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子核的组成》教学

 新用户65120Joi 2022-06-20 发布于山西
原子可再分,原子核还可再分,分分不息何时休?分到何处是尽头?

天然放射性
源起:发现过程充满了巧合,从中感觉,搞科研的大师对待科研工作都长着一双犀利的鹰眼,能从普通人一扫而过的现象中发现异常,并能慎重思考产生异常的原因。不知这些大师日常生活是否如此注重细节。

来自射线家族的贝克勒尔研究荧光和X射线的关系时,“意外”发现了放射性,荧光的材质选得极其巧合——铀盐,在受到阳光照射时能发出荧光。

对比实验:先让铀盐沐浴阳光,再将用黑纸包住的底片放于铀盐之下。贝克勒尔的观点:荧光无法穿透黑纸,说明经历过阳光浴的铀盐,除了能发出荧光外,还能发出X射线。

关键的关键,准备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巧遇连续阴天,这几个阴天是发现放射性的“晴天”。将铀盐和包好的底片放入抽屉,拍成视频有这种画面感就更好了。

神来之举:几个阴天之后再次检查底片,为啥还要检查,第六感?发现底片又被感光,元凶何在?

思考的结论:铀盐本身能发出一种未知的神秘射线,就是这种射线使得底片感光。

再用不发荧光的铀盐做实验,神秘射线依然存在,而且与化合物无关。

终极认知:神秘射线不是X射线,发出神秘射线是铀原子的独门绝技。

命名:放射性的命名是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从夫人二字看出显然不是大名。玛丽.居里的研究课题选择了贝克勒尔发现的神秘射线。

几吨沥青的艰难提炼,丰富的成果,钋、镭的相继发现,居里夫妇的英雄事迹成了励志的作文素材,已然被用滥了。女性一样可以因事业而伟大!
规律:原子序数大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或等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发出射线。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作天然放射现象。为什么如此,教材不做解释,不做解释的唯一解释就是无法用现在所学来解释。

射线本质
三种射线,通过磁场偏转,首先确定了电性。
通过实验使三种神秘粒子现出“原形”:α射线的实质是氦原子核、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光子。三种射线的电离性随“胖瘦”程度递减;穿透性随“胖瘦及速度”递增。

为何来源与原子核的推理:元素有放射性及其放射的强度与元素的化学形态无关,与外界的物理环境无关,概括就是某种元素有放射性,与其化学状态、物理状态无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取决与核外电子,这就说明射线来源于原子核内部,也就从侧面证明了原子核也非“铁板一块”,也是有结构的。

原子核的组成
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一种新的粒子,运用电、磁场测定其电荷量和质量,发现是氢原子核,也就是后来的质子,而且从其他物质中也打出了这种粒子。

用某种粒子做“炮弹”轰击原子,看看有什么新发现,这是粒子物理学家的常事,和搞化学的刷洗试管、搞生物的养小白鼠差不多属于同一级别。

发现新粒子,判断电性、电荷量、质量。从汤姆孙研究阴极射线,到三种放射性,再到新粒子,是不是这一套程序用的越来越熟练了呢?

关键是除氢原子外,其他原子的荷质比和氢原子差别很大,因此做出推断:原子核中不止有质子,还有不带电的粒子,依据电性命名为中子。

对原子结构梳理一下:原子核(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电子;原子核(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质量比质子稍大)
原子核符号说明:质量数不是质量,是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电荷数不是电荷量,是质子或中性原子的电子数目元素周期表最初是用原子量来排序的,后来发现用电荷数排序更能有规律的揭示元素的化学性质。

发现放射性的启示:物好、天时、人和(心细)。
确定新粒子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绝招才能有借鉴别人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