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斋:颜氏(上)娶个媳妇老师,在媳妇的带领下,好好学习

 大土豆说书 2022-06-20 发布于天津
u=4250529737,1467333504&fm=253&fmt=auto&app=138&f=JPEG_看图王.web.jpg

这个聊斋故事中没有鬼神,也没有狐妖,故事讲的就是一件说奇不奇的事儿。说它奇,因为那个年代的女人不可能经历这样的事。说它不奇,则是因为故事中主人公的成功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一起来听听吧。

0
1
原文

顺天某生,家贫。值岁饥,从父之洛。性钝,年十七,不能成幅。而丰仪秀美,能雅谑,善尺牍。见者不知其中之无有也。

今天这个故事,发生在顺天府。就是现在的北京,在明清时期有的这个称呼。

顺天府有个书生,家里挺穷的。那个时候的穷人,真是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正好又赶上荒年,闹灾了。更没饭吃了,书生就跟着自己爸爸出门逃荒,到了洛阳。

过去的老百姓没办法,没吃的就出去到有饭的地方去逃活命。说白了就是要饭,就算是当强盗,也得去有钱的地方抢啊。

看电视里《1942》,那就是闹灾,逃荒,真的是人吃人。那个片子是真好,可让人看着压抑。

书生生性迟钝,跟郭靖一样,生下来就不聪明。又没有什么好老师,都十七岁了,还不能完整地写一篇文章。

原文写不能成幅。过去考试就是考语文,而且就考写八股文,就是命题作文。为什么叫八股文呢?就是因为写这一篇文章分八步。这个书生十七岁了,只能独立完成其中的一步。是挺笨的。因为从别的聊斋里看到,有的十七岁都中举了。

虽然文章写得不咋地,可书生人长得挺漂亮。按现在说,那是小鲜肉啊。而且言谈也不错,善雅谑,就是开点高雅的玩笑。这就不是现在德云社相声里那类的梗了。

不光这样,而且书生还特别会写信。人们看到他写的书信,觉得写得好,而且再看小伙子长得这个相貌,都不知道他有多大能耐,其实肚子里没啥货。

这就跟现在有些人一样,初一见面,两个人喝酒聊天,觉得这人云山雾罩的,可能说了。时间一长,就知道,这人除了胡说八道,什么也不会。

0
2
原文

无间,父母继殁,子然一身,授童蒙于洛汭。时村中颜氏有孤女,名士裔也。少惠。父在时,尝教之读,一过辄记不忘。

一家三口,出来逃荒。可能是父母年纪大了,是一时的水土不服,还是怎么着,就这么一前一后的,都去世了。

最后只剩下书生一个人,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这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好在他是个男人,还能工作。

人长得挺帅的,还念过书,虽然写不出一篇整文章,可教孩子开蒙,认字还是有富裕的。何况别人也不知道他有多大学问。他自己一个人就在洛讷一带,自己教私塾度日。

私塾这个东西,现在也还有,就是叫法不一样了。类似于现在的家庭辅导班。当然,现在国家双减了,不允许办这个了,以至于弄得这些给孩子补课的大牌教育机构都完了。

当时就在书生教书的村子里有个姓颜的女孩,也是个孤儿,父母也都死了。是名士的后代。而且跟这书生一样,从小就聪明。

当初颜氏父亲活着的时候,就教这女儿念书。这个可不容易。过去女子无才便是德,能重视女儿的教育,这在那个年代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这女儿也是读书的料,看什么东西,一教就会,一会了还就不忘了。现实里也确实有这样的人。看书里,黄蓉就是这样的。

0
3
原文

十数岁,学父吟咏。父曰:“吾家有女学士,惜不弁耳。”锺爱之,期择贵婿。父卒,母执此志,三年不遂,而母又卒。或劝适佳士,女然之而未就也。

颜氏十多岁的时候,就学着他爹那样,背诵古文,吟诗,朗朗上口。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

他爹看着也是爱,他爹就说:我家有个女学士,可惜啊,是个女的,不是男的。在那个年代,女人没啥发展啊,要是男人就能有一番作为。女人再强,也没用。

他爹对她很是钟爱,想着给她嫁个好人家。自己家孩子优秀,肯定也要找个优秀的人家。这就不能光有钱了,怎么也得是个念书的人家啊。两个人起码平时有个交流。

这样挑来挑去的,还没等给女儿找到好人家呢,爹死了。爹死后,她娘还是按照她爹的遗志,继续找好人家,结果又找了三年,她娘也死了。

孩子越来越大了,家长没了,平时来串门的街坊邻居就劝她,找个差不多的就得了,别挑了。

虽说这话是出于好心,可人家自己也应该有想法,外人着什么急啊。这就像现在的那些亲戚们,一到逢年过节的,就来说三道四的,秀秀优越感。

颜氏也不好得罪这帮人,就随口应付着,行,就听你们的。可自己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自己的幸福,自己说了算。管别人怎么说呢。

src=http___i0.hdslb.com_bfs_article_8351c9ca55c30748743abf570a02089e6c4cb40a.png&refer=http___i0.hdslb_看图王.web.jpg

