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麻黄汤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6-20 发布于山东


1.麻黄汤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麻黄汤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方剂;麻黄9克(包) 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6克    
加减
1.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花。
3.若挟湿邪而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苡仁。
4.若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5.风寒袭表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
主治;感冒、发热、咳喘、水肿、痹证、鼻炎、风疹等辨证属风寒表 实证者。 1.太阳伤寒 2.寒闭失音 3.急性黄疸 4.水肿 1.感冒  2.发热 3.周围神经病 4.急性乳腺炎 5。衄血(眼衄) 6.银屑病    麻黄汤风寒表实代表方发表散寒,宣肺平喘。用于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风寒表实证。
 麻黄汤详解
    (《伤寒论》)
    [异名]  麻黄解肌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1)。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
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分析]  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邪收引凝滞,伤于卫,则致卫
阳被遏,使其“温分肉”功能失调,肌表不能得到正常的温煦,故恶寒;卫气向外抗
邪,正邪相争,则发热;正邪交争于头部,经气不利,则头疼;寒邪束表,腠理闭塞,
使卫气“司开合”功能失调,汗液不能外泄则无汗。伤于营,则致营阴郁滞不畅,经脉
不通,不通则痛,故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亦主表。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
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余如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故本证属邪实而正不虚的风寒表实证。
    [配伍意义]  本方证由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
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归
肺与膀胱经,  “乃肺经专药”(《本草纲目》卷15),  “善行肌表卫分,为发汗之主药”
(《成方便读》卷1),本方用之,开腠发汗,驱在表之风寒,以除致病之因;宣肺平喘,
泄闭郁之肺气,以复肺气之宣发,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
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  “引营分之邪,
达之肌表’,(《医方集解.发表之剂》),助麻黄解表逐邪,使发汗之功益著;温通血
脉,畅行营阴,使疼痛之证得解,此如汪琥所言:“今麻黄汤内用桂枝者,以寒伤
营,桂枝亦营中药,能通血脉而发散寒邪,兼佐麻黄而泄营卫之邪实”(《伤寒论辨
证广注》卷1)。杏仁苦而微温,“主咳逆上气”(《神农本草经》卷3),“功专降气,
气降则痰消嗽止”(《本草便读》卷3),用之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宜一降,
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
喘,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故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寒邪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证可愈。
  本方配伍特点在于:麻、桂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行血滞,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
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挟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
加苍术、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风寒袭表
