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逃避复杂性是不可能的

 新用户65120Joi 2022-06-20 发布于山西
物理题引发的惨淡思考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条光滑轨道上有可自由移动的金属棒PQMNMN的左边有一如图所示的闭合电路,当PQ在一外力的作用下运动时,MN向右运动。求PQ可能的运动情况。





像把大象放入冰箱分几步一样,先把这个题给捋一下。

(1)分析MN向右运动的原因,MN中有了感应电流,和左边电路中ab导线发现相互作用。
(2)ab导线在MN所在位置的磁场方向,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垂直纸面向里。
(3)根据安培力方向的判定法则——左手定则可知,MN中感应电流方向从M到N
(4)MN中的感应电流从哪里来呢?L1线圈感应出来的。
(5)谁把L1线圈中感应出电流来得呢?只能是线圈L2了。
(6)L2中的电流怎来的呢?PQ切割磁场感应出来的。
(7)分析一系列的方向问题。楞次定律“倒行逆施”即可。
(8)L1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根据右手螺旋定则知:沿铁芯内部向上。
(9)L2感应L1L1的磁场方向向上,说明L2的磁场有两种可能:向上减弱和向下增强,楞次定律的应用结果。
(10)L2的磁场方向向上减弱,则L2中的电流向右减弱,则PQ向右减速。
(11)L2的磁场方向向下增强,则L2中的电流向左增强,则PQ向左加速。
总结知识点:二次感应、右手螺旋定则、楞次定律、安培力。

这是这几天常问常讲的一个选择题,若是非物理人士看了,估计也要冒火,牙齿应该要咬碎了,一个破选择题,需要这么多的折磨人的文字来解释,这物理就是用来诛心的。

说说课堂的讲解时的情境,差不多就是这些文字,口语化、无磁性、无感情、有眼神的说下去,结果是“三字两答”,嗯;不懂。

课下再问,又重复一次,讲到(9),就会又发出强烈的SOS信号,(9)前边的就从右耳出去了,不留下一点痕迹,带走了一声叹息。

若问涉及的知识点知道不?那是知道的,可也仅是知道,绝对谈不上熟悉,否则就不会说后边时前边就断片儿了。解一个题,几个知识点反复用,像是一种“四渡赤水”题,可绕着绕着就绕晕了。

原因主要有两点:
1.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不熟悉,有的甚至不知道。文理皆然,这也是老师们的家常感慨话题——书上的内容也不知道。书上的内容,说穿了就是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知识不懂,遇到问题,关键点就读不出来,什么思路、方法、思想,想这些都属多余了。

不知道基本的规则肯定要出错。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就知道好多学生的学科问题无法解答的主要原因了。

话说当年上大学报到时,算是人生第一次跨地区出行了,到了学校报到后,闲来无事,就和同来的老乡出去溜达,小县城初到小城市,心情堪比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说也奇怪,走着走着就看到铁道上的火车了,自己的小县城不通火车,这是第一次远见,比图片给人的冲击力大多了(实验课现场做实验的好处可能也在于此)。脑子里不知怎就冒出了想近距离一睹火车真容的念头,铁道上当时是没有护栏的,心里想着,顺着铁轨走总能走到火车停着的地方吧,当时是没有车站的概念的,在上大学之前,初中、高中,交通就靠“11”路。压根就没想过还有个叫“火车站”的地方,顺着铁轨找火车这个思路是不错的,也确实看到了停在铁轨上的火车了,可停火车的地方终于有护栏了,看罢新鲜,看见有人往外走,也就跟上往外走,知道什么事发生了吗?不知道有火车站这回事,顺着无护栏的铁轨一路过来的,压根就不知道出站还要票,来校报到坐大巴是直接给现金的。被工作人员当成逃票分子给截住了,用乡音浓重的蹩脚话左解释右解释,前后原委倒了个底朝天,估计工作人员也没见过如此不懂规则的两个“小刘爷爷”,最后在出示了印有学校校名的食堂饭卡后,工作人员也相信了,两个乡下穷学生,一脸窘相,放行了。从此知道了火车有个叫站的地方是用来停放的,知道了坐火车要拿钱换成车票,知道了出站要检票,没票要加倍补票,当然也知道了上车没买票也不想补票的话,可以顺着铁轨走到没护栏的地方遛出来得,只要“11”路发达就好。

