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说的话 这是前言,也是作者李庚起先生想对读者朋友们说的心里话。在这里无需多言,你只需要献上你倾听的耳朵,仔细聆听这位为《黄埔》杂志辛苦耕耘十四年的一位老编辑的心声。 我刚退下来的时候就想,应该为自己这一辈子做个总结,也可为身后留下点什么东西。想来想去,还是想汇集一下我在《黄埔》杂志上发表的访谈录、活动报道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连同少量在其他地方发表的与黄埔有关的文章,配以个人及他人拍摄的有关照片,使它变成一个“有型”的东西。当然,也希望这些东西对所有关心黄埔事业的人有所裨益。 我第一次知道黄埔军校,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后来,又通过看课外书等,对这所学校的了解越来越多,并逐步对它产生了崇拜之情。而特别让我没想到的是,在年近半百的90年代初,我居然与“黄埔”结了缘。说真的,能为“黄埔”做点事儿,算是幸运,也是一种“福分”;在“黄埔”,耳濡目染,还比一般人多受了十几年的黄埔精神教育,我更引以为豪。 凡是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黄埔军校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6月16日创办的,这是一所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桑赫斯特军事学院、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被称为“世界四大军校”之一。这所学校自成立之后,历经东征、北伐、抗日等革命战争,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达数百名。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首批授衔的10位元帅中有5位出自黄埔军校,10位大将中有3位是黄埔军校学生。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黄埔军校工作过。黄埔军校的广大师生在长期革命斗争及经济建设中为中华民族做出的重要贡献将永垂史册,我将永远欣赏它。 从1968年大学毕业到2005年6月退休,除1969年在部队锻炼1年外,我大体走过三段路程:先是在野战部队做政治工作8年,中间在部队院校搞外军后勤研究14年,最后到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出版杂志,一干就是14年。我感到,最有意义的是在地方这段时间,尽管它只占了我整个工作时期的三分之一多一点,因为这段时间,我从任编辑部主任,到社长兼总编,经手编辑出版了690万字的杂志。 而尤其不能忘怀、也最感自豪的是我面对面采访了大批黄埔人,这些访谈录及有关报道,所承载和播扬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一种爱国革命的精神,一种热爱并倾心中华民族的精神。我赞佩这种精神。 我深知,凡是中国人,凡是有良知的炎黄子孙,都应当发扬这种精神。我希望它在炎黄子孙的心灵里深深扎根。我想,把反映了这种精神的个人工作成果汇集起来,也能为人们更多地了解、践行和传承这种精神提供一个小小的渠道。 (二)笔耕不辍之我的黄埔 《我与黄埔的情缘——十四年笔耕录》这样一本记录李庚起先生与《黄埔》杂志社情缘、传扬黄埔精神的书籍出版,在物欲膨胀、精神泛滥的社会,显得尤其珍贵。它宛若现代社会大浪淘沙中的一枚珍贵的金子,虽被时光封于尘土,但只要有机会,便会重新登上时代的舞台照耀世界。李庚起先生便是为这金子扫除蒙尘的默默耕耘者,有趣的是,这次金子化作了书的模样来到了人们面前。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共分七章。上册中由历史到现代,由物到事,由事到人,由人到情,循序渐进的将读者带入作者在书中营造的“黄埔学校”。上册中通过《黄埔之家》、《凤山军校》两篇向读者介绍了黄埔军校的概况与发展历史,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爱国革命”的浑厚文学氛围,继而由《备至关怀》、《部长访谈》、《会议活动》两个篇章讲述了中央领导人以及黄埔军校的部长对黄埔的付出,见证了黄埔同学在学校中的成长,更以鲜活的史实讴歌了孙中山先生首创、国共两党合办的黄埔军校所传承的爱国革命精神。最后作者通过《各地黄埔》和《黄埔风貌》两篇文章让读者了解到黄埔的发展与壮大,在《天涯海角隔不断亲爱精诚心相连》一文中,作者在书中记录到:“他是来自美国的黄埔同学代表、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旧金山旅美黄埔校友会会长周凌军。他说:'更多地组织有益于中华民族的活动’。他是来自美国旧金山,系旅美黄埔校友会副会长,也是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代表。他叫古铣贤,是美国《世界日报》副总经理。他说:'只要有利于两岸统一的事我都愿意做。’他叫魏中天,是来自香港的黄埔同学代表。你别看他年过九旬,但谈起话来滔滔不绝,不知疲倦。他表示:'要以不老壮心跟上大好形势的发展。’”文中用事实不动声色的阐明了黄埔爱国精神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下册主要讲述了本书作者十四年辛苦耕耘的工作地点——《黄埔》杂志社。在该册中,作者通过大量访谈及活动报道等,广泛披露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及海外广大黄埔师生及其亲友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逸闻趣事,真实反映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炽爱情怀和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作的宝贵贡献;以颇具权威性的材料,介绍了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民族所作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中更再现了当年《黄埔》杂志社的专业编辑风采,为编辑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借鉴资料。作者在书中真切的说道:“专栏、专刊及专文的按语,既是文章的提示,又是与作者交流的平台。”并借用“两会专访”“与黄埔”等按语向作者真实呈现了当年兢兢业业的《黄埔》杂志社的风貌。 书中除了讲述黄埔学校和《黄埔》杂志社发展历程外,更有许多别出心裁的亮点。