之皮肤瘙痒,加防风、荆芥、蝉蜕以祛风止痒。
  3.本方现代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喘、水肿、痹证、鼻炎、风疹等辨证属风寒表实证者。
  [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
“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
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用之得当效果颇为迅捷。使用时
尚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
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
表,可一而不可再。如汗后不解,便当以桂枝汤代之;若汗出不透,邪气留连于皮毛骨
肉之间,又有麻桂各半与桂枝二麻黄一之妙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可谓阅历有得之言。
  [源流发展]  麻黄汤乃发汗解表之主方,吴谦等谓“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
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2)。风寒束表的病机特点是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肺失宣降,本方用麻黄配桂枝及杏仁,以开腠畅营宣肺,为后世奠定了发表散寒的用药
思路及组方结构。历代医家以该方为基础,加减化裁,拓展了主治范围。其类方主要可
分以下五方面:①配伍清热之黄芩、知母等,构成解表清里之剂,用于外感风寒兼里热
者。如《类证活人书》卷20之麻黄黄芩汤,即本方去杏仁,加黄芩、赤芍;《医学衷中
参西录》上册之麻黄加知母汤,以本方加知母。②配伍祛风除湿之防风、羌活、白术
等,组成发汗祛湿之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3之麻黄左
经汤,即本方去杏仁,加防风、防已、羌活、白术、茯苓、干葛、细辛、生姜、大枣;
《症因脉治》卷3之麻桂术甘汤,以本方去杏仁,加白术。③配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
之苏子、半夏、桑白皮等,组成解表宣肺,祛痰止咳方剂,用于外感风寒并见喘咳有痰
者。如《博济方》卷2之华盖散,即本方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茯苓、陈皮;《张
氏医通》卷13之麻黄定喘汤,以本方去桂枝,加厚朴、款冬花、桑皮、苏子、半夏、
黄芩、银杏。④配伍活血化瘀之桃仁、红花等,组成解表活血通络方剂,用于外伤而感
风寒者。如《伤科补要》卷3之麻桂温经汤,即本方去杏仁,加红花、桃仁、细辛、白
芷、赤芍、生姜、葱白。⑤配伍益气养血之人参、黄芪、当归、地黄等,构成扶正解表
方剂,用于正虚而外感风寒者。如《脾胃论》卷下之麻黄人参芍药汤,即本方去杏仁,
加人参、黄芪、麦冬、当归、白芍、五味子;《云歧子保命集》卷下之麻黄加生地黄汤,
以本方合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加生姜、大枣。
    [疑难阐释]
  ’  1.关于麻黄的炮制法  古方用麻黄的目的在于发汗平喘,由于节有阻结之形,前
人根据取类比象之义,故多去节,以取其发汗之力较强。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
云:“麻黄带节发汗之力稍弱,去节则发汗之力较强。”近代用麻黄多不去节,去节与
否,有无意义?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证实,节与节间有很大差异,节间生物碱总含量是节
的3..2倍,另外麻黄部位的毒性研究证明,节的毒性最大,故炮制时去节,除去生物碱
含量低的部分,可提高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减轻毒副作用。
    现代用本方,因畏其麻黄发汗之峻,常用麻黄绒,中药的现代研究发现,麻黄绒的
制取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如手工捣绒、研碎过筛、抢水洗粉碎过筛等)均不同程度地损
失部分有效成分,主要损失其髓部的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即止咳、平喘、祛痰、利尿作
用降低,而皮部的挥发油成分并未受到多大损失,相对而言在同等剂量情况下有所提
高,即发汗作用并没有降低。因此,为了减少原药材及有效成分的损失,建议麻黄绒及
炙麻黄绒不必保留。遇到体虚患者时,将麻黄用量酌减或改用炙麻黄。麻黄经炮制后挥
发油含量显著降低,而含有平喘、镇咳、祛痰的化学成分含量增高,由此表明麻黄蜜炙
后发汗作用降低,而平喘作用增强,故临床应用中,体质虚弱者或咳喘甚者,选用炙麻
黄较为适宜。
    2.关于本方的临床应用  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认为外感多风
热而少伤寒,且因顾忌麻黄发汗之峻烈,故而应用较少。但临床研究表明,只要抓住主
