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您曾居住过的街巷、弄堂——川沙路名变迁录

 国民一员 2020-06-01

【前言】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故乡》中说到: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路名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除了在人们从事生产、生活活动中用于方位指向、地点设定外,路名本身往往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承载着螺旋式前进的一个又一个时代替代、变迁的烙印。

川沙小城也不例外。

沙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抗倭修筑城墙后,若以城墙外侧护城河上的吊桥为界,北市街和西市街直接贯通北城门、西城门,而南市街则需跨越王前港(现新川路)上的集贤桥后折向通往南城门,而唯有通往东城门的路不叫东市街,称中市街。出东门吊桥后的路称东门街,川沙人有时也叫其为东市街。那么,为何北市街、西市街、南市街都在城内,只有东门(市)街孤存于城门外呢?这跟川沙的前身八团镇以及川沙筑城版筑西移有关。据史载,早在明万历年间(1563年——1620年),八团镇即以“生聚日繁,人文渐盛,巍然为滨海巨镇”而著称。八团镇的中心位置大致以御寇河(现为浦东运河)西畔河塘街和东门街呈丁字形分布。而在筑城时,周长四里见方围成的川沙城,并不完全覆盖八团镇,而是以东门街作为分割南北的中心线整体西移,确切地说,只是把东门街的西段划入了城墙内,并成为了现在的中市街,这样就把“商贾辐辏”的东门街悬置于城外。

市街,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为川沙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它以牌楼桥为中心,东西长300米。据解放后不久的调查,当时的中市街集聚了各类商家50多户。在川沙周边,历来就有“不到中市街,不算到川沙”的谈资。

北宋皇祐四年至至和元年(1052年——1054年)间,时任华亭(今松江)县令吴及始筑“皇祐老护塘”,其为浦东地区最早的捍海大堤,也被称为老护塘、霍公塘。在此后的数百年间,老护塘始终是南北横亘于川、南、奉沿海的一道重要的抗洪屏障。而浦东运河西畔的护塘街,即以“皇祐老护塘”的遗存塘身而得名。

宋年间,应海防之需,在东南沿海自南向北设立了十七个烽火墩,以白天燃烟、夜晚明火来联防连守海上敌患。位于现太平桥东堍南侧有一烽堠,排列第十一个,由此,沿浦东运河东畔的一条道路有了十一墩街的名称。

、南沿护城河里侧的道路被分别命名北城壕路、东城壕路。沿西护城河里侧,原在西市街西门桥东堍往南有一条道路(现已湮殁于住宅楼和川沙中学校区内),开办有废品收购站、棉花收购站、杂货铺等,并与川中老校门前的乔家浜路相交,其是否为西城壕路已不得而知,而西门桥堍往北因位于民居和毛巾十九厂厂区内,故并无道路。同样,在南护城河里侧、南门大桥北堍之西、北邻原机关住宅区,也有一条道路,好像也未命名;而南门大桥堍东侧,则为学校弄老公房和城厢小学校区。由此,北城壕路和东城壕路分别与北护城河和东护城河并行,其长度也基本与护城河一致。而沿西护城河、南护城河里侧则只有半段路,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川沙城区的建设开发中被吞灭。以上所涉及的路段,其实就是以前紧贴城墙的位置。

了护城河里侧,接着再说外侧。西护城河外侧的路称西河浜路,东护城河外侧叫东河浜路,但南护城河外侧,在当时却被命名为南城河浜路。南城河浜路原来是船民集聚的街坊,号称船民新村,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建成了河滨小区和东都商场(现在的农工商超市)。南城河浜路由此不复存在。在北护城河北畔与北城壕路隔河相望的一条街叫拱辰街,其东起北门桥北堍,西至原川沙漂印厂(亚洲毛巾厂)大门口。拱辰即指拱卫北极星(亦称北辰),《论语·为政》有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小编注:)之。拱辰街的路名与其所处川沙城北的位置十分妥帖,也很有文气。记得其路面由青石板铺成,沿街还有一些石库门老民居。在拱辰街中段,有一条往北与拱辰街呈丁字形的路叫北门外街,过旱桥(飞虹复道)后称王桥街。后来,拱辰街成为了新德路的东延伸段,再后因建成“贝越河滨雅筑”住宅小区,拱辰街就此消失。现仅有一条沿河林带中的漫步小道,似乎还在回忆拱辰街曾经的迷离。

与北门外街相对应,过南门大桥后往南的一段路从前曾称南门外街。

川路是现在川沙城内最繁华的道路之一,其最早是一条河流,因毗邻北侧的望族王潭、王观光祖宅(兰芬堂)而被称作王前港,填河铺路后改称王前街。后来,由于在王前街东端现新川路152号处(解放后改建成川沙县看守所,现为住宅楼)、中段的丁家花园(现为川沙营造馆)、西端的现川沙镇文化活动中心(新川路300号)曾先后成为川沙县政府的所在地,王前街更名为县署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县署街拓宽后,再度更名为新川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新川路往东跨越护城河大桥后一直到浦东运河的路段,因两侧集聚了县属农机修造厂、轧钢厂以及在川沙城内赫赫有名的国棉三十六厂等工业企业,且属于城乡结合部农夹居地带,故被定名为工农路。连接工农路和新川路的桥称为工农桥。

川路原是一条狭窄的煤渣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起,进行了数次改造,先是拓宽东城壕路至北市街段,后西至通城河(西护城河),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展,新川路东西两向也不断延伸。东向,撤销工农路路名成为了新川路的东延伸段,并经畅塘桥跨过浦东运河抵至川沙第一养老院处,西向,现已与华夏三路相接。现在的新川路长度是最初的数十倍。