0
4
原文

适邻妇逾垣来,就与攀谈。以字纸裹绣线,女启视,则某手翰,寄邻生者。反复之而好焉。

这天,颜氏家里来了个串门的。就是邻居家的大嫂。原文写逾垣来。就是跳墙来的。这个有点解释不通,都是邻居,为啥不走大门,要跳墙呢?身体好也不能跳墙啊。

我估计是两家挨着,中间的界墙比较矮,这邻居大嫂懒得绕大门,就这么过来了,大概也就这样解释得通。

虽然颜氏跟这样的邻居也没啥好聊的,可人家来了,也得应付着,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这邻居来的时候,拿着纸裹着点丝线,估计是来这边,一边聊天,一边做点女红活,手里也不闲着。这个形象,很像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妇女,都带着毛线活一样,到哪都织着毛衣。

现在织毛衣的人少了,都直接买成品了,现在再织,那都是爱的象征了,纪念意义更大了。

邻居大嫂在那做活,颜氏就把这张包着线的纸打开了,一看,是一封信,是写给邻居大哥的。

颜氏就拿着这封信,翻来覆去地看,看了好几遍,越看越爱。语言也通顺,字写得也好,她可就爱上了。

0
5
原文

邻妇窥其意,私语日:“此翩翩一美少年,孤与卿等,年相若也。倘能垂意,妾嘱渠侬聏合之。”女脉脉不语。妇归,以意授夫。邻生故与生善,告之,大悦。

邻居大嫂这低着头做活,老是自己说话,听颜氏也不接话茬,抬头一看,颜氏盯着那封信看入神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大嫂就跟颜氏说:写这信的是个小帅哥,跟你一样,也是孤儿,父母都死了。年龄跟你也差不多。你要是觉得行,我就让我老公去给你说说这事啊?

颜氏一听这情况,心里是乐意。可嘴上不能说。那个年代的人都腼腆,不像现在的姑娘,喜欢就直接说:你是不是想睡我啊。

颜氏这一不说话,就是默认了。邻居大嫂回去就把这事跟老公说了。邻居大哥本来跟书生就不错,就把这事去跟书生说了。

书生一听,大悦啊。自己这一个人,孤儿了,流落他乡。无依无靠的,这本地有个漂亮姑娘看上自己了,而且家里还富道小康的,自己这算是人生到达了高潮。

dbb6983f89b934c8024acdc0f75ae37f.jpeg

0
6
原文

有母遗金鸦镮,托委致焉。刻日成礼,鱼水甚欢。及睹生文,笑曰:“文与卿似是两人,如此,何日可成?”朝夕劝生研读,严如师友。敛昏,先挑烛据案自哦,为大夫率,听漏三下,乃已。

书生这边赶紧就拿出个东西,一个他妈生前给他留下的一件首饰,一个金的乌鸦形状的一个钗,托这邻居大哥给美女带回去,这算是个订情信物,这事就算这么订下了。

过去的老人,都给孩子留点东西,要给将来儿媳妇的,老人要是活着呢,就自己给,老人要是去世了,就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是个好的传统啊,可惜在我们家没能流传下来,我没记得我妈给我留下啥值钱的古董首饰啥的,以至于当初结婚那几年,老婆一看电视,鉴宝的节目,就问我:你们家有没有什么古董。

过去的婚姻就这么省事,两边都没父母,这事自己一点头,还就成了。两边找个好日子,一洞房,这就算两口子了。不知道过去有没有民政局。

夫妻两个新婚恩爱,日子过得挺和谐。可等颜氏一看书生平时写的文章,直咂嘴啊,就笑了,说:你写的这个作文,跟你这个人啊,简直就是两个人。

合着就是说这书生草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当初光看长得好看,光看那封信了,没想到文章是这样的。合着两个人的文化水平,一个大学毕业,一个还上小学呢。

颜氏说:你文章写成这样,你啥时候才能考上啊。过去读书,就是为了考试做官,改换门庭啊。跟现在的高考一样,决定着孩子这一辈子将要干什么。

从这天起,新婚的老婆颜氏,就成了老师了,天天教书生读书,而且还是个很严厉的老师,起码市级优秀教师。

每天晚上吃完晚饭,颜氏就自己先坐在桌子边上,把灯点上,等着书生来一起学习。一直学到晚上十一点,这才算下课。

好老师,不一定能教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一定能培养出品德优良的孩子。

自己娶了一个好老婆,既是老婆也是老师,在这个老师的严加管教下,自己会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咱们下回再说。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