症(恶寒、无汗、体痛、喘),鉴别疑似证型(风湿在表、表寒里热、体虚外感)以及
用法得当,不仅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会出现伤津耗气等副作用。外感病
大都恶寒发热并见,且外感高热而就诊者,发热重恶寒轻者亦不少见,如何把握麻黄汤
的证治要点而用呢?届氏之“外感发热用麻黄汤的要点”,确属心得,特录之以供参考。
①“无汗”虽是应用麻黄汤的主要指征,但在临床中发现凡应用辛凉之剂或西药解热镇
痛剂而热不退或复升者,多属得辛则汗而寒未解之“汗出不彻”证,应用麻黄汤后,风
除寒祛则热解。②“恶寒:是应用麻黄汤的指征,因外感高热而就诊的患者虽多系发热
重恶寒轻,但其病史有始恶寒重或恶寒时间较长者则多是风寒为患,亦可应用麻黄汤。
③凡高热未有不伤阴者,自然会产生口干口渴,但伤寒伤阴较轻,虽有口干,甚而口
渴,但不多饮,仍可用麻黄汤,使表解里自和。④高热者脉必数,但伤寒脉率之增快较
温病高热为轻,出现所谓小数,因而须脉证合参,不能见数脉就应用辛凉之法。⑤从实
验室检查看,凡伤寒高热而无合并症者,血象多属正常或偏低必这可作为应用麻黄汤的
参考。
    3。关于甘草的配伍意义  方中配伍甘草的意义,历代医家观点有异,归纳起来不
外两方面:一是协同作用:如许宏云:“甘草能安中”(《金镜内台方议》卷2);吴昆云:
“人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医方考》卷1);吴谦云:“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
拒外”(《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6)。二是制约作用:如王子接说:“甘草内守麻黄
之出汗,不使其劫阴脱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章楠说:“甘草和脾胃,以缓麻、
桂迅发之性”(《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卷9);张秉成、张锡纯等亦有相同的看法。我
们认为,药物配伍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扬长避短”。甘草在本方中的作用应是多方面的,
其止咳平喘之功与麻、杏相合,可加强二药平喘之力;益气和中之功,能助正达邪,是
安内攘外之意,因此,甘草之用具有相须之意。
    [方论选录]
    1.成无己:“《本草》有曰: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实为寒邪在表,皮
腠坚实,荣卫胜,津液内固之表实,非腹满便难之内实也。《圣济经》曰:汗不出而腠
密,邪气胜而中蕴,轻剂所以扬之,即麻黄、葛根之轻剂耳。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
者,以麻黄为轻剂而专主发散,是以为君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又缓,而肤理疏
者,则必以桂枝解其肌。是用桂枝为臣,寒邪在经,表实而腠密者,则非桂枝所能独
散,必专麻黄以发汗,是当麻黄为主,故麻黄为君,而桂枝所以为臣也。  《内经》曰: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者,是兹类欤!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温,用以为佐
使者,《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者荣之主也,伤寒荣胜卫固,血脉不利,
是专味甘之物以缓之,故以甘草、杏仁为之佐使。且桂枝汤主中风,风则伤卫,风邪并
于卫,则卫实而荣弱,仲景所谓汗出恶风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矣。故桂枝汤佐以芍
药,用和荣也。麻黄汤主伤寒,寒则伤荣,寒邪并于荣,则荣实而卫虚,《内经》所谓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者是矣。故麻黄佐以杏仁,用利气也。若是之论,实
处方之妙理,制剂之渊微,该通君子,熟明察之,乃见功焉。”(《伤寒明理论》卷3)
    2.许宏:“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今此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恶寒无汗而喘者,此阴盛也。若脉浮紧者,为寒邪外盛,故与麻黄汤汗之则愈也,此正
伤寒发汗之症也。头疼体痛,骨节酸痛者,乃寒气不得散,循太阳之经,自足行于背膂
而升于头者也。发热者,寒重生热也。恶寒无汗者,则阴寒伤营,营实而卫虚,故无汗
而喘也。麻黄味苦辛,专主发汗,故用之为君;桂枝味辛热,以辛热之气佐之散寒邪,
用之为臣;杏仁能散气解表,用之为佐;甘草能安中,用之为使。经曰:寒淫于内,治
以甘热,佐以辛苦,是也。先圣配此四味之剂,以治伤寒者,乃专主伤寒脉浮紧、恶寒
无汗者之所至也;若脉微弱自汗者,不可服此也。”(《金镜内台方议》卷2)
  3.吴昆:“太阳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不利,恶寒无汗而喘,脉来尺寸
俱紧者,麻黄汤主之。足太阳经,起目内眦,循头背腰胴,故所过疼痛不利;寒邪外
