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掀起内经的面纱来(系列八)图说“阴阳应象大论”(原创)

 新用户13286206 2022-06-20 发布于重庆
文章图片1

黄帝内经”的理论中的“阴阳”很多人对意义不是明晰,究竟“阴阳”是什么概念,

我们通过《黄帝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来探讨一下,“应象大论”就是(对)应自然(现)象而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这里讲的是世间一切生命的衍生与死亡,都是由宇宙自然的规律而发生的。这个规律就是“天地之道”,这个“道”就是“阴阳”。这个“道”理很神秘。(当时也讲不清楚)所以“神明之府也”。所以用对应自然现象来解释“阴阳”。

经曰: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这一段的意思我们借用图片来直观的理解一下。

文章图片2

来自网络

这里面“天”是能量所积,为清虚无形“清阳”在上,“地”乃物质所聚,浊重有形“浊阴”在下,是相对的。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云”与“雨”的变换是“象”(现象)。

“内经”重点说这个“象”是有用意的。

“云”与“雨”所以变换,是因为太阳光的照射热量使“水”分子发生的形态变化。能量是热,是无形的,属于“火”为“阳”,“水”是有形之物质属于“阴”。这就是“火为阳,水为阴”。

我们都知道“水”的形态会发生变换,是因为水分子的特性会因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温度由低到高呈现固体、液体、气体不同的形态,是由水分子团的凝聚、分散、蒸发的原因而形成的。

从这个现象看,“内经”所讲的这段实际上是“能量”对“物质”产生影响的关系。

“内经”认为“上为天,下为地,人在中”,人类及其一切生物就是在“中间”这个环境中衍生的,其生理规律是与其相同的,所以就用这个理论解释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规律

为什么“内经”从“水”的方面进行阐述?地球表面水的面积超过百分之七十,人体的“水”超过百分之七十五。

文章图片3

所以“水”的作用以及形态的变化对于人的生理影响是很重要的的。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内经”就是用这个自然的现象以象取义,对人体整体的“阴阳”部位予以界定。

即“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

但这只是一个宏观的意义,因为“阴阳”是相对而言,细化还有“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

对于人体“阴阳”的意义,我们下一篇文章里在探讨。

欢迎朋友们参与探讨并与以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