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署街 在历史上,川沙曾为产盐大镇,隶属下沙盐场。下沙盐场下设三个分场,分场下再各设三个团。川沙为三场八团。而盐业历来为“官营”,朝廷设立盐务机构、任命盐场大使(正八品官职)对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和课税进行管理。到了明朝,长江出海口南移冲淡海水,沿海盐业日渐萎缩。因盐灶的减少,在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时,裁撤了下沙盐场二、三场大使。但到清雍正七年(1729年)又奉朝廷之命复设二场盐课大使(兼事三场),并把场署由南汇四团仓镇迁之川沙城内。清嘉庆八年(1803年),二、三场各科捐资在六安桥东(现场署街西端)购置民房并改建为场署,而邻近的道路被称为场署街。 操场街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时任川沙抚民厅同知何仕祁为防战乱、灾荒等不测事件,专门在川沙城北门(现北门集贸市场一带)辟建了义仓,用以储备粮草、谷粟。为防霉变,义仓内专门留有场地用来晾晒谷粟,故被城内百姓称之为仓场。而其邻近的一条道路被命名为“操场街”的来由则有两种说法,一是,在本地话中仓场和操场两者发音十分接近,操场街系为仓场讹误而得名;二是,民国后期,仓场被废被改建成简易体育场,并在解放初举行过一次川沙县人民运动会,由此仓场街被更名为操场街并延用至今。 拱辰街 以前,在川沙城北有一条仅数十来米长的拱辰街,其南起北护城壕畔(即现新德路东端),北与原来的川北公路、现在的华夏东路相接。拱辰,即为拱卫北极星(亦称北辰),《论语·为政》中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辰街的路名与其所处川沙城北的位置十分妥帖,也很有文气。记得其路面由青石板铺成,沿街还有一些石库门民居,风貌独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川沙城区扩展的大动迁、大建设中,拱辰街被悉数拆除,现淹没于鳞次栉比的商业设施和居民楼中,早已无迹可寻。 姜家弄 川沙城内原有一条东西贯通石皮路和西泥路,位于川沙剧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北侧,名为姜家弄的小弄堂(约为现西泥路80弄)。那时姜家弄临街而居的多为城内沈姓和姜姓两大家族,而尤以姜姓为多遂得其名。在近现代,就在这条朴拙的小弄里,曾诞生了我国最早涉足西医的名家姜文熙(1875年~1971年)和航空教育家姜家英(1904年~2006年)父子俩。川沙知名的民主人士沈敬之先生(1897年~1993年)也诞生并曾长期居住于姜家弄。可惜,小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老城改造中被拆除,姜家弄从此被抹去。 大洪墩 川沙沿海历来为海防要地,从南宋起修筑了大量的墩汛,既起到烽火台的作用,又可用于作屯兵要塞。位于川沙城东南约五公里处的大洪墩即是其中之一。大洪墩始筑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因其东侧有漥深泓阔的杨家洪(洪,在元代即意浜)出海口,故名大洪墩。清乾隆年间( 1711年~1799年)到清末,大洪墩和其它沿海各墩一样被陆续裁撤而成为荒墩,此后杂草丛生,成为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其中尤以猪獾居多,故在民间又被称为猪獾墩。大洪墩现虽早已无迹可寻,但作为地名却沿用至今。现还有大洪行政村建制。 石皮路 石皮路,是城内一条南起新川路、北至西市街的小马路。其原是一条未名的小浜,解放前被填没成路。许多川沙人认为,川沙石皮路之名与其它城市的石皮路一样,是由“破路”而命名。但据有关镇志资料显示,川沙石皮路系以其铺路所用材料而得名。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整条石皮路皆用方石块铺设而成,石块光面朝上,每每落雨时,石皮路湿漉漉的光亮如新,倒映着天空和路旁的民舍、树木、行人和雨伞……这景致至今难忘。石皮路中段近乔家浜路处的川沙宾馆(川沙县政府招待所),为东岳庙旧址,而北端即西市街30号处的原川沙县工人俱乐部,是为三官堂庙址。 工农路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新川路与东城壕路相交处、跨越现新川路大桥后一直通抵河塘街的道路,称为工农路。因其道路两侧工业企业较为集中,有川沙农机修造厂(大修厂)、川沙轧钢厂以及曾在川沙赫赫有名的市属企业国棉三十六厂等,且又处于城乡集合部,居农民混杂,而得其名。现新川路大桥原本叫工农桥。也许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这些工业企业日渐萎缩、衰落,现已呈一派破败景像,故撤销了工农路路名,而直接作为新川路的延伸段。 杜坊 距川沙城西南约5公里处有一称杜坊的行政村,以前的公交川黄线(川沙~黄楼)和川周线(川沙~周浦)均在此处以杜坊之站名设立上下客站点。杜坊原为一个乡村小集镇。史载,十八世纪中叶,有一名为杜瑞龙的酒商在此处开设了一家糟坊,其所产之酒因品质上乘、酒感醇厚而成远近闻名的佳酿。糟坊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在炮火中尽毁,但没过几年,在杜瑞龙侄儿的努力下,很快重整旗鼓,再创辉煌。糟坊的生产经营一代接着一代,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上半叶中期。渐次,人们遂将此处称为杜家糟坊,简称杜坊。 南城河浜路 记得在1990年代初之前,川沙南门大桥南堍折西、沿护城壕南畔有一条叫南城河浜路的道路,紧靠河岸停泊着一些用于内河航运的驳船,而道路西段则建有一溜紧挨着的平房,当时虽光鲜地称之为船民新村,但实际只能算是棚舍,那里居住着的船民原先大多来自苏北,过着半陆半水的生活,比起城内居民生活更为艰苦。道路东端紧挨着南门大桥南堍下,曾开设有一家大桥饮食店,其供应的面点、客饭等因味道上佳而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后在旧城改造中,沿南城河浜路一侧被建成了东都商厦(现为农工商超市)和城南河滨小区。南城河浜路不复存在。 |
|