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
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塞于内,故令作喘;寒气刚劲,故令脉紧。
麻黄之形,中空而虚,麻黄之味,辛温而薄;空则能通腠理,辛则能散寒邪,故令为
君。佐以桂枝,取其解肌;佐以杏仁,取其利气;人甘草者,亦辛甘发散之谓。抑太阳
无汗,麻黄之用固矣,若不斟酌人品之虚实,时令之寒喧,则又有汗多亡阳之戒。汗多
者宜扑粉,亡阳者宜附子汤。”(《医方考》卷1)
  4.柯琴:“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
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之条纵横,宛
如经脉系络,能人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
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
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人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涔涔汗出,在表
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藉汗于谷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5<王子接:“麻黄汤,破营方也。试观立方大义,麻黄轻清人肺,杏仁重浊人心。
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之意也。分言其功能,麻黄开窍发汗,桂枝和阳解肌,
杏仁下气定喘,甘草安内攘外,四者各擅其长,有非诸药之所能及。兼论其相制治之
法,桂枝外监麻黄之发表,不使其大汗亡阳;甘草内守麻黄之出汗,不使其劫阴脱营。”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6.钱璜:“盖麻黄为肺之专药,杏仁所以助麻黄而利肺气,开皮毛而定喘者也,皆
为发泄魄汗之要药。其所以亦用桂枝,既欲泄脉中营内之寒邪,有不先开脉外一层之卫
气乎?此皆仲景制方之妙,深得《内经》客者除之,结者散之、开之、发之之意也。”(《伤寒溯源集》卷1)
    7.舒诏:“麻黄汤中用桂枝以外导于卫,此阴阳互根之妙也。后人不达,谬谓麻黄
性猛,必使桂枝以监之。此说一倡,误人多矣,将恃有桂枝,则麻黄可肆用而无忌乎。
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邪出表,必假道于卫,用麻黄发出营分之邪,用桂枝接应卫
外,正所以助麻黄而成发表之功,何为监耶?果而桂枝能监其风,伤卫者,单用桂枝,
岂不监住其邪乎?何以独擅发表驱风之力,且有逼汗亡阳之事也。且观大青龙汤得桂
枝,则升腾变化,不可驾驭矣。越婢汤免桂枝,其柔缓之性,则逾越女婢之外。可见桂
枝实有助麻黄之能,而非所以监麻黄者也。”(《新增伤寒集注》卷1)
    8.汪昂:“此足太阳药也。麻黄中空,辛温气薄,肺家专药,而走太阳,能开腠散
寒(皮腠,肺之所主,寒从此入,仍从此出);桂枝辛温,能引营分之邪,达之肌表
(桂人营血,能解肌,营卫和,始能作汗);杏仁苦甘,散寒而降气,甘草甘平,发散而
和中,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是已。”(《医方集解。发表之剂》)
    9.吴谦,等:“凡风寒在表,脉浮紧数无汗者,皆表实也,宜麻黄汤主之。名曰麻
黄汤者,君以麻黄也。麻黄性温,味辛而苦,其用在迅升;桂枝性温,味辛而甘,其能
在固表。证属有余,故主以麻黄必胜之算也,监以桂枝制节之妙也。杏仁之苦温,佐麻
黄逐邪而降逆;甘草之甘平,佐桂枝和内而拒外。”(《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6)
    10.章楠:“寒邪伤营,必从卫人,阴性凝敛,故腠闭无汗;表阳郁而身热,其里不
热,故须辛温通阳,以解表寒。麻黄辛散,以开腠理为君,但味薄轻虚,止能达卫,必
佐桂枝之辛甘色赤通营者,祛邪外出。此二味为开泄营卫之主也。卫气出于肺胃,营血
生于心脾,杏仁甘苦,佐桂枝以通心阳,佐麻黄以利肺气;加甘草和脾胃,以缓麻、桂
迅发之性,使阳气敷布于心脾肺胃之间,以达周身经络,则三焦之水气蒸腾以化汗,其
邪自随汗解矣。盖三焦出水道,使其下行则为小便,升散走表即化为汗。不取胃中水谷
之气,故不须啜粥也。因此方纯乎发表,故先煮麻黄,又用甘草以缓其性,使阳气周
偏,以取微似有汗。若发散迅速,大汗淋漓,阳气不及周行而外奔,其邪反未能出也,
故甘草止用一两,不同桂枝汤之甘草重用,取其守中,为调营卫之法。”(《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卷9)
    11.张秉成:“治寒伤太阳之表,过卫入营,血脉凝敛,无汗恶寒,发热身疼,头项
强痛,脉浮而紧等证。麻黄辛温,中空外达,善行肌表卫分,为发汗之主药。桂枝辛温
发散,色赤人营,协同麻黄入营分,解散寒邪,随麻黄而出卫,汗之即已。然寒主凝
敛,表既壅遏,则里气不舒,故太阳伤寒表不解者,每见喘促上气等证。肺主一身之
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杏仁入肺,苦温能降,辛温能散,用之为佐,以助麻黄之不
