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

 新用户65120Joi 2022-06-20 发布于山西
中学物理课堂,有关概念和规律的课,如果把课讲出彩,两个基本要素应该有:一是应该有实验或者现象、体验,通俗点说就是应该有感性材料,有可看、可动手、可感觉的素材,毕竟中学阶段的理性认知绝大部分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上了,没有经历这种认知,所谓的理性就无理可悟了。通过五官感觉能获得一些主观的认知,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死读书是没法感觉的。比如落体的重快轻慢,这就是基于一种很自然的认知,起码对于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说,这是一个事实,从一个事件得到的只能是关于这个事件的事实,要成为规律,还需要观察其他事实,从这一事实再进行推广,这就需要注意了,起码还得重复N多次,万一重复的过程中,有一次违背了事实,这说明这个事实还不能称其为规律性的结论。引起冲突就有了思维介入的必要,需要思考、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只要走到原因这一步,方法就很重要了,轻重究竟是不是下落快慢的原因?理性思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就是物理学家和普通大众的区别,感性的认知一个感觉器官正常的人是都可以有的,但理性的思考就很稀缺了,这就是哲人是少数人的原因。雄鸡一唱天下白,即使是小孩,只要能早起,我们再稍微“误导”一下,极有可能形成天亮是鸡唱的结果。实际上,即使我们不误导,好多的因果律小孩也会自发的形成,至于是否科学,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所做的就是创造条件来促使学生怀疑这种认知,比如学学周扒皮,半夜让鸡叫起来,结果天还是没亮,就能使学生怀疑论断的正确性;或者把鸡控制一下,没叫,结果天还是亮了。这样就能使学生真正思考天亮的原因,或许不一定能找到真正的原因,但起码有了对事物的因果性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
第二个要素,就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性思考。概念、规律的教学,就是纠正或者形成科学、客观的因果律。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的分析,严密的逻辑推理,最终形成概念、规律。

概念、规律是对实践的一种理性反思和总结,所以对于概念、规律的教学,从实践中引导学生去理解、思考,从而能归纳或顿悟出结论。


思考温度和温标一节内容时,感觉教材的安排有点不太符合认知规律,有点硬灌的味道,从温度测量这个操作开始,思考这里边的一系列问题,这样的次序我觉得是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从中也可以发现,一个概念、规律的形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温度源于测温,没有工具的时代,体温正常的人就应该是一种人肉温度计,可要是还没有总结出正常人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固定数值的话,谁来充当这个“工具”,对温度敏感的人充当这个测温工具人应该是首选。人体的温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个人身体不同部位的体温应该是不一样的,皮肤表面的温度低于内脏的温度。手摸、头噌,类似于对体温的一种望闻问切,可工具人也有病的时候,所以人肉温度计的可靠性相对是比较差的。人为转换为物为,这是一大进步,炉火纯青,通过物体的颜色属性来确定温度,这个也是相对定性的,发展即使定性逐渐走向定量的过程,从粗糙过渡到精细。

从冷热程度这种感觉一直到反映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脱离人的主观,转向物的客观,理科或者说自然科学的理性之光就体现于此。主观的人研究客观的物,主观能动的思维,转向客观内在的规律。

测温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测温物质、测温属性、标准点的选取。测温的过程呢?就涉及到热平衡。

温标的客观性导致引入了热力学温标。
知道和亲自感觉又是两码事,起个热场的作用,两手分别握着雪糕、热水,冰与火感觉。再感觉温水的冷热程度,冷热程度就不太靠谱了,就有了由人向物转变的思路。物物不同,所以又引入了热力学温标。
具体测温的过程,感觉没什么,细想又引出了热平衡的概念。
测温的操作、温度计、测温物质、测温属性、标度、温标、热平衡、热力学温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