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物语 | 回顾我参与处理的几起道路交通“亡人事故”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我曾经在一家著名专业汽车公司从事过行车安全工作。从公司安全员做起一直至分管公司的行车安全工作,时间跨度达20余年。

公司的主要工作虽然是承担接待方面的任务,但当今车辆主要经营的商业模式公司几乎都涵盖有之:商务包车、旅游用车、校车服务,甚至出租营运等都有。公司各类车辆数达千辆之多,经营模式杂了、车辆数量多了交通事故可能也就会多了。我的后半生的工作经历几乎是伴随着公司交通事故的多寡而起伏不平地度过的。

01

处理交通亡人事故一

上世纪的1996年1月22日临近春节前夕。单位有一辆轿车在闵行地区鹤庆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一骑自行车老人当场死亡。这是我第一次接手“亡人事故”,虽然事故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事故处理过程的一些细枝末节至今还印在脑子里。

事故发生的翌日我与事发车队领导赶赴闵行交警事故科。当时管理老闵行地区交通事故处理办公室设在颛桥,我们到达后与经办民警一起来到了第五人民医院。在看了“死亡证明书”上“死亡者”的个人信息为空白后,民警马上离开“五院”抢救室轻车熟路地来到了医院“太平间”。

太平间工作人员见到我们后拉开了“停尸箱”。一具男性尸体躺卧在眼前:尸体瘦小,青筋隐现;二目微睁,双脚卷缩,流露出一副不甘离开人世间的样子。

民警小心翼翼地摸着尸体,顺着衣服和裤子轻轻地打开一个个口袋,希冀能够从口袋里找到一些能够证明尸者身份的东西。我们见状后一起帮助民警轻手翻动尸体。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目睹“停尸箱”,以后也因工作原因在其它医院的“太平间”看到过几次。大多如我第一次看到一样:简陋的房屋,狭小的窗几,阴气沉闷;昏暗的灯光下布满了盘根错节的蜘蛛网,阵阵潮湿的气味直逼呼吸道。

人的生命最后归属在如此不堪简陋的环境向人间告别,不觉浓浓的悲哀从心底涌起,这种悲哀叠加在心中时不时要想迸发一声:为人一生,在此告别;庶几如物,心潮难平。

从“太平间”出来后,民警专业又耐心地告知了处理这起事故的注意事项。经到附近派出所等地摸排,最后认定“死者”为江苏海门人,生前在上海摆摊从事修鞋工作,家属均在老家。从“死者”的基本情况来看:是一位生活不易且又底层艰辛的劳动者。

不久“死者”的家属从老家奔赴上海,刚开始见面我们没有直说实情,生怕会引发“次生意外”。但家属已经可能揣摩一二,为什么一个伤人的事故要通知直系亲属全部从海门到上海来呢?我们慢慢地与家属聊人生的坎坷,忆生命的无常;这时家属大概也预估到事故的大致结局。面孔的表情慢慢地变僵变硬,双手逐渐地在微微颤抖;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我们,眼泪缓缓地流出直至喷涌而出。

尔后又注意起我们的神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没有差错。“死者”的爱人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但真正确认了“死讯”,还是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一下子瘫倒在地,一串声嘶力竭的哭声在房间里旋转不散。我们见状后马上按住家属的“人中”,扶正身体,善言相劝。但无论如何家属也难以恢复常态,哭声一浪高过一浪。

好在“死者”的儿子情绪控制尚可,将母亲慢慢地移到一个有靠背的椅子上,轻轻地用手来回抚摸着母亲的胸膛,直至母亲的气慢慢匀了,息渐渐顺了后;儿子再抬起头二眼充塞着不满地盯着我们,这眼光感觉比哭声还要来势气凶,凌厉逼人!

