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岩茶圈里,肉桂的爆红已经成为现象级存在。 但水仙的发家史,同样很辉煌。 用阿Q的话来说,水仙在茶圈也是阔过的。 从资料上看,闽王王审知(公元862-925年)的时候,他的御茶园里就有种水仙、矮脚乌龙等古老品种。 但水仙的正式人工栽培却是康熙年间,从建阳大湖村逐渐往外扩展,四处开花,种植面遍及闽南、闽北一带。 等到现代,水仙被列为首批“国家级茶树良种”,早在肉桂还没定种,还没正式推广之前,七、八十年代那会武夷山还流行过一阵“水仙热”。 当年种下的那批水仙,算一算树龄,达到30年以后刚好构成了今天各大山场的高丛水仙主力军。 回顾岩茶发展史,不难能看出一个有意思的“梗”。 虽说今天的岩茶圈内,肉桂和大红袍更高调、更有新闻热度。 但论老茶客的心里排名/论岩茶起兴发展史,提到岩茶里的三剑客,大家更习惯的说法是水仙、肉桂、大红袍。 水仙,首列其首! 岩茶圈内,哪怕肉桂再火,也难以动摇水仙的根基。 新手入门岩茶,水仙和肉桂是绕不开的基础课。 能将水仙肉桂大致喝明白,喝出哪个是水仙?哪个是肉桂?是新茶客入门的关键。 上礼拜在文章里,写过一篇新手买肉桂的防坑秘籍。 今天这篇是水仙版的姊妹篇。 当你要买岩茶时,这3类一眼假的水仙,千万别轻易相信! 《2》 一、源源不断的160年老丛水仙。 给一款茶树确定具体树龄,是非常困难的事。 最直观有效的方法,是将这棵树砍了,数树轮圈圈。 但没有茶农舍得这么干。 砍树容易种树难,只为了测树龄就牺牲掉一株老丛,太不划算。 当然,参考文物测定年代的方法,可用碳14测定年代。 但这种测法,上下误差据说有百来年。 对考古来说,可以大致断代,但对做茶来说,这百年来的误差就太不靠谱了。 因为从实际情况看,证明茶树栽种年份的实物凭证(文字资料之类)极少。 毕竟当年的做茶行情,不像现在那么好。 毕竟当年在种茶时,没人预见到岩茶老丛发展行情。 毕竟当年做茶可是一门苦行当,茶农里能找出识文断字的少之又少。 所以,大多数茶农在介绍自家的老丛树龄时,会给出一个大致范围。 具体树龄说不准,但自打爷爷辈开始,这批树就已经在这了。 目测过去,水仙作为半乔木,树龄越老,主干越粗壮。 从主干粗细,也能大致猜出树龄不浅! 像盲猜一个人的岁数,二十几岁的人和四十多岁的人,肯定看着不一样。 之前看到过一条广告,介绍自家百年老丛水仙,树龄足足有160年。 听到这一句,麻花就直觉不妙。 试问,这有零有整的160年树龄,到底有没有凭证? 再说了,假设某款老丛水仙刚新品推出时,标160年树龄。 隔一年、隔两年、隔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更换包装。 没有参考某椰汁品牌的严谨做法,相应改正161年、162年、163年,这是不是在“此地无银三百两”?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货真价实的老丛水仙历来都是稀罕物,要说三、四年前做出来的老丛,大批积压多年,还是没有售空。 这样的说辞,对外说出去可没有可信度。 如此源源不绝的160年老丛水仙,显然是一眼假,做戏没有做全套! 《3》 二、喝了回涩的水仙。 很多人爱水仙,爱的是它的汤感醇、回甘快、生津持久。 山场正、工艺好的正岩水仙,颇能体现出“岩骨花香”这四个字的精髓。 论花香,哪怕普通树龄的水仙,花香也是很有清幽、雅致、有穿透力的。 