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洪塘的名称来历你知道吗?一起看看老街、老巷、老桥的历史印记

 一滴水12345 2022-06-20 发布于浙江

     洪塘街道位于宁波市西北部,隶属宁波市江北区。它北靠慈溪市,东邻镇海区与江北区的庄桥街道,西接江北区慈城镇,南面与鄞州区隔江相望,地势北高南低,水陆交通便捷。洪塘原属句章(今江北区慈城镇),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属鄮县,历史悠久。

图片

洪塘老街鸟瞰图 来源:甬派

01
洪塘的名称来历
      《宁波地名志》载,洪塘原名洪家塘,以古有洪姓人氏在江塘边聚族而居得其名。
      原洪塘居民以洪姓为主姓。洪塘洪氏,于南宋(1127年——1279年)居此。洪塘的“忠宣公祠”,曾挂着南宋忠臣洪皓的画像,并存放着洪皓及其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的牌位。

图片

洪皓像 来源:《洪氏宗谱》

      洪塘洪氏的祖先洪氏,是中华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传洪氏出自上古炎帝神农氏,为共工的后代。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尊为“水神”。共工后因故离开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他的子孙为了让后代子孙不要忘记自己是“水神”的后裔,因此在“共”姓的旁边加上三点水,改姓为“洪”。
      洪塘也因塘起村。据说六、七千年前,洪塘一带还是一片大海,涨潮时海浪一直拍打至今保国寺所在的马鞍山下。《保国寺志》中也记载有“灵山(即马鞍山)僻处海隅也”。后来海水逐渐消退,人们就筑塘开垦,滩涂渐渐地变成了良田。今洪塘上沈村农田深处就发现下面有大量海沙、贝壳,还在一些老人口中流传着这里曾有一个古老的海港——淄沙港。“淄沙港” 还多次出现于古谱《慈东赐却亭沈氏宗谱》中。

图片

现在的洪塘街道鞍山村 来源:甬派

      《晋书》载,“句章有汉塘,孔愉修复之。”清光绪《慈溪县志》载,“汉陂,县东南廿里,相传为汉时所筑。” “汉陂”即“海塘”。早在汉代时(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即有百姓在此修筑堤塘。
      洪塘洪氏曾聚居群落,有上宅、下宅、新宅、旧宅、老宅、高宅、里屋、外屋、东房、西房、松房、敏房、大九房、二十五房等。

02
老街、老巷的历史印记
      明代《(嘉靖)宁波府志》记载,洪家塘市(洪塘旧称),塘内河道纵横,塘外江流通海。

      洪塘街道中心横亘着一条龙尾河。龙尾河发源于马鞍山,流经费市、庄桥、裘市等村镇,与余姚的水脉相通,汩汩的河水从街道中心潺潺流过,过去两岸热闹非凡。河之北长约千米,宽约四、五米的洪塘北市街,素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誉。以前北市街有防雨棚屋,可遮雨防晒,路不湿鞋,人群熙攘,周围有卖柴弄、灶户弄、石柱弄、南街等。

图片

卖柴弄 供图:王建勇 

       “卖柴弄”顾名思义是卖柴的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条紧靠龙尾河的小巷,因船只通行方便,成了木柴买卖之地,聚集了大大小小许多柴行,现在家庭用烧木柴做饭已成为历史,但岁月总会留下痕迹。

图片

灶户弄 供图:王建勇

      “灶户弄”也在北市街边,灶户是中国旧时设灶煎盐的盐户,始见于五代,后指制盐户的通称。

      《光绪慈溪县志》载,明朝以来,政府为了便于管理,把生产食盐的家庭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洪塘“灶户弄”之名,便源于此。可见昔日洪塘“灶户弄”终日“盐雾”缭绕,宛若“仙境”,就连行走的风,也是咸的。

图片

南街 供图:王建勇

     从北市街过上宅桥便是南街。过去有永兴蔬菜行、春茂木行、敦裕米厂、泰山堂药店、成泰当店等约四十家各类店铺,可谓店铺林立。

图片

石柱弄 供图:王建勇

      石柱弄距北市街不远,在龙尾河边,过去巷口立有天灯石柱,故名。

      据见过“石柱”的老人回忆,“石柱”高约3米,顶端设有“凹”型石碗,用来放置照明油灯,柱体四周雕有花卉、祥云等图案,天灯石柱是为了引导过往船只航行,也作照明之用,方便贾商行走,现天灯石柱已毁,但“石柱弄”仍在,巷名依然。

      虽然北市街、南街、石柱弄已没有往日景象, “卖柴”、“灶户”等这些行当也已消失湮没在岁月的尘埃里,但这些街巷像一位岁月老人见证了洪塘曾经的过往。

03
老桥寄托祝福

      老街的龙尾河上有两座桥,一座叫上宅桥,连接北市街与南街;距上宅桥约两百米的是福寿桥。

图片

上宅桥 来源:甬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