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两周,赶着做一件又一件需要的或没必要的事,熬夜竟然成了工作常态了,熬夜是一种病,得治。
熬了几周夜,有点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熬夜了。工作固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自己积极或堕落生活的需要。白天工作时间,你的时间被薪酬买断了,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工作和兴趣能合二为一的人毕竟不多,工作是谋生的一种手段,难以成为生活的乐趣。漫漫长夜(其实也就几个小时)才是自己的,无人打扰的专属时间。在长夜中才能感觉到自我,认同自我,白天的种种喜怒哀乐才能被暂时抛到脑后,人生难得几时闲,今夜不闲何时闲,白天灵魂出窍,晚上回归自我,熬夜成了一种证明自我存在的方式,不至于哪天见人就问:“我是谁?”能从一种状态中解脱出来,需要变换一种思维或行事模式。只能找到一种比当前状态更有意义、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如同能让烟鬼戒烟、酒鬼戒酒,或许只有两种,戒饭、戒命。写字吧,试试看的心态网上报了个班,感觉多少年的字需要重新来写过。误入了快的门,最终却从未入了门,点醒人的有时就是一些偶然事件。从此件事来看,只要心中有梦想,而且一直走在追梦的道路上,总会碰到一些帮你圆梦的人或事,只要不死心,总会有让心活出生机的一天。写字课现在最大的感觉是:我们生活、学习中最大的焦虑来自于想快,想速成。一旦不能速成,就彻底失去信心,去游戏人生,去浪费生命。社会发展的脚步太快,把人心也带快了,准确地说是带浮躁了,经天纬地之才毕竟是少数,人家可能自带良性基因,先贤哲人的原子机缘凑巧转到人家身上去了,我们的未知对人家来说就是熟知。对于和我一样的普罗大众,还是得静下心来慢慢理解、细细琢磨。学技能、学知识、干工作,不可能一上手就那么顺利,庖丁不也得精炼三年,杀牛千余头才能修炼到家吗?慢下来,心静了,才能品出诸多微妙之处,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精髓,才能修炼成高手。
诸多道理是相通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也是如此,教学过程重要的是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创造者的想法、做法,理解、体会这个过程是要付出足够多的精力的,心眼手脑都要到位才行。只有付出了这个精力,才能体会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与愉悦。如同养育一个孩子,日夜操劳,才能建立起和孩子的亲密感,没付出过辛苦的别人家的孩子,除了能做个比较对象外,是不可能有亲密感的。可现实的残酷是,都想速成,给我结论,先把题干掉就行,久而久之,除了有干掉习题的冲动,对知识本身是无感的。升学进阶的方式是干掉习题,所以从小开始就是练习干掉习题,一旦没有习题了,学知识的动力也就不存在了。作业就是习题,学习就是做作业,做作业就是学习,没作业就没法学习。偏得令人发指了!安安静静读点书,体会体会读者的内心世界,通晓点人文,理解点自然,难道不是很高级的学习吗?
下周本职工作计划外做的事: 读点不待见的内容,算是练习化敌为友的能力吧。
《庄子》必须地读,超人思维,那种想象力是科幻作品不能比拟的。看得迟了,枉做中国人,古代中国碾压世界那是思想上的降维打击。有点怀疑那是另一颗文明星球跑过来的卫星人。 字当然得好好写,看看一周能进步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