类似的哭声和眼光在我以后的处理事故的过程中曾经多次“身临其境”,但远没有这次在我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刻骨铭心,为此内心折腾煎熬了好长一段时间。

家属在交通队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到鹤庆路祭拜现场。鹤庆路是一条路幅不宽的双车道,此时正逢下班高峰,鹤庆路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夕阳西下,时光渐墨。点燃的锡箔在马路上袅袅腾起,哭声混杂着亲人叫喊“死者”的名字呼天撼地。路人与骑车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停下来观看,我们也与家属一样点燃锡箔,面向事发地鞠躬磕头,表达我们深深的忏悔和绵绵的哀伤。

接下来几天,陪伴家属是工作中的主要内容。在与家属的交流中我们得知了“死者”的更多情况,与中国大多普通平凡的百姓一样:勤劳善良,持家节俭是“死者”人生的主要标签。好几天我们也不敢与家属谈及赔偿一事,生怕刺痛家属的自尊。

如此来来回回了近一周的时间。我们才与“死者”的儿子探讨了一下赔偿的事项,开始我们也没什么把握。因为作为专业运输单位,交通事故赔偿的费用有着成熟的规定,也是按国家的相关法律的规范执行的,对赔偿的上限控制了比较严格。但我们的心是真诚的,赔偿方案也是尽力暖心的。

赔偿的费用标准在经过几个回合的拉锯战后,越来越朝着最终的赔偿价格靠拢。对方的儿子对我说:这一分一钱都浸透了父亲的鲜血,我们真的于心不忍,于情不甘;再多的钱也很难抚平我们的伤痛,这个钱我们怎么拿的下来呢?

到了双方签署“交通事故赔偿调解书”时,“死者”的儿子脸色煞白,充满哀伤。签字的笔几次颤抖坠入,我几次帮他捡起再慢慢地递给;签下的笔迹一划一抖,签名的字断断续续用时近一分钟,滴滴泪水洒满在“交通事故赔偿调解书”上。

02

处理交通亡人事故二

2010年上海正在举办世人瞩目的“世博会”,但我们单位却在江苏东台发生单车重大交通事故。这次事故共造成车上人员“3死36伤”的严重后果,死、伤人数是我职业生涯遇到最多的一次交通事故。因而在江苏东台近一个月的日日夜夜至今回忆恍如昨日,印象深刻。

2010年7月15日11时10分左右,公司一辆45座大客车在东台休息站加好汽油后,沿“沿海高速”向北朝江苏连云港方向行驶。“沿海高速”作为国家级的南北主要高速通道,视野开阔明亮;再加上时间临近中午,高速公路上车辆稀少,行驶条件良好。但车辆在开出服务区200米左右,驾驶员向左一把方向,直接撞在道路隔离带,造成了这起重大的单车事故。

车上的客人都是江苏连云港地区银行系统的新分配进的大学生,这些年轻人在上海实习后乘坐我们公司的车辆返回连云港途中发生了事故。这些大学生几乎寄托着一个家庭、有的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希望。不料天临大祸,一刹那的时间一个驾驶员致命疏忽却将几个家庭的命运从此没有了快乐没有了笑声也没有了未来生活的目标。

事发的当天我与公司的总支书记及公司的安全员立即北下东台,这些伤者都被送往东台人民医院。36个伤者几乎住满了整个医院的抢救室,犹如从战场上撤退的伤员。我们立即与医院商量尽最大努力,用最好的药物治疗伤者,不能使伤者的伤情进一步蔓延加重。

当晚在东台吃晚饭时,我们一行也忙了一整天应该饥肠辘辘,大家却没有一点想动筷的念头,几趟取筷又停几次欲言又止,相互之间不禁抽泣起来。我们都为发生这样严重的交通事故感到深深地自责和不安。

在进入赔偿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知道了受害者的日常生活的情况。受害者大多出生在连云港地区灌云、灌南等地的莘莘学子。有些“死者”虽然已经入土,但我们还是到“死者”在当地的墓地坚持祭拜;有些“死者”在东台当地火化,我们也亲自到殡仪馆参加追悼仪式。以期得到“受害者”家属的一些谅解和宽恕。

特别是我们了解了这些农家子弟从小艰辛的生活经历,心情愈加酸楚。在签署完一个“死者”的“交通事故赔偿调解书”后,适逢夏季家属不由自主地对我说:“死者”生前连一根雪糕还没有吃过。这个时候家属说这样的话:我相信!家属们都是善良淳朴的农民,不擅矫情;此时调解书也签好了,也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赔偿。

