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清楚考什么,各科所考范围内有哪些知识点。考试是以试题为载体考查知识点,当然,知识点中就蕴含着思维、方法。试题是表象,知识点是本质。先弄清本质再做准备。算是知己知彼中的知彼吧。思想上认识不到这一点的准备,只能算是盲目的瞎准备。 新题狂热症学生,想通过临时大量刷题来碰到原题。基本无效,越是组织地好的考试,碰到成题地概率越小。平时的炼习是为了巩固知识点、深化知识点,不反思知识点的炼习是练习。通过一定的炼习对知识点的理解、应用达到所要求的层面就足够了。只刷题不思考的练习,是无脑式练习,照猫画虎套公式水平练到家了,碰到新题或直考知识点内涵的题,大概率是会手足无措的。一到考试就底虚,继续通过狂热地刷题抵制底虚,有点像饮鸩止渴。 平时不紧张,把问题堆成一堆准备攒着卖呢。临近考试了,开始吆喝了,来证明自己考前努力钻研过。临时抱佛脚的投机倒把分子,考好的机会要真留给这些人,可以考虑造永动机了。一幅轻松模样。现在的学习环境下,真这样做的十有八九是看傻傻不懂的不学无术派。上了高中,不以考好大学为主要目的的学生都不是正经学生。终生学习(广义和狭义的学习都是学习)不是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会学习尚且要吃土,不学习只能被时代抛弃。好多老年人用不了智能手机导致寸步难行,这是生活的实例。未来,不懂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估计与土著无异,离开驻地就意外着无法生存。教材是经典,教材是最好的教辅。尽管教材中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总体比较,制作水准比普通教辅要高好多倍,销量也比教辅资料应该多,质量和销量决定了教材应该当作《易筋经》一样的秘笈来对待才行。好多学生对教材不待见,抱着教辅资料当珍宝一样,真正的本末倒置。教辅里讲解知识点可以说只有果不讲因,很好的迎合了得分就是硬道理的考试心理,拿分最重要,越便捷的拿分手段越有市场。总结、归纳的头头是道,拿过来直接上手用就行。没有思考的过程,何来思考的结果。理解了推理过程的结果和记住了的结果,在卷面上看不出痕迹,可在学生自己的心里呢?也没有痕迹?短期看不出大区别,时间越长差别越大。整个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的差别就天上地下了。 先看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目录,对照目录回忆知识点,概念的意义、规律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回忆炼过的典型题目。有空白之处及时笔记、翻书,这就是一个补漏的过程。将知识点接网,系统化、条理化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提一篮子鸡蛋比手拿几个鸡蛋好拿,多了不一定难拿,关键是如何拿?拿的方式重要。 扬长避短,不在收效不大的知识点上投入过多精力,攻克难关不放在临考前攻。攻坚克难,功在平时,利在关键。将能掌握的知识点过电影一般熟练思路,稍有障碍的多投入,果断舍弃一直未攻下的知识点,保证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对应的题目,成绩就很好了。人的矛盾在于总把大量心思花在不切实际的事情上。真正在能力范围内的事却因自大耽搁了,做个明人很难。备考、包括考场上也如此,花了大量时间做了一些能力范围外的题。想着行、看着会、一写全是漏洞,不写不知道,一写是真不知道。觉得懂和落实在文字上的懂是懂的两个境界。边看边写,大脑就会跟着勤快地思考起来,只看不写,你偷懒时大脑也不傻,也跟着你偷奸耍滑。判断真的掌握没有,写是试金石。归纳、整理,在脑中思考,在写上落实,手脑并用出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