回到正题,若压根就不知道基本概念和规律,题干的好多条件基本就无视了,内行看门道,门道就是一个行业的规则,不懂规则只能瞎看,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就不具备了。

怎破解呢?只能花时间将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从源头入手了解,结合量身定做的题目消化、理解,这就成了。哪个问题在哪儿卡壳了,把卡壳的概念和规律拎出来单独消化。若懒得拎、懒得消化、理解,那就和我当时不一样了,被堵在出站口一次了,下次还会顺着铁轨去出站口让再逮一次,以至于N多次,可能和工作人员也混熟了,人家通过行为也知道智商是怎回事了,一见是这俩货就会放行。可我们的目的不是看火车,是准备坐火车去远方以诗会友去了。

2.我们不愿意复杂。社会节奏快,带动人心也变躁了,愿意做得都是能及时反馈的事,类似于嗑瓜子的事,嗑瓜子估计人人都愿意,反馈得也太及时了,尽管反馈得量少,可架不住大脑很享受这种及时地、零相应地反馈。

解决一个问题,当下就要见效果,论成败,一眼看不到头的事,就没想着看第二眼。一眼秒杀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绝招,看病要偏方,手到就要擒来,感觉擒不来就不伸手了。

有多少学物理的同学在解决开头的物理问题时会一步步列一个程序图表,我感觉,只要去列了,若不熟悉基本概念和规律,他会知道哪儿思考不下去了,即使寻找外援,他也知道外援的价值在哪儿体现;若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熟悉了,结果肯定就分析出来了。可惜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只要”这就卡壳了。

仔细想来,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个体肯定要受群体的影响,尤其是普通的个体,看看这几天网上对“俄乌”事件的品论,被一种思潮带偏的群体太多了,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辨识能力是很可贵的,不是指抬杠能力,不是骂街能力。

社会分工越细,带来的结果是合成度反而越来越高。这或许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越细越要付出精力和时间,可是若没有合成度,就是没有结果的细,说的惨一点就是细的无价值。

深度和广度的结合本来就是难,可这就是发展的规律。没有静下心来的深挖,就没有机会参与广度的结合,没有广度的结合,浅挖就几乎毫无价值。的确考验人心,艰苦奋斗的目的是繁荣富强,若奋斗了一辈子,结果还是TND艰苦,那还不如干脆躺平艰苦算啦!


为什么短视频、小段子、游戏传播度那么广呢?说到底,是读懂了人性,嗑瓜子似的人性。都说书中自有N多种东西,可读了十几年,还没有变现的迹象,只读出了怀疑。静心读书,您倒是静一个试试?可这就是事实,苟且了眼前,远方从无从谈起,想要走得更远,只能心无旁骛地去充实眼前。博士这个学位称呼翻译得真是传神,其实翻译成“窄士”更为贴切,但就失去了内涵。窄到一定深度,才能有机会博到一定广度。太宽了,还要深度,以分工如此之深,人生如此之短暂,断无实现的可能。

个人如此、团队组织、家国亦如此,出成果的前期,都在黑暗中探索,深耕细作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资格站到聚光灯之下。否则,最亮的光也就是夏日阳光。享受不了漫漫长夜的黑暗,就无法企及黎明的红光乍现。

在衣食无忧的读书时代,尽可能地充实自我,等到需要为他人的衣食、甚至生存发展负责的时候,才有能力负起更大的责任。眼前和长远、短暂和永恒、微观与宏观、局部和整体,就是一个矛盾的整体,这就是规律,在规律面前的认命是真正的务实。

回到解决问题上,分析和综合就是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不熟悉,分析得就不会有深度,分析不到位,何来综合?以何综合?

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唯有如此、也只有如此,才能学到精髓、学出成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