在赔偿的数额上,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与各方进行通融沟通。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尽量给予伤者、死者上限的赔付。这个事故从发生到处理结束用时一个月不到,基本上将当事双方伤、死者赔付方案拟或达成协议,全部事故都是在当事双方协调范畴内解决的。没有一起走法院诉讼程序。

这起事故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事故发生的连续三年的7月15日,在事故发生的当日:我与一起处理事故的公司安全员连续三年到庙宇点烛烧香,为“死者”祈祷平安。虽然我俩都是共产党员,都曾是经历过无数“火场”的消防战士。但此时此刻我们都会落泪烛台,歉意长长。

03

对事故处理中的感慨

最近几年,特别是临近退休的2017年前夕,单位里的交通事故我也很少去现场了。但由于长期从事交通事故的处理工作,在单位又分管行车安全,我还继续关注着这方面的工作。有时候单位里发生了“亡人”事故,在最后签“交通事故赔偿调解书”时,我会到签字现场,表达一下对“死者”家属的歉意;或者受朋友的委托也参与了不少交通道路“亡人”事故的调解和诉讼。目睹了林林总总的“亡人”交通事故调解签字的最后“怪相”。总的给我感觉:“受害者”的一方变了更加直接更加“市侩”也更加直奔主题。

曾经经办过一个交通“亡人”事故。“死者”生前有二个女儿,小女儿由于婚姻问题遭到过父母亲的反对而心结生恨。自从嫁入婆家后,与自己的娘家断绝来往近20余年。“死者”是她的父亲,“死者”的老爱人已经离世。听大女儿说她的妹妹自从结婚后从来没有探望过父亲。但法律是理智的:由于她也是法定继承一方,“事故调解书”需要她签字才会完整有效,同理她也能分得赔偿费的一半。

我在与她接触中,没有感到这个小女儿的一点悲戚之情,哪怕是表面上的。而是不断地询问我赔偿费的支付方式,赔偿费什么时候可以到账等等。

我还经历过一个“亡人”“交通事故赔偿调解书”的签字现场。“死者”是一位近60岁的男性,代表家属签字的“死者”爱人没有过多的哀伤签字一挥而就,最为诧异的是站在旁边的女儿居然与边上的人开起了玩笑。

中国人历来有“死者为大”的传统,不管“死者”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毕竟“死者”是和自己有着血缘难断的亲人;此时生者应该给予最为起码的尊重,这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场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所述。但人们如果仔细观察四周,类似这样的场景又见怪不怪了。

陀翁的名篇《白痴》中的主人公罗果仁的哥哥深夜从他父亲的灵柩的精锻罩子上把金铸的流苏统统剪去,一遍剪一遍还说:“这些东西要值好多好多钱呢!”,年轻时阅读一直以为是大师的夸张描写。

在百年之后的当下,我们是否感觉到陀翁刻画的人物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充分说明陀翁的笔下人物是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岁月检验的,这大概也是陀翁伟大不朽的地方。

此时我的思维有点淤塞,敲键盘的字有点不连贯;我也无疑做“道德卫士”,更无疑站上“道德的高点”说三道四。因为现在的社会有时候正确的东西在利益面前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

好了!还是以一则中国古老的寓言作为本文的末端吧。让当今的你我体验一下老祖宗对“金钱与快乐”的理解。

有一个渔夫在海边打鱼,每天他只捕到自己能够吃的就罢休了,躺在岸上晒太阳。一个商人劝他多打几条,他问,我多打鱼干什么?商人说鱼多了你就能出卖了。他又问我卖了鱼干什么呢?商人说你卖了鱼你就有钱了呀!渔夫奇怪地问,我要钱干什么?商人回答,有了钱你就可以享受了,比如你就可以到海边休养,游泳,日光浴呀……渔夫说,照你这样说,我现在不就在享受吗?!

王俊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人生物语 | 回顾我参与处理的几起道路交通“亡人事故”

尘封往事 | 一句问候语:如何演绎成一场“倾城之恋”的前奏曲——发生在张爱玲、胡兰成之间的旷世之情

往事回顾 | 阮玲玉——发生在“沁园邨”的前尘往事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钢琴曲《风中的蒲公英》

点击视频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