太让人感慨了,所以今天能获奖意义更大!含金量也更大!也感谢你三十余年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做同事总有结束的时候,相信友情会长存!再次祝福!” 2010年10月20日,文艺报刊登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获奖作品名单。《震中在人心》荣获鲁奖报告文学类(此次获奖的报告文学共有《震中在人心》《生命的呐喊》《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解放大西南》、《胡风案中人与事》五篇)排名第一。 鲁奖终评委对这本书的评语是:“李鸣生以资深报告文学作家的职业精神,'用镜头定格真相,让文字留下思考’,《震中在人心》不仅摄取了2008汶川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而且更真切地悲悯人类生命所蒙受的重创,反思与灾害同时发生的某些存在,意味沉郁,具有强烈的情思力量。” 李鸣生在《震中在人心》的创作中,以受灾人员为第一主角,正视汶川地震对人心的重创。 他一再提及文学需要拥有的品质:“无论写怎样的作品,讲真话是个常识,作家的基本立场不能动摇,良知是我们的饭碗。” “我们无法粉饰,并且不能回避,写作时是为了把灾区真实的诉求传递出来,将废墟下的真相传递出来,长远地看则更多是为了自省。” 聊到鲁迅文学奖时,他略显激动地说:“鲁奖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要纪念并发扬鲁迅精神。我们不缺作家,缺少的是精神斗士。我们的写作真的需要一种信仰。” 作为获得鲁奖作品的责任编辑,受中国作协邀请,与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等各位获奖作者和评委老师们一起,我于2010年11月9日,到绍兴参加颁奖大会并领取奖状。 此后,《震中在人心》又获得“2009—2011上海市重大文艺工程精品图书奖”,我于2011年1月28日,在锦江小礼堂参加颁奖典礼并上台领奖。 在上海去绍兴的动车上,在处处精细出色的绍兴咸亨新天地酒店,在绍兴市政府的招待酒会,在热烈动人的颁奖现场,在兰亭和沈园、鉴湖、柯桥景区,我的心情,是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惬意。 作为一位文学编辑,早就以能够亲自策划、组稿、编辑一部作品,进而获得全国最高文学奖项,视为职业生涯的奋斗目标和无上荣耀和奋斗目标。 一天天、一年年,多少辛劳,多少企盼,今天,就在今天,终于胜利了,成功了!静静地、充分地、细腻地享受这所有的荣耀和美食、美景吧! 通过这次编辑与作家之间艰辛又是成功的合作,李鸣生在给我的电邮中写到:“你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非常敬业和非常负责的资深编辑。” 这三个“非常”,是一位当代报告文学作家对我这位文学编辑所做工作的中肯褒奖和由衷肯定,我所有种种般般的辛苦付出,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释然和欣慰。 ▲210年11月,应中国作协邀请,到绍兴领取第五届鲁奖“责任编辑奖”。静谧沈园,组稿、编稿艰难困苦之后的云淡风轻。 ▲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李鸣生文集》十六卷。 修晓林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新华路时光 吉他《五百年桑田沧海》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