喝茶时哪怕没有特意闻香,随便啜一口茶到嘴巴里,唇齿间也能留下阵阵香气。 伴随着茶香上扬,从舌面,到喉间,再到口鼻相连处,能从茶汤里喝出阵阵幽香。 幽深的兰香,相伴相随。 给人感觉就像穿过一片幽深的密林,穿花拂叶,山间野兰般的清幽香气,盈盈而绽。 论岩骨,水仙素有“醇不过水仙”的说法。 茶味丰沛的正岩老丛,哪怕快出水冲泡,茶汤质感表现也不俗。 茶汤入口喝起来是细滑绵柔、浆感绵柔的。 尝入茶汤的第一时间,只感觉在喝一碗老福州人做得极细腻绵柔的花生汤,入口即化,异常地“顺”,异常地“滑”。 但用舌头掂一掂茶汤,又可以感觉出,这杯茶和白开水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非常醇厚、有份量感。 茶水落入喉间瞬间,更是能体察到岩茶里的“茶骨”,浑厚劲道。 这份有力量感的劲道风味,出现在醇厚茶汤里,好似画龙点睛之笔,让这泡茶充满了闪光点。 从喝茶感受到,但凡品质过得去的水仙,在饮茶全程感受里,都是异常舒适、美妙的,喝完茶之后,喉咙会非常放松、舒爽。 回甘阵阵,生津舒爽。 要是一泡水仙,喝起来汤感不醇,并且喝完茶之后还会涩口。 像周末时,有位新茶友提到。 某次他在外面喝茶时,遇到一泡喝了“回涩”的水仙,这是怎么回事? 毋庸置疑,喝完茶之后没回甘,反而越喝越涩口、卡嗓子的岩茶,品质表现太糟糕。 《4》 三、条索粗糙的老丛水仙。 熟悉岩茶的茶友都知道,老丛的“老”,老在树龄。 水仙作为半乔木型大叶类茶树品种,按树龄高低划分,有三个档次。 普通水仙、高丛水仙(30-60年)、老丛水仙(60年以上)。 但网上却有这样的声音,将老丛水仙的特征,描述成叶片宽大粗老。
这番话乍一听,仿佛有合理之处。 水仙作为大叶类的茶树品种,和肉桂比起来,叶片的确会更宽大、叶脉更突出,风姿更虬髯。 和普通水仙相比,老丛水仙的叶脉的确会更突显,叶片看着更宽大。 不过要说老丛水仙的叶片,普遍看着像成年人手掌那么大,未免涉及夸张。 再说了,大家在买岩茶时,可不能弄错重点。 老丛水仙干茶条索相对粗大,不等于外形看着条索粗壮,就一定是老丛。 万一这背后,是人为故意采老来冒充,怎么办? 万一你遇到的老丛水仙,干茶粗糙,挑拣不精,甚至有叶片粗老、揉捻不紧的迹象,又该怎么办? 去年在武夷山就曾亲眼目睹过,有人在收茶时收到一批从老丛水仙里筛出来的“二口茶” 。 倒出干茶一看,粗老叶明显,品相很一般。 虽说,老丛二字在岩茶圈内自带光环,但我们在买老丛时,不能只看外观。 还是那句话,认准茶香(丛香有无)、茶味(汤感是否醇厚)、韵味再去入手,才能少吃亏! 《5》 麻花见过很多老茶客,他们的口粮岩茶大多选水仙。 水仙汤感醇,兰底(兰花香)清新悠长,符合老茶客“重水路”的饮茶偏好。 再说从情感价值看,水仙已经在乌龙茶的圈子里火了很多年。 从闽北乌龙(岩茶为主)到闽南乌龙,再到广东的凤凰水仙,水仙一脉,枝叶繁茂。 据老一辈的茶友回忆,以前买茶还要凭特供票/茶叶票的年代,当时能买到的,常是装在牛皮纸袋或者铁罐密封的“水仙茶”。 到现在,岩茶口味是越来越丰富。 品种花色、山场范围、火功高低、树龄长短有了更进一步的细分,买茶选项变多。 不过在很多老茶客眼里,喝了这么多年水仙后,早已经习惯成自然。 选口粮茶时,自然更青睐于水仙。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果然不假!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