逮。又恐麻、桂之性猛,以致汗多亡阳,故必监以甘草之甘缓,济其直往无前之势,庶
可邪解而正不伤,乃为立方之善耳。”(《成方便读》卷1)
    12.张锡纯:“麻黄发汗力甚猛烈,先煮之去其浮沫,因其沫中含有发表之猛力,去
之所以缓麻黄发表之性也。麻黄不但善于发汗,且善利小便,外感之在太阳者,间有由
经人府而留连不去者(凡太阳病多日不解者,皆是由经人府),以麻黄发其汗,则外感
之在经者可解;以麻黄利其小便,则外感之由经人府者,亦可分消也。且麻黄又兼人手
太阳,能泻肺定喘,俾外感之由皮毛窜人肺者(肺主皮毛),亦清肃无遗。是以发太阳
之汗者不但麻黄,而仲景定此方时独取麻黄也。桂枝味辛性温,亦具有发表之力,而其
所发表者,惟在肌肉之间,故善托肌肉中之寒外出,且《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上气咳逆
吐吸(吸气甫人即吐出),是桂枝不但能佐麻黄发表,兼能佐麻黄入肺定喘也。杏仁味
苦性温,《神农本草经》亦谓其主咳逆上气,是亦能佐麻黄定喘可知,而其苦降之性又
善通小便,能佐麻黄以除太阳病之留连于府者,故又加之为佐使也。至于甘草之甘缓,
能缓麻黄发汗之猛烈,兼能解杏仁之小毒,即以填补(甘草属土能填补)出汗后之汗腺
空虚也。药止四味,面面俱到,且又互相协助,此诚非圣手莫办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
    13.陈潮祖:“方中麻黄有宣降肺气、发汗、利水三大功效。通过此药宣发肺气,祛
散寒邪,使毛窍开通,阳气得以达表,汗液得以外泄,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诸证
愈矣!通过降气作用,使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卫气运行有序,则上逆之气顺降而喘
可平矣!通过宣肺行水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既可从污孔外出,也可自上下行,
津液运行无阻,则鼻塞流涕,喘、逆身痛等证可从瘳矣!此药能够消除致病原因,恢复
肺脏功能,宣通气与津液,面面俱到,故是本方主药。”(《中医治法与方剂》)
    [评议]  关于本方证治,诸家皆从太阳伤寒立论,对其病因病机认识,说理透彻
者,当推张秉成。对于麻黄与桂枝的配伍关系,许氏、柯氏与汪氏之论切中病机,最为
精辟;钱氏“既欲泄脉中营内之寒邪,有不先开脉外一层之卫气乎厂之论,一语中的,
阐明了麻、桂相配,麻黄为君之理;而王氏“桂枝外监麻黄之发表,不使其大汗亡阳”
之说,既与仲景立方本意有悖,又与临床研究相违,实难苟同,正如舒氏所驳:“桂枝实
有助麻黄之能,而非所以监麻黄者也。”关于麻黄在方中的配伍意义,历代医家多从发
汗、平喘阐释。而张锡纯认为:“发太阳之汗者不但麻黄,而仲景定此方时独取麻黄”,
是因“麻黄不但善于发汗,且善利小便,”可谓独树一帜。陈氏之言,既承袭张锡纯,
又有发展、深化。临床应用本方发现,多数患者服药后,汗出病愈;亦有药后汗出不明
显而衄血病愈者,此即仲景之“衄乃解”;尚有尿量增多而康复者。可见本方麻黄之祛
散风寒,是多作用协同结果,张、陈二氏之言,并非臆造。
    [验案举例]
    1.太阳伤寒《湖南中医医案选辑》:陈某,年六旬,小贸营生,日在风霜雨雪中行
走,冬月感寒……病人蒙头而卧,自云头痛甚不能转侧,足筋抽痛,不能覆地,稍移
动,则痛欲死,发热无汗,脉紧有力,乃太阳伤寒证也。即以麻黄汤取汗,果微汗出而
头足痛减,稍能进粥食。以其元气素亏,继进桂枝新加汤四剂,痛减,食更增,调理月
余,始能外贸。
    2.寒闭失音《赵守真治验回忆录》:汪之常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冽,雨雪交加,
整天放鸭奔走道途,不胜其劳。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盅。午夜恶寒发热,
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服姜汤冲杉木炭数盅,声哑如故。据其父代述失音原委,
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
证。其声喑是由形寒饮冷伤肺,是金实不鸣之故。治宜开毛窍宣肺气,疏与麻黄汤。麻
黄9g,桂枝、杏仁各6g,甘草3g。服后,温覆取汗,易衣二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
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g,加贝母、桔梗各6g,白蔻
仁3g,细辛1.5g,以温肺化痰。续进2剂,遂不咳,声音复常。
   按语:麻黄汤乃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剂,主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之证。案1从
其职业、时令、脉证观察,纯属太阳伤寒,用麻黄汤是恰当的。但考虑其年六旬,元气
素亏,故服药后只取微汗解病,如大汗恐有亡阳之变。至善后方采用桂枝新加汤,是解
表兼顾正气之法。案2通过问诊和切脉,知其得病原委,又表现出典型的太阳表实证,
麻黄汤用得非常恰当,至表解后,方去桂枝,减麻黄量,又加桔、贝;蔻、辛等,恐寒
邪郁久化热,故于辛开中佐润肺化痰利咽之品以善其后。