作者将以前发表在《黄埔》杂志社中备受亲睐的优秀文章再一次在书中体现,一来可以亲近读者,引起共鸣。二来也算是对黄埔以前的工作人员和学生最诚恳的敬礼。他们一生为了家国梦想而奋斗,为了别人的惊心动魄默默执笔,却难以为自己留下片刻时间,写下少许文字。本书作者李庚起先生,就是这群人中的代表。幸而李先生不辞劳苦,在晚年的夕阳红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革命经历为黄埔人肩负起了修筑“心灵黄埔”的使命,最终通过这本书使读者朋友们可以走进黄埔,走进黄埔人的精彩人生。 徐向前元帅为《黄埔》杂志题写的“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的办刊宗旨迄今为止仍系于李庚起先生乃至无数黄埔人的心间。也正是这个宗旨照亮了李先生十四年《黄埔》杂志社笔耕的道路,乃至衍生出珍贵的《我与黄埔的情缘——十四年笔耕录》一书。该书对了解黄埔、研究黄埔、学习黄埔、宣传黄埔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满含了对黄埔的革命先辈和《黄埔》杂志社工作者们的深刻怀念。 (三)梦想成就人生 周公梦蝶是一段现实与梦境归一的佳话,李庚起先生的《我与黄埔的情缘——十四年笔耕录》一书演绎的却是人生与梦想的完美统一。因为在书中,你已经没法单独把人摘出来解说一番,更没法把书中的《黄埔》杂志拿出来评述一遍。因为单摘出来,他们都是单独的甚至是单薄的个体,但是合起来,你将看到人与梦想事业的完美结合。读罢全书,领略过作者十四年的笔耕剪影后中,你将收获最为深刻的属于心灵的余震。 《我与黄埔的情缘——十四年笔耕录》一书于2012年8月通过家谱传记出版机构付梓出版,全书共有五十余万字,字字心血,篇篇动情。全书分上下两册,以李庚起先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为主线,上册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校历程和恢弘的发展状况,下册讲述了黄埔军校后方的文学天地——《黄埔》杂志,让作者洒下十四年光阴的一块心头热土。 书中用上篇大部分宏伟的篇幅讲述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可谓是是军人向往的天堂。在中国乃至人类军事史上,很少有一个军校像黄埔军校那样,极大地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黄埔军校建立于1924年,在孙先生“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呼吁下,一批批革命精英,经过新型的军事、政治教育,成长为优秀的军人。从东征北伐到十年内战,从抗日到解放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从无数的战火与硝烟中磨砺出了中国人的气节与精神。在书中,作者用种类繁多的在《黄埔》杂志中发表过的关于黄埔军校的文章向读者阐述了黄埔军校的历史、人文、精神、贡献等诸多方面的信息。为了解和研究黄埔军校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真实的素材。黄埔师生的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事迹,是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黄埔军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李庚起先生,这个黄埔精神的实践者和见证人确为黄埔军校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珍贵的一页。 但是历史上另有一页,也就是《我与黄埔的情缘——十四年笔耕录》的下篇。它与黄埔军校荣辱与共,相辅相成,它维系着黄埔军校和师生间的真挚情谊,传达黄埔军校发自肺腑深处的声音,更捍卫着海峡两岸人民对安定与团结的执着追求。它,就是《黄埔》杂志,是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集知识性、时政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黄埔杂志》创刊于1988年,办刊宗旨是黄埔军校一期生、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作者李庚起先生1992~2005年在《黄埔》杂志社工作,曾任社长兼编辑,期间发表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文中可看出他一贯实事求是的作风和深厚的黄埔情结。在2001年第一期《感受万紫千红的春天》一文中作者在文中说道,“我们《黄埔》杂志的同仁们,感受到历史的责任,感受到沉重的使命,虽然我们肩膀柔弱、文字轻薄,但我们还是要以十倍的热情、百倍的勇气,融入时代潮流,与包括数万黄埔同学在内的全球中华儿女一道,为实现五千年文明史的祖国的统一,为振兴曾经被称为'东方睡狮’的中华民族竭尽绵薄之力。” 可见,作者的黄埔岁月是炙热的,是为了梦想而燃烧的,一燃烧就是十四年的春秋。一份工作变成了事业,继而又变成了梦想。拥有梦想的人很多的,梦想得以实现的人却寥寥无几。李庚起的一生应该是无悔的吧。他将青春的汗水与心血撒在了中国黄埔军校的土地上。这土地虽曾贫瘠,虽曾被践踏和掠夺,但是因为有了以李庚起先生为代表信心不灭的黄埔人,因为强大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的活水源泉,它足可以重新焕发活力开出绚烂花朵,结出硕硕果实。以《黄埔》杂志为依托薪火传承的黄埔精神就是它最好的见证。 唯愿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永存,愿中华民族在此精神的鼓舞下繁荣昌盛。这是作者的心声,更是包括笔者在内无数中华儿女的心愿。 (四)认识黄埔从现在开始 《黄埔》杂志是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集知识性、时政性、故事性、趣味性于一体。它以多种形式反映了广大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抗日等历史时期为中国革命所作的重要贡献,报道了各地黄埔师生为促进中国统一、振兴中华民族所开展的多种有意义的活动,为贯彻“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建会宗旨,很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和窗口作用。 ![]()
![]()
![]()
![]()
![]()
![]()
![]()
![]()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