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根发与他的书房。 我从1963年拥有第一本藏书《腊月泪》(少儿文学作品)始,到目前书房中已有五、六万册的藏书。岁月向晚,我已生华发。2015年春,我退休下来。闲暇之际,时常捧一本书,优哉游哉,无限感慨。 世事变化,唯有读书、写字是我每天必须做的事情。读写能让我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也能让我直视磨难,世事洞明。 ![]() 积跬步 长见识 小时候,我家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收入有限,兄弟姐妹又多,因而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买书。看到班上有的同学把小人书带到学校里来,我羡慕极了。 遇到心仪已久的连环画,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孙悟空大闹天宫》《铁道游击队》《扑不灭的火焰》等文学经典,总是想办法向同学借来看。一借到书,我便迫不及待连夜阅读,那时我并不懂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只是觉得书中的世界太精彩,可以把我带到未知神秘的远方。 在我求知欲旺盛的年龄,单靠学校课堂知识已满足不我那颗驿动的心,老一辈口中的故事早就烂熟于心,而一个孩子渴望对外面世界的张望,仿佛久久占据自己的心灵。 记得我买第一本藏书是1963年。当时正在读小学一年级,是老师帮我们代买。学期快要结束时,学校退给每人三角二分钱书杂代办费,发到手二角七分。我就用其中不到一毛钱买了一本《腊月泪》,讲得是忆苦思甜类的儿童文学小册子。好不得意,因为这是属于我的第一本书啊! 看了不知道有多少遍,有些句子都能倒背如流,直到今天这本书依旧收藏在我的书橱里,它承载了我童年时代少有的欢乐。 从那之后,我看书和买书的念头一发不可收。父母知道我特别喜欢读书,想想向人家借不是办法,有时会挤出点零钱给我买书。记得我陆续买了或借来了《暴风骤雨》《刘文学》《泼不灭的火焰》《烈火金刚》《欧阳海之歌》《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 那是在“文革”以前,只要口袋里有点零钱,还是可以买到的书。 1966年“文革”爆发后,“破旧立新”风声鹤唳,书店和图书馆遭“清洗”,阅读受到极大的限制。有一天父亲单位里发下来《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和乙种本,我高兴得连夜捧读,尤其对其中的注释特别感兴趣,比如“八公山下,草木皆兵”“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成语我至今都记得,这也使我获得了不少历史和理论知识。 幸好,鲁迅著作没有被“封杀”,有时我还到福州路的旧书店买到鲁迅的《杂文集》等少得可怜的几本书。那时虽无书刊,但可以看报纸。我家弄堂口有个《解放日报》的报栏,每天有一位老大爷负责更换报纸,他见我常去看报,有时就把更换下来的旧报纸送给我。我会回家把整张报纸的边边角角的内容全部看一遍。 “好读书,不求甚解。”记得“文革”时期有一天报纸的头版头条是北京市委改组的消息,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新组成的北京市委的人员名单,第一书记是李雪峰,第二书记是吴德。还有一条消息是1968年美国尼克松总统竞选成功后上台发表演讲,为了保证安全,前面用防弹玻璃挡起来了…… 现在想想觉得蛮有趣的,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竟然还会对时政有兴趣?但是无论如何,看报总比没有东西看要好。可知在那个年龄,求知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多么需要知识的滋养! 粉碎“四人帮”之后,文化的春天来到了,书店又恢复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社会功效,科学、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类书籍琳琅满目。 那时我已是江苏省沛县大屯煤矿的一名矿工,每月工资加下井费只有四十多元,我省吃俭用近五年时间,才累积了300多元钱。 1978年高考,我被上海旅游专科学校录取了,拿着录取通知书兴冲冲地回沪之后短短十几天,就把这300多元钱全花光——愚园路、董家渡、福州路、南京东路等新华书店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排队买回了一捆又一捆的书。特别是中外古典名著,记得买回来的有《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倪焕之》《子夜》《战争与和平》《莫泊桑短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悲惨世界》《红与黑》《忏悔录》等等。 我至今仍然记得当时买到新书的高兴劲儿,回来就在每本书的扉页上写上购买日期和地点,内心无比幸福与喜悦。 那些天我几乎天天都泡在新华书店里,书店的营业员都认识我了,每每遇到新出的好书,他们就会向我推荐,而我每次也都是照单全收。还好,那时的书价还不是太贵,否则一定会很难堪的。 回到家我简直成了一个富翁,把书摊在桌子上、椅子上、床上,一本本慢慢欣赏,还用旧牛皮纸包好书皮写好书名,只要闻到那淡淡的油墨香就非常陶醉,内心涌起无限的满足和幸福。 1996年,我荣获“上海十大藏书优胜奖”的称号。欣喜之余,回想在那些精神饥渴的年代,正是这些书给我的人生指引了方向。 ![]() 书为伴 明事理 1972年初中毕业后,我来到上海冶金机械专科学校读书,1974年被分配到江苏省大屯煤矿指挥部姚桥矿机电科工作。 今天回忆起那段经历,感觉简直像在做梦。当时年仅20出头的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下降到200~460米的矿井工作,一干就是10小时,收工上来时天都已经黑了,几乎是终日不见阳光,一天下来连唾液都是黑色的。 即使在条件艰苦的矿区,我仍然不忘与书为伴,见缝插针地看书、摘抄、写作。那些传奇故事,随着书页的翻卷向我走来,让我在犁锄镰磨、粥饭茶酒无趣劳累的生活之外,发现别样有趣的世界。 那些年,正是坚持读书,我才能有力量走出矿井。我想阅读带来的力量,或许已经深入骨髓,平时感受不到,一旦需要,它会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支撑你,让人直视磨难,好好生活。 三年后,当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欣喜若狂。