    3.急性黄疸《国医论坛》(1986,2:24):张某,男,62岁。时值隆冬兴修水利而
汗出当风,复淋雨,适夜恶寒而栗,身痛,时作干咳,小便点滴,一夜之间全身皮肤黄
染如橘,舌苔黄而薄腻,脉浮紧而弦。诊为伤寒表实之急性黄疸.,因风寒湿邪束表,肺
失宣降,水道不通,湿郁化热,交蒸于肌肤所致。方用麻黄汤直通玄府以发汗,加茵陈
利尿退黄,使邪从汗尿而解。麻黄12g,桂枝12g,杏仁12g,炙甘草6g,茵陈lOg。服
2剂表解,尿畅,黄疽消失。
    4.水肿《国医论坛》(1986,2:24):刘某,男,9岁。1984年冬因脸面突然水肿,
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西药治疗半月,病情反复。近二日诸症加重,脸部水肿,
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辨为风水泛滥之
水肿,系风寒束表。肺失宜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药用麻黄6g,桂枝6g,杏
仁6g,炙甘草3g,茅根log,蝉衣5g。2剂后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服3剂,诸症若
失。后用四君子汤加生黄芪调理周余收功。追访1年未见复作。
    按语:上所举黄疸、水肿二案,虽病名不同,成因各异,但都存在着风寒束表,肺
失宣降,通调失职的共同机制。而麻黄汤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开皮毛以发汗解表,宣降肺
气以通调水道,方证合拍,故收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临床报道]
    1.感冒  用辛温或辛凉发表宣肺法治疗感冒159例,其中脉象浮紧者8例,以本
方主治获效。
    2.发热  以本方水煎服,1一3岁,麻、桂、杏、草各6g,水煎2次共lOOml;4—
7岁,4药各8g,水煎2次共140ml;8岁以上,4药各lOg,水煎2次共200ral;每日
分3次温服,服后加衣被令其微汗,热退即停药。治疗小儿发热167例,体温均在
38℃以上。其中上感者123例,兼乳蛾者44例,兼痄腮者4例,其咳者9例;衄者4
例。结果,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而痊愈者156例;服药2天,体温仍在38℃
以上,主症未消失者u例,治愈率为94%。分型发现,发热恶寒者84例,治愈77
例;发热恶热者70例,治愈66例;发热而不恶寒热者13例,也有很好疗效。三者间
疗效无差异。
    3.周围神经病  以麻黄6g.桂枝6g橘络6g甘草6g,研粉冲服,日服2次,连
服3周,治疗本病38例。人选病人中皆有不同程度的疼痛、麻木和异觉及反射减弱或
消失。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75%,而以内服维生素、地巴唑为对照组的38例,
有效率为23.68%。
    4.急性乳腺炎  以本方加蒲公英、金银花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71例,均伴有白
细胞升高,其中,58例患者体温在38℃以上,用麻黄汤煎服,伴乳汁不通者加漏芦,每
日1剂,一般在2日内痊愈,总有效率98%。
    5。衄血  用本方加赤芍、桑皮各10g,生姜3片,大枣3枚,治疗眼衄2例,服药
6剂而获痊愈。另用本方加麦冬、茅根、生姜、薄荷、大枣等治疗鼻衄5例,服药2—9
剂,分别获愈。
    6.银屑病  以本方合四物汤,去杏仁、甘草、川芎,加赤芍、首乌、丹参、白鲜
皮为基础方,若鳞屑多而瘙痒者加乌梢蛇、全蝎;皮损红肿毒盛者加土木鳖;皮损以头
部为主者加羌活;以四肢为主者加威灵仙,另酌加泽泻、革藓、银花等渗湿解毒之品,
共治银屑病10例。结果:7例痊愈,2例显效,1例进步。
    [实验研究]
    1.发汗解热作用  有研究表明,麻黄汤能使小鼠泪腺、唾液腺等分泌显著增
强;静注给药30分钟时可使升高的体温下降63.8%,至120分钟时下降达130.4%,
并能迅速地使正常小鼠皮肤温度下降,提示本方有发汗解热作用。采用汗液着色和对汗
腺上皮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发现:给予麻黄的大鼠足跖汗腺上皮细胞内水泡数目有所增
加,麻黄加桂枝时则可使汗腺上皮细胞水泡明显扩大,数目也显著增加;观察汗液分
泌,也可见二药合用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麻黄配桂枝能明显促进发汗作用。为二
者的“相须”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2.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在小鼠肺支气管灌流实验中发现,麻黄汤可使灌流时
间缩短20.39%,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此时间的延长,表明本方能显著扩张支气管,
且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支气管收缩。此外,麻黄汤还能显著延长氨水刺激所致小鼠咳嗽
的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显著促进小鼠支气管对酚红的排泌,显著抑制蟾蜍H腔粘膜
