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节怎过呢?

 新用户65120Joi 2022-06-20 发布于山西

谈一谈自己理解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快乐、端午安康”,今天的个人问候语,微信群里的祝福语,差不多都是这样,有带头的大哥、大姐一说,其余几乎一律跟上。

传统节日,我的记忆里,都可简单粗暴的归纳为“吃节”。再细化,又有区别。所有的节日,离不开的主题是吃,不但过节的人要吃的豪横,还要给天地“吃”,给故去的亲人“吃”。有的是为了过节的人吃,像春节、中秋节就属于此类,欢庆气氛为主。有的是以已逝的亲人为主,比如清明节、中元节等,现在好像不管什么气氛了,开吃就行。

实际上节日还有一重要目的是祭祀,这也是我们敬畏天地自然、感激先祖的传统,我觉得祭祀相比吃好像更重要一点。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祭祀的对象最多、最复杂,仪式感最强。中秋节好像专门为了收成而庆祝的。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寒衣节在我的思维里,祭拜的比重是大于庆祝的。如果从语言的使用环境来说,这几个节日自己过过就行了,若还要送出祝福,总感觉有点不对劲。有点类似于刑满释放人员离开监狱时,工作人员还要补一句“再见”一样,即使人家心里真想再来,也没必要说出来,该来的自然回来。一般商场在您大包小包满载而出时,服务人员来一句“欢迎再来”,大部分人是没意见的。但若特殊用品商店也这么说,估计是要找打的,来肯定是要来得,那是刚需,但卖家说出来就不大好了。

可能是端午节特殊,能这么说?我也搞不清了,可能屈原是全中国人的屈原,非屈氏后人,能乐乎一下?毕竟还有赛龙舟一说。端午只是后来和跳江绑定了,但毕竟绑定了,一说端午,粽子和屈原应该是同时想到的。一说清明,尤其是生活在晋中的,除了祭拜已逝的亲人,应该想到介子推。

没对节日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一是自己好像天生没什么仪式感,好像对所有仪式没什么兴趣,什么过节的忌讳,感觉就是一个目的,限制你的肢体、思想,让你不能有一丝的越界之举,规规矩矩,安安稳稳地吃好喝好;二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所有吃食都没有特殊的感觉,真正做到了有口吃的就行地好养活地步。人一旦对吃的不感兴趣,可能过节就变成了过劫。

平静一点,有口吃食,能维持大脑思考的能量足够就行了,何必浪费粮食。

真要过好端午节,从我的职业来讲,读读《离骚》、《天问》、《九歌》似乎更好,尤其今年是端午过后高考,与其寻求心理安慰说一句“糕粽”,还不如实实在在静下来心来读点屈原的文章,了解甚至理解其思想来得充实。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的初衷,应该不仅仅是为了把粽子发扬光大,法定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为发扬传统文化服务的,我自己的教得应是西学——物理,放眼望去,目之所视,耳之所闻,好像全是西学发扬的结果,传统文化似乎只能在传统的节日和中文课上能被明显谈起。若还要以吃为过节第一要务,我们似乎永远无法摆脱精神的匮乏!这应该是最大的不传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