沙曾为产盐大镇,隶属下沙盐场。下沙盐场下设三个分场,分场下再各设三个团,川沙为三场八团。明朝后期,随着产盐业渐次衰落、盐灶减少,到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裁撤了下沙盐场二三场大使。但在清雍正七年(1729年)又奉朝廷之命复设二场盐课大使(兼事三场)并把场署由南汇四团仓镇迁之川沙城内。清嘉庆八年(1803年),二三场各科捐资在六安桥东(现场署街西端)购置民房并改建为场署,而紧邻北侧的道路被称为场署街并延用至今。而场署的遗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旧城改造时被悉数拆除。

操场街相交场署街的东北角处原为川沙县邮电局住所,故现自操场街起的场署街东段,曾称邮电街。

东城壕路50号现浦东书画院原址为财神庙,而在财神庙的西侧为商会所在地,故在其南侧的一条小弄堂先后被命名为财神弄、商会街,现为东城壕路48弄。

中市街42弄,由于东贴川沙天主堂,故在旧时称为天主堂路。

早头,场署街为界北市街南段称永丰街,其因叶永丰酱园而得名。明万历八年(1580年)有一苏州东山商人来川沙开办叶永丰酱园,初址于城外现新德路处,后迁址北市街,位于裕春食品商店南隔壁,是当时川沙城内规模最大、最为悠久的老字号,可惜解放后不久因逃税被罚而倒闭,前后存续370年之久。后来,叶永丰酱园原址上的一栋二层石库门楼院被改建为川沙旅社,直到老城区改造时才拆除。

黄路,由系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通的川(沙)——黄(楼)公交线的途经路段而得名。

接城内外北至原来的公交汽车站和小火车站的道路,被定名为车站路。

灶浜路,以其南临的历史古河道、引卤入灶的灶门港——三灶浜为名。

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时任川沙抚民厅同知何仕祁为防战乱、灾荒等不测事件,专门捐资在川沙城东北隅(近现北门集贸市场)辟建了粮草储备仓库。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废弃的仓库原址上兴建了公共体育场,并在解放初期举行了一次运动会。关于操场街的命名,一种说法源出仓场的谐音以讹传讹而得,另一种说法是因临体育场而得名。

氏系川沙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豪门大族,家业浩穰,川沙素来就有“乔半城”之别称。明嘉靖年间在世的乔镗被后人誉为抗倭英雄、筑城功臣。城内尚存的乔家弄、乔家浜路、乔港路,都与乔氏家族有关。

先,与北市街东西平行的分别还有被称为东泥路、西泥路的两条小道。现在,西泥路尚存但几乎淹没于鳞次栉比的楼宇中,更像是小区内道路,而东泥路虽还有以其命名的门牌,然而,作为路早已名存实亡。

小营房为起点,经川沙城北,至十村折北,到张江镇后再往西抵北蔡,以前叫川北公路,后由于华夏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声名鹊起,而改称华夏路(包括华夏东路、西路),只是华夏西路的走向与原川北公路有所不同。

革开放以后,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川沙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县城旧改计划,并规划扩展新建、改建以川环东路、西路、南路、北路为新的主城区四至范围。其后,新建了川环西路和川环南路,其中川环南路沿用至今,而川环西路于川沙县并入浦东新区后的1993年4月改称川沙路。恐怕连许多川沙人都不知道,在城东太平桥西堍北侧,尚留有川环东路,只是没待建成、贯通,便戛然而止了。

民路,原东起石皮路、西至川沙中学原有的北大门口,现仅留下东面很短的一段,西段已为住宅区所笼盖。旧时,益民路因紧邻现存于川中内的孔庙而称文庙路,文革“除四旧”时改为现名。在益民路的周边,由于其位于川中北大门的后(北)侧,故又被叫作后街。

北连接新川路西市街的石皮路,许多人认为,其名系破路的避讳表达,但据小编查阅相关资料表明,石皮路原是一条南通王前港、北接三灶浜的河流,解放后不久被填没并用方石块铺成了道路,故其应为以铺路材质而得其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石皮路改造成为了沥青路面。

境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度成为声名远扬的美食一条街,号称川沙“黄河路”。妙境路因穿越原城镇乡的妙境村村域而得名。而“妙境”又是取原来的缪泾港的谐音且化腐朽为神奇的产物。缪泾港,从清嘉庆十年(1805年)设川沙抚民厅起至解放初,一直是川沙厅(县)与南汇县的界河。缪泾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填没后,成为了现在的城南路。

原来的川沙剧场北侧,有一条东西连接西泥路石皮路的小道,因以姜姓居民居多而被叫作姜家弄。就是这条毫不起眼的小弄堂,却在近现代诞生了我国最早涉足西医的大家姜文熙及其儿子航空教育家姜家英两代名人。不过,姜家弄之名最终消失在大规模的城区改造进程中。其大致的位置为现西泥路80弄。

几年来,常有本公众号好友询问,为什么以前的艳阳路后来突然更名为华戴路?这一问题一直萦绕于小编之心,也问了许多人,但都不知其中。若在本期专以介绍川沙路名的推文中,仍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那对小编而言,无疑是一种持久的缺憾。有幸的是,近日恰巧碰到了一位知情者。原来,艳阳路只是规划时的临时路名,在全路段建成后,审批部门最后核准路名为华戴路。小编瞬间释然了!

来源:往事钩沉话川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