纤毛的运动,提示本方尚有显著的祛痰和镇咳作用。
  3.抗病毒作用  用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培养过程中噬菌体噬斑数作为指标,
观察麻黄汤对RSV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在RSV的噬菌体噬斑形成过程中,
500t~g/ml浓度的麻黄汤,能使RSV的噬菌体噬斑数减少50%,从而提示麻黄汤有抗小
儿感冒病毒的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作用。
    4.调整免疫功能  动物接受寒冷应激以后,出现免疫功能低下,具体表现为:白
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目下降;胸腺萎缩;单核细胞吞噬功能降低;7细胞转化率、白
细胞吞噬功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均有所下降。麻黄汤对寒冷应激所致免疫功能降低,有
明显的对抗作用。此外,麻黄汤还能明显提高正常动物抗内毒素抗体水平。
    5.协同抗肿瘤作用  麻黄汤与抗肿瘤药顺铂合用,能增强顺铂对肉瘤S-180、
Meth-A的抗癌效果。麻黄汤还有一定的减轻顺铂毒性作用,对抗顺铂所致大鼠肾脏损
害,对接受致死剂量顺铂的小鼠,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附方]
    l。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黄去节三两(9g)  桂枝去皮二两(6g)  甘草炙一
两(3g)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  白术四两(12g)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
减二升,去上沫,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散寒
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证。
    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而成,适用于寒湿在表之证。方以麻黄为君,发汗解表,宣肺
利尿;桂枝助君药散寒解表,兼以温通血脉;肺主一身之气,故以杏仁合麻黄宣利肺
气,气化则湿亦随之而化;配用白术健脾燥湿,麻黄得白术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
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甘草调和药性。
    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  麻黄去节,汤泡半两(6g)  杏仁去皮尖,炒
十个(6g)  薏苡仁半两(12g)  甘草炙一两(3g)上判麻豆大,每服四钱匕(12g),
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功用:发汗解表,祛风利湿。主治:风
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本方系麻黄汤加减而成,适用于汗出当风,或久居潮湿之地所致之风湿在表之证。
方用麻黄发汗解表,使湿从表而去;合杏仁宣降肺气,通调水道,使水湿得以下输;合
苡仁渗湿利尿,使湿从前阴而去;甘草调和药性。
    3.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  甘草不炙  麻黄不去根节  杏仁不去皮尖各
等分(各30g)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
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功用:宣肺解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
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本方系麻黄汤减桂枝而成。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
配合,一宣一降,以复肺的宣降功能;甘草调和药性。
    上述三方虽然主治证候各异,但均由外感风寒所致,故皆以麻黄汤为基础加减化
裁。其中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苡甘汤俱为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之表寒及身
疼较后方证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后方证不仅表寒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
化热之倾向,故不用桂枝、白术;改用渗湿之苡仁,以轻清宣化,解表祛湿。三拗汤宣
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