下定决心,我要参加高考。我并不是一个聪明开窍的人,但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每晚挑灯夜读,全力以赴,紧张备考。 正是因平时读书积累,潜移默化中,无孔不入地,深入生命的每一个罅隙,使我像颗灌浆的麦子一样充盈饱满。 1978年,我终于盼来了我的高考成绩单以及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的人生也因此走向了转折,开始了崭新的一页。 1981年,我从上海旅游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在上海市委招待处(现在的东湖集团)所属西郊宾馆工作。众所周知,这是一份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要做好接待工作,首先要拉近与被接待者的距离,必须实现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这就得靠平时的知识积累,博览群书,才有更多与其交谈的机会。 我有多次跟领导接触的机会,如魏文伯、汪道涵、胡乔木、方毅、李井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知识很丰富。 记得1981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来到西郊宾馆视察。在谈到接待对象时,方毅说:“西郊宾馆的条件完全可以接待各国国家元首。”并用英语问我是否了解美国总统的情况。凭借平日所学,我用英语回答道:“现任美国总统里根,原先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演员出身,口齿清楚,演讲能力很强;上一届总统是卡特,原是佐治亚州州长,木匠出身,讲话有些地方口音……” 方毅听后非常惊讶,连说了好几个“没想到”。因爱读书,也爱写作,当时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文章,也因此得到领导赏识,一步步提拔,委以重任。 我读书时并非只为“黄金屋”“千钟粟”,不慕荣利,所阅言语经过脑海总会留下些印记,在工作中则或多或少有所裨益,遇事时常有醍醐灌顶之感。 在工作之余,我也同样结交了一些爱书之人,例如著名作家王安忆、叶辛、赵丽宏、王小鹰、司徒伟智、家族史宋路霞、社会学家邓伟志、演员王晓棠、老前辈老作家白桦及饱学之士、台湾著名作家李敖,他在同我交谈后,赠书与我并题诗:“同是天涯爱书人,相逢一定曾相识。”“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在我幼年时,嗜书如命,日日读书,积少成多,我想这些点点滴滴地积累不仅让我增长见识,更让我提高素养、涵养心态,“腹有诗书气自华”。 ![]() 学无涯 志弥坚 退休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的退休生活虽简单却充实,一无丝竹之乱耳,二无案牍之劳形,可以阅书籍,与鸿儒谈笑,整理文章日记,不亦乐乎。 现在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我的书房中度过,品一杯茶,读一本书,写一纸书,“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生有涯而书无涯,不读书,何以遣有涯之生。 谈起读书对我的作用,用“知识改变命运”来形容并不为过。书籍陪伴我度过每一天,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时间,我总是以书报为友。 以往没有时间读的书,现在可以安安心心地去阅读欣赏。每读一本书,总有不少观点会让我拍案叫绝,不少分析让我豁然开朗,不少情节让我热泪盈眶,不少角色让我唏嘘不已。 温故而知新,有时我掩卷沉思,金钱财富并不能使人强大,只有内心世界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强大。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让我可以视通四海,思接千古,与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 在我无知无邪时,让我看到神秘的世界;在我朝气蓬勃时,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勃发;在我困顿劳累时,让我感受到苦难的力量。 年轻时,我经常读文学书籍,让我看到不同的人生风景,体会到不同的人生境况,透过书本去俯视世界;工作时,因工作需要则经常读些管理类书籍,学习他人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现在退休后,我更倾向于读史学类书籍以及人物传记,有时看到书房各类人物传记,我会沉迷于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个人的精力经验是有限的,不能所有的方面都能涉及,只有通过书本看到不同的领域,得到不同的知识经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我有时也有阿Q精神,老天公平,每人都是一世人生。只有你的书读多了,才不枉活一世。如果不读书,权再大钱再多,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是枉过一生吗?那不是精神上的早死吗? 但我也时常反省自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时间也充裕了,买书和藏书的条件也更加好了,我却觉得自己反而不如从前用功了,想起鲁迅先生的话:“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鲁迅先生的话似警钟长鸣,时时鞭策着我,决不能忘乎所以,决不能沉湎安逸,学习鲁迅把与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阅读上,不断提升自己“三观”。时时敲警钟,居安思危,这种“警惕感”也源自我的藏书和读书经历。 ▲1996年十大藏书优胜奖。 ▲2016年得到上海新闻奖。 ▲2010年10月与台湾作家李敖合影留念。 ▲李敖赠书予作者《阳痿美国》。 ▲李敖在赠书《阳痿美国》扉页为作者留言“同是天涯爱书人,相逢一定曾相识”。 邱根发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周末,我能和你跳支舞吗 点击视频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